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这样思维(七)

 学习单元 2023-07-06 发布于山东

批判性思维

当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思考某样东西的时候,始终保持一种质疑的态度,始终保持一种清醒,始终保持一种警觉,这种怀疑的精神,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开始!

这个定义中,批判的对象是比较窄的,不一定是你所学的东西,也可能是你所见的,所听的。

根据自身的思考做出自己的观点,同时这种观点是要富有逻辑性。比如,我的观点就是“批判性思维不仅需要理性的思考,而且需要感性的思考,是感性思考和理性思考共同作用的结果”。

批判性思维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技能,还是一种精神。由于文化的关系,在中小学,学生没有对老师的想法和教的知识保持一种质疑的传统。所以,学生需要质疑的勇气,教师需要接受质疑的勇气。

批判性思维过程有归纳、提炼、总结、概括、抽象等技能的综合运用。

批判性思维,第一表达不出不同观点,第二表达出为什么不同,第三是表达出不同所带来的影响。总之,展现出“合理的不同性”。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观点,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对不同的观点保持一种研讨,保持一种理性,保持一种包容!

批判性思维能够打开思维,能够让我们包容不同的看法,能够增加我们的包容性,能够让我们增加创新性!当我们在听到不同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不是防御,我们不是把自己收缩起来,不是去攻击他,而是保持一种修行,我们变得包容,变得开放。

如果缺乏批判性思维,评价就会向唯一的标准方向流动,最终一定会导致在某一个维度上面的竞争急剧,内卷就会出现。

如果提倡批判性思维,我们对人评判的维度多起来,对人的差异性就产生一种包容的态度,家长更尊重孩子,社会更尊重不同职业的人,每一个人看到的每一种不同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批判性思维对个人和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当我们把自己观点亮出来以后,我们要会去思考,这个观点背后的立场是什么?这个观点背后的假设是什么?这个观点背后的意图是什么?所以,批判性思维会促使我们觉察自己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内隐的观点等,这是一般性思维难以做到的。

这些精神,一方面是批判性思维所需要的,另一个方面也是批判性思维所培育出来的。

培育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是询问:你的想法是不是这样的?你想表达的是不是这个意思?你的主张背后的依据是不是这样的?

培育批判性思维的第二步是交流。围绕这个观点开展交流,提出不同视角的观点而不是把这个观点给批倒。

培育批判性思维的第三步是讨论。对着“悬挂”的观点(不是对着人)不断的提问,反复的讨论:你的想法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你想法的依据是什么?从你的这个依据到你的这个想法之间的推理过程经不经得起推敲?

培育批判性思维的第四步是共识。尽管我们有不同意见,但是在接下来的工作里面,我们朝着共识的确定性的方向去前进。

义务教育课标的培养目标:“乐学善学,勤于思考,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乐于提问,敢于质疑,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些都跟批判性思维有非常大的关系。

(以上均有靳伟提供)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阻碍因素”和“价值意义”的讨论

靳伟:

1、中国传统文化在表达上表现为谦虚和谨慎。

2、杜威的观点:当你产生了一个观念,产生了一个想法,当你想去证明他的时候,你要去访问更多的人,你要去做更多的实践,你要去做更多的尝试,你要去做更多的检验。最后,让你的这种想法可以起作用。

3、我的做法:我们经常问自己,推理合理吗?推理能不能经得起琢磨?能不能经得起推敲?除了我进行这种合理性的追问,还让别人进行合理性的追问。

4、人类社会的早期,抵御外界自然的能力比较低,它需要群体性,共同体的属性它会非常的强。社会发展至今,个人崛起具备了条件。面对人类共同的挑战需要创新。创新就需要有不同的声音去孕育,只有当声音比较多元的时候,才能够孕育出一些创新的想法。

5、我们对于权威的长期的惯性:话语系统、行为方式,决定着有时候很难去提出一种不同的想法。批判性思维还有很长的路要去走。

孟祥瑞:

第一个阻碍是我怎么样去证明我的想法和观点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我们时常想不到一些合理的例证。第二个阻碍是我很难合理的表达这种批判性,如何防止表达的过激。

孙希:

反省思维是追问自己观点的一个合理性与准确性,批判性思维是批判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批判别人的观点,批判所有的观点。

娄福艳: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到底该相信什么?不该相信什么?批判性思维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启动批判性思维一般会问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讨论的是什么问题?先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明确问题的起源和背景是什么,问题的对象是什么,构成是什么?这是我们面对信息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理由是什么?或者依据是什么?第三个问题:还有其他的说法吗?这样慢慢的会培养独立思考的人。

