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黑龙江波涛 2023-07-06 发布于黑龙江

绪论

  1.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缘起

民国初期是新旧思想交锋。中西文化混融的时代。民族主义政治思潮是当时最重要的社会思想运动。

对各种文艺思潮起到方向引导和持续推进的作用。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社会的现代转型以文化现代转型为标志。美术本就是一个在近代西学东渐后诞生的学科新概念。

现代意义上的新型美术充当了重塑国民思想、国族形象、向下层民众宣传普及新文化的重要角色。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随着新兴民主共和国家诞生。旧式文人阶层消失。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出现。现代学科教育体系建立。

美术成为其中重要的学科门类。不再是封建社会上层人物用来宣扬权威、粉饰太平的工具。

新旧文化交汇。中西文化融合。民间与士夫文化合流导致学术思想争锋激烈。时势造英杰。

这一时期也成为一个文化与艺术大师辈出的时代。中国现代形态的美术传播、美术教育、公共美术展览。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各种美术知识概念的生成。都始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段特有的过渡期文化特征与启蒙价值、诸多重大美术事件的发生。

以及众多杰出人物的感召。促使笔者做了这个选题。

(二)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本文属于专题性研究。以民国初期(1912—1937)这一具有过渡性的历史时段为研究范围。

重点研究美术发展与民族主义思潮之间的多维交互关系。及这一时段在中国现代美术建构中的开创性贡献。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现有大部分相关民国美术史研究成果不同程度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容易陷于不言自明的误区。

只把民族主义思潮当作背景简单交待。或是渗透在具体的美术门类中对美术的民族风格进行分析。

缺乏对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关系的全面剖析。第二、由于非艺术因素影响。许多曾经活跃于当时美术界。

在行业内外影响甚巨的美术家。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甚至在后世的美术史主流叙事中完全不见踪迹。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在非客观历史因素影响下。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学者们在民国文化史研究中受制于意识形态分析和文化现代性发展逻辑。

多不能客观地从国族主体建构角度。正视当时的美术现象。

基于以上几点。

本文试图对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进行较为整体的把握。同时又不放弃对细节的追问。

具体的做法为:首先。突破原有民国美术史研究中的常规叙事框架。从民族主义思潮与美术现象的互动来梳理美术史料。

揭示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其次。采用在文化史构架下的中观视角对美术与社会文化思潮、民族国家形象塑造的关系进行讨论。在操作时尽量深入具体事件作微观分析。

再次。深入挖掘当时史料。以知识考古分析消除一些为历史所遮蔽的成见。

更新人们对这一时期中国美术发展的认识。力求在对原初情境的现场分析中贡献些新的认识。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三)选题意义

历史是不断在后人的重审中再生的。这种重审受两方面制约:一是对历史资源进行当代转化的取舍原则。

二是知识考古性材料考掘对当下的价值重塑。这二者又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利用既有文化思想领域的研究成果。

回顾、梳理民族主义思潮与民国初期美术的发展有具如下意义:

  1. 此课题研究。可以补充完善对民国初期中国美术现代转型与民族主义思潮关系的研究成果。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2.将中外民族主义研究理论应用于民初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研究。可为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方法论的应用提供实践样本。

3.深入挖掘当时史料。以知识考古分析厘清一些为历史所遮蔽的成见。可促进人们对这一时期美术演变的认知更新。

二、相关概念

(一)民族

把民族视为“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是用客观特征来界定“民族”的经典定义。但这真的可以用来精确划定出哪些人类群体属于民族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地域、语言。这些看似客观的因素。其实本身是很难明确的。

于是。从主观认知方面探讨民族概念。成为界定民族的另一条思路。

民族的形成被认为是缘于集体或个人对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19世纪的法国历史学家雷南(ErnestRenan)认为。

民族产生的根基是对民族共同体以往的文化记忆;英国现代民族学家科本(AlfredCobban)认为。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能否构成一个民族取决于共同体成员的自我意识;还有盖尔纳的“民族是民族主义造就出来的”。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民族是想象的政治共同体”都是关于民族的主观定义。

有些学者也尝试从主客综合角度对“民族”进行定义。认为血缘纽带、语言文化、生活方式,这些客观因素与集体认同、情感归属等主观因素共同建构了民族。

如国内学者李宏图、王逸舟等人就持这样的观点。实际上。现代汉语中的“民族”一词。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是多义的。至少包括前现代族裔民族和现代国家民族两种含义。前现代民族就是从人类学意义上定义的。有着共同的语言、宗教、文化传统(包括价值观念)和民俗的人类共同体。

也被称为文化民族、族裔民族。现代“民族”概念是从属于政治的。以“国家”来定义族群。

(二)民族主义

对于“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与“民族”到底哪一个先产生的争论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二者应该是共生的关系。

是一个问题的两种面向、两个切入点。“民族”是民族主义思潮与运动的主体。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民族主义”是民族的内在意识与外在行为的综合。

