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鞠通说湿温

 熙越 2023-07-07 发布于上海

湿温证之复杂

湿温较诸温,病势虽缓而实重

瑭所以三致意者,乃在湿温一证。盖土为杂气,寄旺四时,藏垢纳污,无所不受,其间错综变化,不可枚举。

其在上焦也,如伤寒;其在下焦也,如内伤;其在中焦也,或如外感,或如内伤。至人之受病也,亦有外感,亦有内伤,使学人心摇目眩,无从捉摸。

其变证也,则有湿痹、水气、咳嗽、痰饮、黄汗、黄瘅、肿胀、疟疾、痢疾、淋症、带症、便血、疝气、痔疮、痈脓等证,较之风火燥寒四门之中,倍而又倍,苟非条分缕析,体贴入微,未有不张冠李戴者。

按湿温门中,其证最多,其方最伙;盖土居中位,秽浊所归,四方皆至,悉可兼证,故错综参伍,无穷极也。

湿温证之定义

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

湿郁经脉,有似伤寒,脉弦濡,则非伤寒矣。

2、舌白不渴,面色淡黄

则非伤暑之偏于火者矣。

3、胸闷不饥

湿闭清阳道路也。

4、午后身热,状若阴虚者

湿为阴邪,阴邪自旺于阴分,故与阴虚同一午后身热也。

5、脉弦细而濡

6、病难速已

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

湿温证之症状

一、上焦

1、喉阻咽痛

肺主气,湿温者,肺气不化,郁极而火结也。喉即肺系,其闭在气分者即阻,闭在血分者即痛也,故以轻药开之。

2、咳嗽头胀

气不主宣。

3、哕

上焦清阳膹郁(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清宣肺痹为主。

4、喘

太阴湿蒸为痰,息不宁,轻宣肺气,利窍而逐热饮。

5、脘闷

秽湿着里,气机不宣。

6、神昏

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湿之中人也,首如裹,目如蒙,热能令人昏,故神识如蒙,此与热邪直入包络谵语神昏有间。

二、中焦

1、不饥不食

脾胃困于湿也,升降运化失司。

2、哕

阳明湿温,气壅为哕者。

3、腹胀排便不爽

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

三、下焦

1、便泄

秽湿着里,脘闷便泄。

2、小便不利

湿热流于膀胱,气郁不化,则小便不利。

3、大便不通

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湿久郁结于下焦气分,闭塞不通之象。

4、二便不通

湿凝气阻,三焦俱闭,二便不通。湿久浊凝,至于下焦,气不惟伤而且阻矣。使三焦通而二便利矣。

四、三焦皆受

如:

风暑寒湿,杂感混淆,气不主宣,咳嗽头胀,不饥舌白,肢体若废;

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

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

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

五、经络症状

1、身热身痛,骨骱烦疼

湿阻经络,阳郁。

2、汗出热不解

风为阳邪,尚不能以汗解,况湿为重浊之阴邪,故虽有汗不解也。有汗不解之证,当识其非风则湿,或为风湿相搏也。

3、白疹

风湿郁于孙络毛窍。

湿温证之变证

1、疸

湿热不解,久酿成疸。

2、痢

湿温内蕴,夹杂饮食停滞,气不得运,血不得行,遂成滞下,俗名痢疾,古称重证,以其深入脏腑也。

3、疟

湿热蕴结,疟邪痞结心下,寒热。

湿温证之治法

治湿者必须审在何经何脏,兼寒兼热,气分血分,而出辛凉、辛温、甘温、苦温、淡渗、苦渗之治,庶所投必效。若脾病治胃,胃病治脾,兼下焦者,单治中焦,或笼统混治,脾胃不分,阴阳寒热不辨,将见肿胀、黄胆、洞泄、衄血、便血、诸证蜂起矣。惟在临证者细心推求,下手有准的耳。盖土为杂气,兼证甚多,最难分析,岂可泛论湿气而已哉!

一、上焦

以开肺气救心阳为治。

二、中焦

开沟渠,运中阳,崇刚土,作堤防之治。

三、下焦

从上治,脾为肾之上游,升脾阳;从下治,泄膀胱之积水,安肾中真阳也。

四、三焦统治

1、肺气为先

凡通宣三焦之方,皆扼重上焦,以上焦为病之始入,且为气化之先,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肺经之药多兼走阳明,阳明之药多兼走肺也。再肺经通调水道,下达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是虽以肺为要领,而胃与膀胱皆在治中,则三焦俱备矣。

2、于中焦求之

中焦症状多,升降中焦。

3、宣气为主

总以气不主宣四字为扼要,重在宣通气分。

4、就近驱邪

表湿从气化而散,里湿从小便而驱;

主在上焦,邪机尚浅,化中上之秽浊而开郁,用轻药,以上焦为邪之出路;

中焦病重,则以升降中焦为要;

若邪已内陷,其势不能还表,法用通降,从里治也;

三焦均受者,则用分消;

经络证,加经络药如防己急走经络中湿郁。

5、救护阴阳

湿温证,有寒化或热化的可能。或护中阳,或救阴分,随需运用。

湿温证之禁忌

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

一、禁汗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

二、禁下

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世医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

三、禁滋阴

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如而不可解之势。湿气弥漫,本无形质,以重浊滋味之药治之,愈治愈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