读到了什么

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家主张,教育在充实人们知识结构的同时, 也应培养挑战权威意识。杜威非常强调培养学生“探究”和“反省性思维”能力对学习的促进。他主张“教育即成长”,它包括智慧的成长、社会的成长和道德的成长。而这些成长都是以对知识和经验的不断反省与探究为基础的

到了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研究指出,在学习中提出难度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成效。由此,布鲁纳提倡在教学中实施“发现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它力图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去搜集有关资料,再通过积极思考、自我体会不断“ 发现”某一特定概念的形成过程。

到了60年代,美国教育界更兴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 批判思维”的运动, 提倡在大、中、小学的课程大纲中都开设有关批判思维的课程,以强化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及其精神。学生不仅需要学会在课堂中运用批判思维技巧,更需要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各种思维技巧。更重要的是,它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只将批判思维作为一种治学的技巧来传授,也当作一种理想的人格来影响学生。

进入70年代后,西方的批判思维运动进一步深化,逐渐实现了制度化和课程化。其课程内容一般包括有关归纳分析、演绎分析、推论分析、问题解决、假设测定、可能性和不定性确立等方面的技能。由此,掌握批判思维能力已成为个人成长与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进入90年代以后, 人们对批判思维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批判思维不再是某几项思维技能的开发和利用, 而是思维技能的综合利用与人格的自我完善。因此它既包括有关的思维技能, 也包括一系列的人格品质。由此,批判思维不仅是一种综合思维能力的表现,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表现。

西方学者大都将批判思维看作是一种思维技能的综合运用,甚至是一种人格品质的完美组合。在此意义上, “批判”一词的意思已远远不仅是对某人、某事或某一观点提出其是非利弊的判断,而是对其人、其事或其观点作出不断的综合认识与分析。在此过程中,“批判”不仅对个人的思维效能提出挑战,也对个人的人格完善提出挑战。此外,西方学者也一直将批判思维作为创新精神的核心部分来看待。主张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互为基础,互相补充,开发人的批判思维就是在开发人的创新思维。

中西批判性思维比较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十分重视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他要求学生要“每事问”,并提倡“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此外, 孔子还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在孔子看来,疑与思是学习的基本功。后来, 他的学生子夏又发挥了这一思想,提出“博学、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学习方法, 把“ 学— 问—思”的三个环节有效地结合起来。孟子则十分倡导学生在读书中要有怀疑精神, 他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到了唐代,韩愈则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到了宋代,理学大师张载主张“ 义理有疑则灌去旧见,以来新意”。也就是说,只有怀疑,才能摒却陈旧、创造新意,张载还指出“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学则须疑”。由此,质疑能力成为学习进步的突出表现。宋代理学的另一大师朱熹也曾说,“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此话可谓对学习中问题意识之非常科学而又辩证的阐述。稍后的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更精妙,他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有疑无疑,大疑小疑可说是一个人学习收获大小的分水岭。

1、中国的批判思维教育传统上以“质疑”为核心,它力图通过不断地质疑探究来深化对特定人或事物的认识。西方的批判思维教育则传统上以“创新”为核心, 它力图以不断的批判来改变个人对某一特定人或事物的看法。

2、中国的批判思维教育传统上把批判思维当作一种特殊的思辨技能来加以认识和培养,它希望借此来提高一个人质疑答问能力。西方的批判思维教育则传统上将批判思维当作综合思维技能来加以认识和培养,它希望借此来提高个人的整体生活能力和处世能力

3、中国的批判思维教育传统上将批判思维作为一个人的治学精神来加以对待。西方的批判思维教育则传统上将此当作个人的人格成长和自我完善的一部分来对待。

4、中国人谈批判思维教育,传统上是采取自我领悟的方式。西方人谈批判思维教育,则主要采取了课程学习与自我领悟相结合的方法。

概括说来,中国人的批判思维传统可谓以“质疑思考”为核心,它旨在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思辨能力,培养的是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西方人的批判思维传统可谓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它旨在提高个人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人格完善,培养的是一种富于创新意识的批判精神。

虽然这两种模式各有长短,互有利弊,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中国文化传统对批判思维的认识主要是在提高思辨能力的层面上,它限制了我们在批判思维性质上的开发和利用。较之西方的传统和实践,我们欠缺的是从培养创新精神、综合思维技能乃至人格完善的层面上来认识批判思维能力的意义。可以说,批判思维能力的教育之所以一直没有在我国现代教育中全面展开,与我们对其重要性的传统认识不足有很大关系。

