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漫议 第一章

 天一天一天一天 2016-10-03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非 常 道 。名 可 名, 非 常 名 。无,名 天 地 之 始﹔ 有,名 万 物 之 母 。故 常 无, 欲 以 观 其 妙﹔ 常 有,欲 以 观 其 徼 。此 两 者, 同 出 而 异 名, 同 谓 之 玄。 玄 之 又 玄,众 妙 之 门 。

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对于全书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既是讲“道”的,也是老子宇宙生成论的总纲。它以思辨的形式,讲了“道”和“可道”、“名”和“可名”的辩证关系,说明“有”与“无”是“道”由无形向有形发展的一个活动过程。“无”中蕴藏着无限生机的“有”,“有”中展现着不可思议的“无”;正是因为“无”和“有”的相互交融与不断运动,才产生了天地万物,表明“道”是真实的。所以“有”和“无”都是宇宙的本始,万物的根源。

“道可道,非常道。”意即,“道”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话,它就不是永恒不变恒常存在的“道”。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源和实质,这个实质是先于物质而存在的精神性的东西,也表示虚空之间一切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尚未形成之前的的原始动力。第二个“道”是动词,言说的意思,指的是具体的事物。“常”代表的是恒久永远。老子认为“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法则,不仅普遍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而且是主宰客观世界的自然法则。所以老子说:“道”如果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话,就不是真正的、永恒不变的“道”了,因为讲出了的道,与事实毕竟还是有距离的。

“名可名 ,非常名。”意即,“名”可以用语言来命名的话,它就不是恒久不变普遍常在的“名”。“常”,即恒久不变。第一个“名”是指宇宙万物还没有形成之前的状态。其实宇宙万物在没有形成之前是没有名字的,正因为没有名字,才是真正永恒不变的“名字”。第二个“名”是动词,指用言词正确地表述概念。它和“道”不属于同一个层次。凡是“名”,必须名副其实,才有确切的“名”,否则没有意义。 如《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曰鲲。”亦即北海有一种鱼,它的名字叫鲲。然而,宇宙万物是经常在变换更改的,因此这个名字也就跟着变换更改,就像人的名字随着人的死亡之后,这个名字也就跟着去除了。所以,有名称的东西都不能永恒存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即,“无”指天地混沌未开之时的状况;“有”是对天地万物本源的表述。《易经》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道”原本就是“无”,“形而下”的“器”本来就是“有”。“形而上”的“无”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存在于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区域,它是与生俱来、超自然的抽象存在。因此,“无”是指没有名称、没有形态。没有名称、没有形态的“无”,我们一般认为就是宇宙万物形成之前的状态。这个状态,既是“道”的状态,也是超越具体事物的存在,这个存在就是“道”的一个重要的特性。“无”可以转化为“有”,“有”是由“道”产生的有形有相的具体事物。因此,“形而下”的“有”表示具体的事物产生了,所以它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根源。可见,“无”和“有”是宇宙万物产生过程的两个阶段,即一个“无”的阶段和一个“有”的阶段。也表明了“道”是由无形质落实到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验“道”的端倪。“徼”是指界限和端倪。这句话说明了“道”是“常无”、“常有”的统一。这个统一,以第一章为据而贯穿整个《道德经》全部思辨内容。老子在前面通过“无”和“有”这两者之间的比较说明了“道”的存在。这段话如果从修道的角度也可以理解为,要真正领悟大道的微妙,就必须要常从“无”的角度来观察“道”的奥妙。而常从“有”处观察领悟的话,只能看到“道”的边缘。但这种理解是有违《道德经》本意的,因为老子是从“有”和“无”两个方面来揭示宇宙万物产生的过程的。两种不同的理解,主要因版本的不同而导致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即“无”和“有”名称不同而本源相同,都可以理解为玄妙而又深远。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万物一切奥妙的门径和关键。“此两者” 指“无”与“有”这两者。“同出而异名”,指“有”和“无”虽然名称不同,但来源是相同的。“同谓之玄,玄之又玄”的“玄”字,是指看不见、摸不着,既玄远又幽深难见。“玄之又玄”,不是一般的玄妙、深远,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妙”,指奥妙。“众妙之门”,宇宙万物中一切玄妙变化的总门道。不管它再怎么玄妙,再怎么幽深,它总是一切事物产生变化的必由之门。所以,“门”就是门径——“根”。换言之,“道”在天地宇宙之间有无限的可能性,可能到万物必由它那里产生,它是万物的总根源和总门户。

综上而看,“道”是一切存在的总根源、总门户,是自然界里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源动力与创造功能。天地万物的蓬勃生长都是“道”的内在力不断表现的结果。但人们无法用语言来确切地表述它。因为它是非常玄妙的东西,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要认识它,就得经过一个从理性到感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行。而“可道”则是由“道”向下落实到比较具体的、有形的如自然之道、治理之道、用兵之道、仁义之道、人生准则之道等等。无论是“形而上”的“道”还是“形而下”的“可道”都是“道”。所以,老子思想的最高概念是“道”。我们为什么要学道?为什么要修道?老子在后面的八十章中都讲到了。第一章是《道德经》的总纲,如果这一章学不好,以后就更难懂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