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执着于概念字眼,就很难看到本质 | 道德经①

 陈小杰读书 2023-07-06 发布于重庆

最近看《道德经》白话文译本,接下来连续几期的推文都会围绕这本书中提到的某些思想,聊聊我的思考和收获,今天是第一期。
我们都很容易被概念和字眼迷惑,而忽略了事物背后真相本质也就是道(规律)。换个说法就是,容易被事物表面所迷惑,以至于认识流于表面,难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举个例子,道德经这三个字的字面意思,就和如今有很大不同,我们现在说的道德是社会人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规范,但是老子道德经的大意是,道是宇宙万物客观规律的总和,德是我们个体按照宇宙规律去做事做人,如果这些行为高度符合道的要求,就是“玄德”。这不,我们又得去理解“新”概念了,玄德这个词的意思。
中华文字从象形文、文言文到简体中文不断演变,接着西方文化不断融合......就会发现明明形容的是同一个东西或者说是同一种思想,但是组合着各种具象化的字眼,有时候会无形中制造了理解门槛。
在我看来,道≈规律≈真理≈哲学,虽然是不同词语但指向的东西相近。而且老子提到的很多思想内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诸多重合,老子提到的物极必反,用马克思哲学来说是矛盾论,马克思哲学里的物质决定意识,类似老子说的大道主宰万物。字眼不同,却几乎说的是同一个道理,这就是概念字眼的不同,但思想趋同。
想起前几日我和老书友分享的一个观点:经典不在乎字眼,在于思想。中华经典书籍流传千百年,原本是文言文,但现在有很多译本或解读版本,光是一部道德经市面上有多少已出版的译文书籍?
换个角度看,无论看原文还是译文,只要译者把老子的思想表述准确到位,可以不必过于纠结字眼,因为文字存在的主要意义就是方便沟通理解,重要的是抛开字面意思直击思想本质,这时候文言文还是白话文,都只是文字形式不同罢了。
说起来,老子提到的“道”也是一种概念,道虽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为了称呼方便,才不得不赋予它“道”这个称谓。概念和名称都是事物的代称,有助于区别、沟通和文化传承,但并非事物本身,就像道的本意不是指代“马路”这种肉眼可见的实体,而是宇宙万物规律总和的虚体。很多深奥的哲学道理,用语言和概念只能说清楚部分或大部分,不能悉数完成。
我们的姓名就是一种称谓名称,全国重名的人不计其数,诸如张伟王伟李伟之类的名字太常见,都存在于你我的同事亲戚好友圈子里,但你认识的张伟和我认识的张伟,未必是同一个人,天下所有名叫张伟的人都不是同一人。虽然概念名称上他们都叫做张伟,但是他们却是完全独立的生命个体,拥有着不同面貌身材家庭,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哪怕现在叫张伟,以后他换了名字称呼但本质没有变,他的肉体和精神依然还是他自己。
如果我们止步于概念字眼的理解,就容易浅尝辄止看不到背后的规律、事物本来的面目。如果说物极必反是一个概念,指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那么本质是什么?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客观规律,当积累到了临界点就会发现性质变化。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性质变化?因为能量守恒,要随时保持万物的动态平衡(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再举个例子,此前我在路边看到一个中年男人摆摊卖糍粑,如果是一个外国人就会很惊讶,糍粑是什么东西?糍粑通俗的说就是糯米糕点,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这样说就会好理解些,但是在中华语言文化属性之下,这种食品名称被我们赋予了更抽象的意味。
对比中英语言文化也会发现,为什么很多人都是中式英语,有个重要原因就是表达的逻辑区别。比如中文里的“海鲜”,是把事物性质鲜味的含义加进去了,但是英文里说海鲜会用sea food,就是很直接说是“海里的食物”,本质上海鲜就是海产品。再如我们会用大小来形容事情的重要程度,“这是一件大事啊”,我们很容易直译塑料英文为this is a big thing,但是英文逻辑就事论事,this is an important matter,直接表达对某件事情的重要与否,而不是用性质之类的词来形容。
除了中华文字属性带来的复杂性,还有追寻本质的意识问题。比如从小我们就学过“谦虚使人进步”,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概念”,如果只知道谦虚是好事能促进人的进步,就有点认识流于表面了,我们常说知道那么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究其原因是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但未必真的知道,认识还停留于表层里。如果要追问谦虚使人进步的本质,就得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谦虚的意义最初来源于《周易谦卦》,据说易经里没有大吉大利的卦,每一卦都有好有坏,谦卦是唯一一个六爻皆吉的。
看完道德经,从道的角度来理解谦虚就是,人是居于人地万物之下的,也就是在规律之下,所以人类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谦逊是一种和万物和谐相处的方法论,防止因为傲气晕了头认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企图凌驾客观规律之上。就如同以谦逊之心敬畏规律和大自然,就不会想着破坏自然生态,一旦破坏过度必遭反噬,现在人类过度开垦资源污染生态,已经变成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则道德经里强调的物极必反,物盛则衰的道理,就是一个事物发展到了最顶点就该走下坡路了,比如爬到了山顶就该下山了,水杯里的水满了就会溢出来。谦虚这个行为可以延缓顶点的到来,始终保持杯里的水未满,一直有进步前行的空间。
如此下来,我们保持谦虚的动力就更充足了,因为认识到谦虚的必要性重要性才决定了行为上做到谦虚。如果认识不到位,估计心里默念1000遍谦虚使人进步,可能依旧无法真正做到谦虚。
说点题外话,文字语言不能完全彻底地表达清楚思想和情感,就像漏斗会漏掉一部分,这是文字语言的缺陷。比方说,老子心里脑子里所想的道,真的完美传达到位了吗?假设道德经此书描述清楚90%,但不同读者看懂多少意会到了多少?
现在很多人连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都难以用语言讲明白说清楚,所以说思想这东西用语言精准快速传达出来,有多难?哪怕再牛逼优秀的人,他脑子里想的很透彻,都无法保证自己能通过语言实现100%完美阐释,加之听者的觉悟层次良莠不齐,也无法保证每个人都能全部接收到位。
据说佛祖和迦叶之间用拈花微笑来交流思想,因为思想太过微妙,无法用语言表达。于是产生了用行为来补充替代语言缺失的功能。回顾我们的学习之路,除了文字语言,就是行为教学。什么叫言传身教?譬如父母不能总是用言语跟小孩子反复讲大道理,而是要借助自身行为来引导孩子,这就是以身作则。
最后总结一下我得到的启发,不要过于拘泥于字眼、名称、概念等,重要的是多从现象从表面中寻找本质。找到本质后,对某个东西的认识就升级了,规律也就找到了。
ps:以上为个人的感悟思考,如您有不认同之处或希望就某些观点继续探讨,可拉到文末加我个人微信。


END

作者简介
陈小杰,读书超级爱好者,让读书变成生产力,终身成长进步。
同时,我也是一名拥有10年经验的品牌传播人,在中国品牌500强企业、A股上市公司任职过文案策划和品牌公关经理等相关岗位。
有缘相识,若你热爱读书希望一起交流成长,或者需要品牌与文案服务,可加我的微信。




好文推荐

看完《天道》(遥远的救世主),聊聊我的思考与学到的东西


我从《天道》中精选的30条金句,全部领悟算你厉害


继续聊《天道》,第2遍重读中,我领悟到的新东西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