中国开展批判性思维的建议

应该把培养批判思维能力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结合起来

应该把批判思维作为综合思维技能来培养

应该把培养批判思维能力与人格完善结合起来

应该将对批判思维的培训课程化

(《批判思维的形成与培养,西方现代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岳晓东)

批判性思维的价值与意义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以自己的认知和体验作为筛子来筛选自己认可、让自己感觉舒服的其他人的言论,这些东西积累下来并通过不断强化就逐渐形成了个体的知识和信念,成为了自己的标识。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则主要是在这样的知识底蕴基础上通过一些“心理捷径”去判断、选择,往往不具备问题解决的能力。这些“心理捷径”是我们大脑为了避免思考优先选择的方式方法。因为思考很耗费精力,大脑会刻意回避。换句话说,大多数人在日常推理中大多数情况都是使用情感、类比、陈词滥调、没有根据的信念和迷信,也就是说,除了逻辑之外的一切。这样的思考结果往往会错误百出。

(《培养批判性思考是我们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郭应寿)

知识经济时代是崇尚批判性思维的时代,因为它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

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倘若离开了“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将是一句空话.

面对“逻辑思维能力低劣”、“思维缺乏力度和韧性”、“见多识广的儿童多,灵活运用的儿童少”的局面, 儿童的“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教育研究课题了。

自杜威1910年倡导“反省性思维”以来, 美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强调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够自主地判断并处理信息的公民。

“无批判性的人”,是指不去推敲某种事物与他人的主张, 全盘接纳者或是凭借自己的印象与好恶作出结论者。“弱势批判性思维”中往往是自我中心或是社会中心的思维。“强势批判性思维”的特征是,认为他人的观点与立场是最有利的,而且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思维过程。

在批判性思维教学中,他们对于拒绝的信念、假设和推理持有疑问是容易的, 反之, 他们对自己所接纳了的、个人的、 自我中心地拥有的信念提出疑问是困难的。因此,认真地洁问旧有的信念与假设,揭示个人及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分歧的经验,是必要的。

批判性思维要求客观地、冷静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时修正错误。批判性思维并非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之中, 归根结底,任何个体都只是某种程度上的批判性思维者。因此, 批判性思维需要训练乃至终身培养。

毫无疑问, 唯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才谈得上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学生。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肩负起时代的这个重任么?

(《“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 钟启泉)

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存储信息,并且按照这些信息行动。这种文化环境培养的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倾向,而不是积极地探寻和评价信息。

教师们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理解状况,并不十分关心所教知识的真实性与价值问题。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他最终关心的仍是学生是否理解作者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是否理解自己的讲演和解题思路;是否理解某一科学原理和定律;是否理解概念并能进行推理。而这些理解都预先存在一定的标准答案的。……老师很少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准确性与价值进行评判。

学生形成了被动听讲、理解和接受的惯性,缺乏主动思考,宁可绝对相信老师的权威而不相信自己的质疑和判断。一旦给以独立从事评判机会时他们就变得无所适从。这也无怪乎现当今社会对大学生产生了如此的印象:“有智商没知慧,有知识没思想”

教育是通过文化的传承来培养新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其目的是使新的社会成员不仅能继承现有的社会文化,而且要能发展这一文化以求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其具体的途径就是要将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内化为个体的心理智慧;其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心理发展。而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个体自身的自主建构与社会文化的外在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代言人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价值引导主要体现为在教育中蕴涵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与预设。而自主建构则意味着:受教育者是一个有自由意志、人格尊严的、自主的个体;受教育者的心智与个性是其在社会性交互作用活动中能动地生成的,任何外在事物的意义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主观理解才能变为他自己的经验。

只有承认价值的引导而非主导作用,才能谈论自主建构的意义;也只有确定自主建构在心理发展中的内涵 (即内化社会文化经验)才能谈论价值引导的作用。

个体头脑中的经验并不是社会文化的完全翻版,个体并不是完全接受了所有呈现在面前的信息,而是批判性地理解和吸收了这些信息。个体注意什么、选择什么完全是在其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其自主建构来决定的。强调自主建构就隐含着个体具有独立的、有选择性的评判能力。强调价值的引导,就意味着教育并不是要强制灌输克隆出千人一面来;而只是提供一个可能的空间,让个体进行独立的判断与选择,从而使其发展自己的独特性。教育的目的是不仅要使个体继承现有文化,而且能创造新文化。个体必须具有独立的评判能力,以便能够评价现有文化中什么是真实、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而且更要能够评价其所创造出的文化是否有意义和价值。

如果说创造性思维是所谓的多谋,那么,批判性思维就是所谓的善断。

(《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刘儒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