盖尔纳(ErnestGellner。1925-1995)把民族主义看作一条政治原则,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由同一个民族构成。

①在这一点上。黑格尔(1770—1831)和他持相同观点。并强调民族主义是民族精神的表达形式。

认为个人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才能享有各种权利和自由。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②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说“当某一自然领土上的居民们感到自己在共享同一命运。

有着可参与的共同的未来。或当他们感到被一种深层同道关系联系在一起时。民族主义便产生了。”

③汉斯·柯恩(HansKohn)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对民族国家的一种忠诚。

④在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D.Smith)看来。民族主义是“意识形态运动”的一种。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其目的是为人类政治共同体“实现和维持自治、统一与认同。”⑤由此可知。民族主义实际上是一整套的国家政治与文化叙事语言。

在多个层次上运作。民族主义的核心是意识形态。文化建构为其表象。

民族主义也经常被视为一种以民族情感、民族意识为基础的纲领、理想、学说或运动。

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有力保障。所以。民族已经不仅仅是虚无的“想象的共同体”。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实际上它已经成为真实的物化的精神存在。书籍文献、艺术作品都是它所寄居的物质实体。

(三)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译自英文短语“NationSates”。构成国家的三要素为:主权、领土、人民。

现代民族国家的“民族”是多族群的统一民族。文化依然是其形成的天然依据和屏障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建立现代独立民族国家。是一个前现代民族步入现代社会过程中无法逃避的关键环节。

世界近现代史上。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矛盾与冲突。民族独立运动从欧美开始。

逐渐扩展到全世界。构筑了现代世界的新格局。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是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最重要的问题。

一个具有合法性的政治系统。应该能够产生一种让其成员们对现行制度与社会匹配性满意的信念。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⑥自由主义和国家主义。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关系进行考察。而确立的两种合法性认识理论。

自由主义者划定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界限的方式。是国家机制与法律建设。

他们主张有限而高效的国家政府和立宪政治。国家主义者。则推崇绝对的国家理性。

认为国家利益至高无上。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形式维护国家利益。认为国家的权威不容置疑。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国家拥有全面的、最高的权力。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对前现代民族能起什么重要的作用呢?徐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

首先。现代民族国家能够超越文化、宗教、阶级这些身份认同因素差别。

通过更为理性而便于操作的法律、规范等手段把各种成分的族群变为统一的公民群体。

有利于成员产生忠于民族共同体的观念、意识和情感。其次。国家是不同民族共同体界定彼此关系的有力工具。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民族国家能够把各种文化要素集约为一个简单而明确的标识。自己的国民和其他国家的人民明确区分开来。

再次。现代民族国家的主权意识。是捍卫领土、保护公民的有力屏障。

最后。民族国家可以涵盖国家层面的主权、宪政问题。还有与个人权益相关的个人与集体权利区分、公民资格、公民社会等诸多现代性问题。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四)国族

民族国家是一种现代化的。以“国族观”(nationhood)为中心的公民——国家关系模式。

中文把“Nationalism”译成“民族主义”。这里民族指的不是族群。

而是以国家为中心的集体认同。有些学者认为应该译为“国族主义”更为合适。

“国族”指的是现代国家政治共同体中的全部民族和国民构成。大都包含众多族裔民族。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据郝时远考证“国族”一词。于先秦时即已存在。他根据对《十三经》原文的大略统计。

发现“族”字出现了有220余处。也有“国”与“族”联合成为一词的情况。

不过。“族”在中国早期历史中。意义为“宗族”;先秦时期。“族”的含义扩展到超越血缘纽带的国家和社会层面。

③孙中山把“nation”译为“国族”,“民族主义”也被译为“国族主义”。

认为中国人之所以不能团结成为一体,“就是因为一般人民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

④20世纪30年代。袁业裕、潘光旦等学者提出“nation”具有主权政治国家人民的意义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⑤1949年后。新中国学术界对一些翻译名词进行规范化整合。把“nation”“nationalities”“ethic”这三个在西文原境中有不同指向的词语。

以“民族”统一指称。“国族”一词式微。

20世纪末。由于全球化进程加速。民族主义思潮再次兴起。“国族”一词为学者们再度讨论与启用。

国族概念在20世纪末回归学术视野后。学者们多从其与“民族”“族群”的比较来探讨其内涵与外延。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而概念的核心均指向国家或政权。宁骚强调中华民族(theChinesenation)是现代中国的唯一国族。

在国际社会中被指称。①郝时远也把“nation”一词从社会层次上定位为国族。

认为一个国族“nation”就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全体居民或全部享有该国国籍的人的总称。

民国初期美术与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②有相同看法的学者还有刘泓、朱伦、周平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国族即国家民族。

包括全体构成国家的民族和人民。③本文中的“国族”一词即采纳这一基本涵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