分享

冯世纶:不走出这些误区,再学也学不懂《伤寒论》(下)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9-30 发布于甘肃


导读


04

误读传统之四:把经方代表著作起名为《伤寒论》,把仲景书改名叫《伤寒论》

正确地说,经方代表著作是《汤液经法》。王叔和起名为《伤寒论》造成了误读传统。

张仲景在世的时候没有《伤寒论》这个书名,《汉书·艺文志》有 《汤液经法》32 卷,没有《伤寒论》书名,后汉书也没有《伤寒论》这个书名。就是说汉代没有见过《伤寒论》的书名,一些考证资料更证实,张仲景在世时, 不曾用过《伤寒论》书名。

因为皇甫谧出生在张仲景时代,在《甲乙经》序里面 写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 用之多验。”称其书为《论广汤液》。

后世也没见到《伤寒论》的书名,书名起了很大的误导作用。所以陈亦人感叹:视《伤寒论》为外感病专著由来已久,何以会长期沿误而得不到纠正呢?囿于书名。

就是书名给起的作用,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伤寒论》是主治外感伤寒病,《金匮要略》治内伤杂病!由于误读传统, 后世出现了温病学、伤寒学,出现了把《伤寒论》改成伤寒学,这是沿用了医经的思维,不是经方,离开了经方的思维,融入了医经的思维,远离了经方医学。张仲景《论广汤液经》本是经方,而王叔和使用医经病名来命名书了,故造成了 误读传统概念的混乱。

05

误读传统之五:《伤寒论》的撰成,因为伤寒病

这是错误的,正确来说, 仲景书是整理历代用方证治疗常见病的经验总结,造成误读传统最严重的莫过于序了,我们看序有这么一段:“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讲稿此二字为蓝字)十居其七。

注意,这个伤寒为什么弄成蓝色?让大家注意,伤寒是什么?是张仲景所说的伤寒吗?不是吧。这个伤寒死人,这里的伤寒指什么?热病,疫病。所以张仲景在天上提 出抗议了:“你们造假!我说了伤寒不死人。

显而易见的证据:第一,《伤寒论》 用“伤寒”冠首的条文有 97 个之多,实际不冠首的也很多。第 36 条麻黄汤证实 际是讲伤寒证,表阳证冠首的有 97 个,但它的概念是什么?是伤寒的第 3 条所 述的表阳证,这经不会致人死亡,而序却称死于伤寒十居其七,显然写序者和写 书者不是一个人。

其二,《伤寒论》的成书不可能起于一人之手,一个人发奋完 成,仲景书总计有 260 多个方证,有效方证不可能只有伤寒病,不可能一个人一 生经验所为,而是几代人、几十代人、无数经方家的经验所得。故认为是一个人 能完成是不对的。

06

误读传统之六:《伤寒论》治外感,《金匮》治杂病。

这也是错误的,正确地说《伤寒》《金匮》都是以八纲六经理论来治病的,是用八纲六经来指导方证, 里面的病是各种常见病,并不分内伤杂病、外感杂病。

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是王叔和所为,张仲景整理的经方著作为《论广汤液》,是不分内伤外感的。

经方没有外感、内伤的概念,经方的主要理论是八纲六经方证。大道 至简,不少人认为: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五行六气、脏腑经络。

这个错误观点遭到了章太炎的批判,他说“金元诸家及明清诸家,文章开头即以五行、运气论述” (显得多有才),“假借运气,附会岁露,以实效之书变为玄谈。

胡希恕也提过这事儿,他认为辨证论治叫辨证施治为好。辨出证施治就行了,为什么有的医家还要论述一下,是为了显得自己有才吗?所以认为唯有五行六气、脏腑经络才是正确的,这是不对的。

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医经理论是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经方的理论是六经、八纲辨证。认为经方不用五运六气、脏腑经络就没有理论,这 是对经方缺乏认识。

误读传统当然还有很多,我就举这六个方面谈一谈。就我们思维而言,思考中医的时候尤其是思考经方的时候,要认识到这些误读传统,之后才能够读懂 《伤寒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