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位姐姐在乘风破浪,职场人看完流泪了

 陈小杰读书 2023-07-06 发布于重庆




姐姐们又火了一把。
第三季到来,30位女嘉宾一公布就频上热搜,还是一如既往强大的阵容,全国估计也只有这个节目组如此强悍,竟然能将这么多大腕艺人汇聚一堂同台竞技。
仔细想想,这也是一种双赢,各路姐姐们来参加可以刷到更多热度,节目组也能因为姐姐们的名气产生合力效应,他们一拍即合10多亿观众的流量就被成功收割。
而说好的姐姐成团,最后也变成了一个谜,毕竟从前两季来看,冠军成团后并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活动。
真正印证了那句话:成团即解散。
第三季依然看点十足,比如40岁的女人表现的少女感十足,前辈艺人像太后般指点江山盛气凌人,选队友时各自打着小算盘
在这群平均年龄30岁以上的30位姐姐堆里,如同上演了一部甄嬛传那般意味深长。而这些小故事,也时常发生在真实职场中。



论 资 排 辈


30位姐姐参加这档节目,看似大家都是平等的重新出发,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但是内部论资排辈很严重。
有网友说,某两位前辈艺人像东太后和西太后一样,坐在那里冷艳动人,句句致命,其他姐姐们仿佛是新入宫的妃子,被她们指指点点评头论足。
这位网友绝对是神总结。不得不说,姐姐们这里就是一个职场小江湖。
因为,真实职场上也是论资排辈的,职场里混得久有些个人成就了,就成了“老江湖”了。
足够的地位和经验往往让老江湖们可以居高临下颐指气使,那些新来的员工或是刚走出象牙塔的毕业生,没有足够的底气和资源,在他们面前也会像妃子一样“卑躬屈膝”。
只要在职场,就逃不过这个规则。
企业老板们要去参加行业论坛,同台的必须是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嘉宾。不能上市董事长和一个专员小毛孩坐在一张桌子上对话,这种身份等级之间区分,就是一条潜规则。
要是主办方哪个糊涂蛋安排欠妥当了,必然又要被嘉宾们在小本本上记一笔:太不懂事了。
同样,在接待贵宾的时候也是区别对待,不同咖位的嘉宾入住的酒店级别和服务也是千差万别,是住五星级还是街边小旅馆,全看对方的身份,接待员要是怠慢了贵客少不了老板一顿骂。
这种现象在体制内会更加明显,提拔干部必然要看谁的资历,学历,政绩更优,哪怕只是普通的薪级上调,也需要熬到一定年限才能申请。
既然如此,当我们面对比自己资深,成就高的前辈,我们必须要表达尊重,这既是尊重规则,也不失礼貌。
并且,前辈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成绩必然有过人之处,作为晚辈主动谦虚学习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专 业 抗 打


30位姐姐里面,有唱歌技术扎实的,有专业跳舞功底的,还有演技牛逼的,总之大家各有各的看家本领,都是在娱乐圈风风雨雨几十年才混的如今的地位成就。
如果唱歌很厉害或者舞蹈很牛的姐姐,就会比较受队友欢迎,毕竟专业能力很强是加分项。
反而那些名气不足,又没有一技之长的姐姐存在感稍显不足。
从前两季来看,无一例外的发现最先被淘汰的姐姐,几乎都是名气不大,能力不突出,还没有话题性的那类。
和现实职场里如出一辙,当我们有足够的业务能力专业技能,只要扎实抗打,就会在团队里有立足之地,领导和同事也不会欺负低看你,被裁员的可能性也很低。
专业能力如何抗打?我们很可能会想到10000小时定律。
实际上,专业能力就是靠时间一点一点磨出来的,如果天赋高就出类拔萃,反之就平庸无奇。钢琴家要日复一日的练,运动员也是如此,360行都需要时间的累积。
往往专注和累积的时间越长,价值越高,成就越高。
如今专业一词不是白领金领人员的专属标签,就连普通的蓝领也会因为一技之长在职场中得到足够的回报,月嫂,电工等人才的刚需也非常旺盛。
我的一个朋友,从事催乳师行业,因为专业手法积累多年,后来自己开了工作室,通过客户转介绍每天忙的不亦乐乎,回报也是相当可观。
不久前,一个视频也触动了我,一个毫无背景的男生自述自己的故事:
17岁他去学习剪发,自己不断专研其中,慢慢从业绩第一到提拔店长,最后自己创业美发店,从跑车到房子都通通搞定。
反观现实,我们很多人就是做事三分钟热度,不专心给自己的苹果树施肥,却嫉妒别人的庄稼收获。
尤其是人到中年,别人都在忙着采摘“果实”,自己却还在浇灌着葡萄苗和西瓜苗。



山 头 主 义


第三季姐姐里面有一幕非常尴尬。
饭桌上,一群姐姐们正在吃饭聊天,关于拉队友话题,两位前辈艺人对同桌的姐姐们一一点评,其他姐姐几乎都专心吃饭,被圈到了就聊上几句,其他时刻都不怎么插话,一副不敢造次的模样。
两位前辈老师越聊越兴奋,还当面直接说出我喜欢谁谁,不喜欢谁谁,其中一个姐姐Y就被指个性太强hold不住不敢选。
没想到Y姐姐也很刚,听完就反问几句:我有什么hold不住的?那怎么办呢?顿时场面异常尴尬,气氛都凝固了一般。
与Y姐姐形成强烈反差的就是Z姐姐,性格软妹风,亲和力十足,看似和每个姐姐都聊得来,个人solo之后不少姐姐都表示很喜欢她,社交能力果然出众。
至于这些是不是节目组给了剧本,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在真实职场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形。社交能力是情商的反映,情商高的职场人更容易受到他人青睐,毕竟职场中很核心的部分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处理。
特别是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经常存在山头主义,基层职场人被迫选择站队,如履薄冰地应对那些工作内容以外的内卷,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必然会加重人的精神疲累。
曾经我的一个同事,就因为站队问题被折磨的苦不堪言,最终他还是主动放弃高工资离开了。
不仅如此,哪怕大家都是同级别的员工,也依然存在抱团现象,亲疏远近各有分晓。
有意思的是,我曾经见过一个部门7个人,因为私人话题属性不同组建出10多个微信群,分别聊着生活话题,小道消息等等。
这种微信群也是一种“山头主义”,当涉及利益冲突时,同一山头的群友就会先守护自己的利益,其次是和自己关系亲近的,排斥那些不在同一阵营的。
哪怕他的判断标准荒谬至极,但是情感的力量足以让他丧失理智,因为人就是偏见动物。


都说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30位成熟独立女性坐在一起竞技,那是何等的精彩?
她们大多都是功成名就的明星,都是聪明的人精,精神和物质能力都相对丰足,不会轻易为谁低下高贵的头颅,正如某姐姐说的那句经典话语:
“我还用自我介绍?那我这几十年白干了呗?”
可以想象,在这个小型“职场”里,她们的故事将充满戏剧性和硝烟味。
当30位姐姐们在乘风破浪,职场人也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她们还有观众喝彩,而我们就独自一人。



END

作者简介
陈小杰,热衷结合个人真实经历感悟,分享认知学习经验。
有缘交个朋友,个人微信号:chengxiaojieid666。


好文推荐

说真的,见识了体制内的残酷,不想去上班了


好的婚姻,都是怎样炼成的?


1年看书101个小时?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我是陈小杰,今天我曝光个人微信啦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