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阳 光 型 抑 郁 症 ” 有 多 可 怕 ?

 印客美学 2023-07-06 发布于北京

一代巨星李玟的突然轻生离世,令人震惊难过。

抑郁症,这个曾带走很多人性命的疾病,这一次带走了她,也让大众再次切实感知到情绪疾病的重量。

为什么一个阳光开朗、总是笑容灿烂的人,会得抑郁症?

艺术又能为缓解情绪疾病做点什么呢?

看似阳光的人,也会得抑郁症?

2023年07月05日,香港歌手李玟因患抑郁症轻生,抢救无效去世。

这个曾经红透两岸三地和全球华人圈,给我们带来无数快乐与享受的女歌手,真的离开了。

李玟看起来那么阳光开朗,没想到居然也是抑郁症患者,而且已经严重到了这种程度。

这让很多网友想起了此前因抑郁症自杀的多位明星,张国荣、乔任梁、陈宝莲、雪莉……

他们看起来明明都那么温柔、坚强,背后原来却饱受着抑郁症的困扰。

或许,这就是“阳光型抑郁症”。

“阳光型抑郁症”并不是临床诊断的专业术语,而是一个通俗的说法。

它指的是“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开心,内在却承受着抑郁的症状”。

他们的抑郁不但很难被身边的人所感知到,有时候就连本人也难以发觉自己得了抑郁症。

就像李玟,代表性的笑颜,让人们很难将她和抑郁联系在一起。

李玟最红的时期恰逢千禧年间,当时娱乐圈群星璀璨,可她仍是最特别的一个。

麦色皮肤,总在舞台上劲歌热舞,再配上招牌大笑,像一个活力四射、精力充沛、开心乐观的女战士。

她的最后一条微博发布于5月20日,是官宣《战歌》上线,这也成为了她最后一首歌。

直到轻生那天,她还在给歌迷留语音。

“感受到大家对我的爱跟支持,你们做我的后盾,我会加油,这段时间希望你们自己也身体健康快乐,我非常想念大家我在努力努力,想念你们,我也非常想念你们哦,爱你爱你!” 

其实细听,她的语音是带着哽咽的。

虽然一直在说感谢,却没有说过什么时候再见。

任何性格的人,都可能换上抑郁症。

当感知到情绪不对时,会觉得“我好像活得不像自己,感到非常空虚,但也没什么不对劲的”,然后把情绪放到一边,不去处理。

甚至有时候,为了不让身边人过分担心,他们会假装自己好了起来。

但对抑郁症患者而言,一直伪装成“正常”的样子,会让他们感到更加疲倦、痛苦。

它不是简单的坏心情,而是一种疾病。

它的反义词不是“快乐”,而是“活力”。

“开心一点”“想开一点”是没用的,因为导致抑郁的并非主观上的“心情不好”,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已经失去了“开心、想开”的精神调节机制。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自杀的人数超过80万,其中多达四成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犹如梦魇一般,折磨着全世界3亿多的人。

据流行病学调查,它的终生患病率为6.8%。

中国抑郁人群已达到9000万。

到现在为止,抑郁症还是一个未知病因的病症。

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其发生。

近些年,随着国内心理科普的发展,大家对“抑郁”这个词都不再陌生。

但“抑郁症”作为一种疾病,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体谅。

网络上还出现了许多嘲讽、滥用的情况。

抑郁症被污名化?

近几年,“emo”“自闭”“焦绿”“网抑云”“玉玉症”等词汇流行,关于年轻人情绪问题的讨论也层出不穷,大家的确是越来越关注自我情绪了。

关于情绪疾病的讨论越来越多,也使得大家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接纳度。

表达宽容和理解不难,但想要真正做到对抑郁症患者不带偏见、产生共情,往往并不容易。

且随着流行用语作为“丧文化”在网络中流传,抑郁逐渐变成了一种“玩梗”。

各种各样带有抑郁情绪的文字,让人分不清真假。

从通过营造抑郁情绪和负面氛围而出圈的“网抑云”,到后来成为不良行为借口的“玉玉症”,抑郁症成了“流量密码”,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抑郁”开始变成自我调侃,卖惨、博眼球的借口,“与众不同”的体现……“抑郁症”被污名化。

先入为主的偏见到处都是,严肃讨论病情的环境又以另一种形式被消解了。

表达负面情绪的文字,常常被视为“做作又矫情”,是故意沉溺于这种自我消耗的状态,用来博取同情。

在很多事件下面,也经常会有人玩梗“老玉玉症了,下一个”。

这种“无差别攻击”,导致与抑郁症相关的表达都需要格外小心翼翼。

真抑郁症患者们,有了比从前更多的病耻感。

因为害怕被扣上”玉玉“的帽子加以讥讽,他们往往会选择伪装成健康人,甚至拒绝正规治疗。

这也是造成抑郁症防治和识别率极低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地级市以上的医院,抑郁症识别率仅仅只有20%,不到10%接受过药物治疗。

抑郁症不是心灵感冒,更不是无病呻吟。

要想打败它,需要专业的治疗,也需要身边人的理解和陪伴。

纵使做不到理解,至少可以学会尊重。

不要轻易发表言论,嘲笑他人的苦痛。

随着大家对情绪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艺术疗愈也逐渐成为了热门话题。

为什么艺术会有疗愈作用?

艺术为何能拥有疗愈作用?

英国哲学家阿兰·德波顿说:“如果将艺术视为一种疗愈,可以为人生的许多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些年,“艺术疗愈”这个词渐渐开始为人熟知。

它最早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分支。

指的是:通过艺术创作,帮助人们发现自己、释放压力、放松身心和自我调节的治疗过程。

艺术治疗的艺术形式有很多。

常见的有: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制陶、诗歌等。

目前主流的治疗还是以绘画为主。

艺术具有“疗愈性”,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创造的过程具有修复能力,能够宣泄情绪。

通过欣赏艺术,进行艺术创作,可以收获满足感,释放情感,改善负面想法。

在创造的过程中,大脑的血清素等级会提高,这种物质可以抗击抑郁,触发“放松反应”,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进而舒缓压力。

可以说:艺术创造的过程,便是生命力源源不断涌现的过程。

此外,艺术作品具有象征意义,能够展现患者的潜意识。

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患者创作的艺术品,往往可以揭露其内心问题所在。

咨询师可以与患者一起探索完成的作品,在沟通中探索情绪的变化,帮助其恢复良好的心理状况。

艺术疗愈可以辅助进行情绪安抚、创伤干预、关系修复等。

但如果患有情绪疾病,还应该第一时间去医院,求助心理医生,听从专业的诊断,进行药物治疗。

希望大家都能更了解抑郁症,也能正确看待受抑郁症困扰的朋友们。

 作者:来士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