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一章看了10遍,很有意思

 陈小杰读书 2023-07-06 发布于重庆


再读道德经,把几个版本的翻译都拿来对比了一下,发现各有各的领会。此外帛书道德经和通行版道德经,断句和用词也有细微差别。

帛书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同步我的理解:

道可以被理解领会,通过言语表达一二,但是这个被言说的道并不是道的全部,不是真正的那个道。

看上去万物都有自己的名称概念,我们可以赋予它们符号名称,由于人的局限性,我们无法对所有的事物都穷尽命名。没有名称的事物,孕育着我们眼睛看到的万事万物,有名称的事物,是被人们赋予了名称才有了称谓。

因此那些眼睛看不到的事物和状态,用心去体会观察,就能感受到事物存在运行的奇妙,那些肉眼看得见的事物去观察体会它们,就能从可见事物中洞察捕捉到大道规律运行的踪影。

虽然无名有名,恒无恒有,名称词语不同,但是都指向着同一个源头本质。反复的体会其中微妙,就离探索万物奥妙的本质更进一步了。

关于这段,我觉得“有”,“无”是非常值得品味的。有名,无名,恒有,恒无,都离不开这两个字。初步领悟很像是表达对立统一含义,不过换个视角来看,意境更深远。

有和无,可以理解为有形和无形。

有形,有实体的,能被人看到的,有边界形状的;无形,没有实体的,抽象的,也没有形状形式,无所不在。






第一,“有”,人体五官或借助工具能观察到的有形事物。

我们常常用视力能看到的东西,来判断某个事物是不是出于“有”的状态。比如我们看得见一片树叶,一朵鲜花,一个桌子,我们认为它们存在,所以给它们命名为树叶,桌子这样的中文名称,成为万物中的一类。

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是我们认为的“无”的状态,但“无”不是没有,是存在的,但是因为没有被眼睛或者科研仪器探查感知到,所以就没给它们赋予名称,但是它们也属于“万物”,但不在人类认知的且被命名过的万物图谱里。

诸如人耳可以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地震来临往往动物比人更快察觉。人眼看不到紫外线红外线,是皮皮虾,鹦鹉等动物却能看到。人眼晚上看东西一片黑暗,猫可以看到……不被人类看见,不代表它不存在。

我们总是“有”的领域里观察事物奥妙与规律,无的领域我们没有意识,且观察难度系数增加,所以难以体会到大道的真正魅力。

这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不要局限于有,局限于视力肉眼所见,而是要把有与无结合起来看。就像阴阳,不能只看到阳,看不到阴。

无包含了无名称的事物,以及无实体的状态/空间。

无名称的事物,我们受限于科技水平和五官能力,没有发现它们。无的状态/空间比较重要,比如能量看不见,人品看不见,信念看不见,因缘和合看不见。但是这些虚无的,没有实体的,反而效力很大。

在吸引力法则里,也存在这种妙用。相信什么就会遇见什么吸引什么,靠近什么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和自己同频同性格的人莫名的亲切。






第二,有,无都依托于空间存在。虚实相生。

有和无都是同时存在的,就像阴阳太极一样,彼此互为依托,又如一幅画的构造精妙在于留白和景物兼具。在三维空间,且一直处于运动状态中,有和无彼此都不能脱离对方独立存在。

在道德经后面章节,也提到这样一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也是形成了呼应。

我们眼见的万物都是诞生于有,这个有是被我们眼睛或借助工具仪器看到的,且被命名过的东西,但是这些“有”的事物实际上也必须依赖无的存在,因为没有无,有就不存在,有和无仿佛就是事物的一体两面。

打个不那么贴切的例子,硬币有正反面,因为这两面同时存在所以组成了硬币这个事物。松弛有度,如果没有体会过紧张的状态,又怎么能知道松弛是怎样的呢?

有和无最好不强调对立的关系,对立有种冲突感,而是“融合感”,水乳交融之感。

类似天空上方只有两个颜色,红色+黄色,它们没有边界,没有范围,没有长度形状,彼此随意交融,无边无垠。虽然细看只有这两种色彩,但是整体交织出千千万万美丽图案,且没有一处是重复的。

水杯的设计,“有”指的是杯子这个容器形状,指的是杯子的中间空间,因为无的设计,所以杯子才能盛水。有和无的完美融合,造就了杯子的功能。

人的能力显性出来的有学历,职称,还有隐性的价值观,内驱力,品质。

总结一下:

1,名称只是一个代号,起名称只是为了方便交流,不拘泥于概念名称,而是深挖名称的来源和背后的实质。

2,有和无,同时存在,互相融合,孕育出包罗万象的世界空间,以及不被人眼所见的不可知世界。

3,用心感受无的事物和无实体的状态/空间。那些看不见的,却经常影响我们的生活,更要用心感悟,那就包含了道之深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