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大单元教学:构建多学科融合、大单元整合的“大项目制”学习模式

 事奴 2023-07-06 发布于河南

高山里 基础教育思考者 2023-06-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将多学科融合、大单元整合的“大项目制”学习模式引入到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校积极创设场景化教学环境,以项目载教、任务驱动、实践牵引为途径,培养学生探究性、创造性的思维与能力。

01

跨越学科壁垒 推进综合性教学

“大项目制”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一个“大项目”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大型项目。这种学习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大项目制”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是打破学科、课程和资源边界,可以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二是强化了学科间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梯次性设计,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是以主题式、综合性、项目化的教学单元为载体,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四是促进教学从基本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转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项目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学科课程依然是学校的主导形式。项目化是以学科逻辑组织起来的,不能因为跨学科就忽略学科本身的价值。“大项目制”是在情境创设中推动各学科学习的延展与融合。单与多、探与学、分与合的统一,考验着教师对项目设计和平衡的能力。

跨越学科壁垒、推进综合性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教育体系中,学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壁垒,导致学生难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融合。推进综合性教学可以有效地打破这种壁垒,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了实现跨越学科壁垒、推进综合性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推广跨学科课程。学校可以开设跨学科课程,例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人文科学与工程学的融合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

二是开展综合性项目。学校可以开展综合性项目,例如环保、社会公益、科技创新等。这些项目需要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

三是培养综合性教师。学校可以培养综合性教师,这些教师具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有效地推进综合性教学。

四是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学校可以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例如跨学科研究中心、跨学科教学团队等。这些机制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

通过跨越学科壁垒、推进综合性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02

突破学校边界 构建大校园体系

随着智慧校园、开放校园建设的推进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教育越发呈现出动态、互联、共享、融合等特征。这种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体现了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参与,是一种动态的、互联的、共享的教育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建立家校合作机制。通过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可以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机制,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二是拓展社会资源。通过拓展社会资源,可以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如学校与科技馆、博物馆、研学基地等建立教学共同体,引导学生以游学研学、课程合作、社会实践等方式走出校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引发真思考,激发实践欲,促进深度探究。

三是推行项目式教学法。通过推行项目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可以引入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

四是加强互联共享。通过加强互联共享,可以实现教育资源、信息和知识的共享和交流,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例如,可以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教育信息服务平台等,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五是建立由家长会、家委会和家长理事会等组织构成的家校育人共同体,可以维系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建立双导师制。通过建立双导师制,可以聘请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专业人士参与课堂共建,为学生带来各领域的新鲜知识、理念和思想,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可以聘请企业界人士担任学生的企业导师,帮助学生了解职场和职业规划。

2.开展家长讲师计划。通过开展家长讲师计划,可以让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带来更广泛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例如,可以邀请家长来讲授职业规划、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和工作。

3.加强家校互动。通过加强家校互动,可以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座谈会、家校联谊活动等,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推行家长听课制度。通过推行家长听课制度,可以让家长更加了解课堂教学和学生表现,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参与度。例如,可以邀请家长来听课,让家长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六是引进来走出去。通过与科技馆、博物馆、研学基地等建立教学共同体,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通过游学研学、课程合作、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引发真思考,激发实践欲,促进深度探究。

1.建立游学研学机制。通过建立游学研学机制,可以让学生到科技馆、博物馆、研学基地等场所进行实地学习和研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例如,可以与研学基地合作,开展实地探究课程,让学生在实地探究中学习和解决问题。

2.开展课程合作。通过开展课程合作,可以将课堂学习与实地体验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例如,可以与科技馆、博物馆等合作,开展展览教育活动,将课堂学习与展览参观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3.推进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到社区、企业等场所进行实践体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和社会问题,提高其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与科技馆、博物馆、研学基地等建立教学共同体,引导学生走出校园,通过游学研学、课程合作、社会实践等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引发真思考,激发实践欲,促进深度探究。这需要学校积极拓展社会资源,建立游学研学机制、开展课程合作、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03

用好评价杠杆 激发多要素融通

教学组织和管理是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教学组织和管理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发教育成果的产生,推动教学模式的发展。学校从学习和教学两个层面改革评价机制,可以促进教育主体、资源和影响等要素向着项目化学习集聚融合。

首先,从学习层面进行评价机制的改革,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从教学层面进行评价机制的改革,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可以采用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改革评价机制,可以促进教育主体、资源和影响等要素向着项目化学习集聚融合。例如,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可以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引导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以发现教师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而引导教师在项目化学习中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项目化学习中,传统的单一依靠纸笔测评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为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养。因此,学校需要围绕学业目标设计,建立多节点、多主体、多层次的综合性评价体系。

首先,在评价节点上,学校可以基于“任务群”的达成率建立客观性的“成长数据库”,实现学习过程动态监控。例如,学校可以根据项目化学习的特点,设计一系列任务和项目,要求学生完成,并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建立学生的“成长数据库”,记录学生在不同任务和项目中的表现和成绩,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

其次,在评价主体上,学校可以引入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视角。例如,学生可以自评自己在项目中的表现和收获,教师可以从教学角度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成绩,家长可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提供意见和建议。通过多个主体的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最后,在评价层次上,学校可以注重分层分类考查学生共性与个性、阶段性与发展性、预设性与生成性等素养的养成。例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不同的任务和项目,考查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素养;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和成长需求,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考查学生的阶段性和发展性素养;此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潜力,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和要求,考查学生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素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