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绪与血压

 吴较瘦 2023-07-08 发布于浙江
情绪与血压的关系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遇到紧张、焦虑、生气等情绪时,你的心跳加快,头痛,甚至感到胸闷、呼吸困难?这些都可能是高血压的症状。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会增加心脏、脑、肾等器官的负担,导致心肌梗死、中风、肾衰竭等严重的后果。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血压呢?我们又该如何控制我们的情绪和血压呢?本文将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来解答这些问题。
 

       
一、生理机制: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要了解情绪和血压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血压。血压是指血液在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正常人的血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一般以收缩压(心脏收缩时的最高压力)和舒张压(心脏舒张时的最低压力)来表示,单位是毫米汞柱(mmHg)。正常成人的理想收缩压应在120 mmHg,舒张压应在80 mmHg。当收缩压超过140 mmHg或舒张压超过90 mmHg时,就被称为高血压。
         
那么,什么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血压呢?简单来说,就是两个方面:心脏每次泵出的血液量(心输出量)和外周血管的阻力(外周阻力)。心输出量越小,外周阻力越小,血压就越低;反之,心输出量越大,外周阻力越大,血压就越高。
         
那么,情绪又是如何影响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呢?这里就要说到我们的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了。
         
交感神经系统是我们身体的应激反应系统,它可以调节我们的心率、呼吸、
肌肉张力等。
当我们遇到紧急或危险的情况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被激活,释放一种叫做去甲肾上腺素的(norepinephrine)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可以使我们的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收缩等,从而增加我们的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提高我们的血压。这种反应是有利于我们应对危机的,因为它可以使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重要的器官,如心脏、脑、肌肉等。然而,如果我们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生气等负面情绪中,交感神经系统就会过度激活,导致我们的血压持续升高,从而损害我们的心血管健康。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我们身体的另一个调节血压的系统,它主要通过调节我们的血液容量和外周血管阻力来影响血压。当我们的血压过低时,肾脏会分泌一种叫做肾素(renin)的酶。肾素可以促进一种叫做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的物质的生成。血管紧张素可以使我们的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增加外周阻力,提高血压。同时,血管紧张素还可以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一种叫做醛固酮(aldosterone)的激素。醛固酮可以使我们的肾脏吸收更多的钠和水,从而增加我们的血液容量,提高血压。这种反应是有利于我们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的,因为它可以防止我们的血液流失过多或过少。然而,如果我们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生气等负面情绪中,RAAS也会过度激活,导致我们的血压持续升高,从而损害我们的心血管健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情绪和血压之间有着密切的生理联系。当我们遇到负面情绪时,我们的交感神经系统和RAAS会被激活,导致我们的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增加,从而提高我们的血压。这种反应在短期内是有利于我们应对危机或恢复正常的,但是如果长期持续,就会对我们的心血管系统造成损伤,增加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风险。
二、心理机制:认知评价理论和应对策略
         
除了生理机制外,情绪和血压之间还有着心理机制。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情绪是由我们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所决定的。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是一种解释情绪产生的理论,它认为,当我们遇到一个事件时,我们会对它进行两个方面的评价:一是主观的危害或利益评价(primary appraisal),即这个事件对我们有多重要,有多威胁或有多有利;二是主观的应对能力评价(secondary appraisal),即我们有多大的能力或资源来应对这个事件。根据这两个方面的评价,我们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如恐惧、愤怒、悲伤、喜悦等。
         
那么,认知评价和血压有什么关系呢?研究发现,当我们对一个事件的危害或利益评价较高,而对自己的应对能力评价较低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焦虑、生气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激活我们的交感神经系统和RAAS,导致我们的血压升高。相反,当我们对一个事件的危害或利益评价较低,而对自己的应对能力评价较高时,我们就会感到平静、放松、满意等正面情绪。这些正面情绪会激活我们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和内啡肽系统,导致我们的血压降低。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认知评价是影响情绪和血压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了认知评价外,我们对事件的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ies)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血压。应对策略是指我们为了减轻或消除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行为或心理上的努力。心理学家将应对策略分为两大类:一是问题导向的应对策略(problem-focused coping strategies),即直接针对事件本身或其原因进行改变或解决;二是情绪导向的应对策略(emotion-focused coping strategies),即通过调节自己的情绪或态度来减轻事件带来的压力。
         
那么,应对策略和血压又有什么关系呢?研究发现,当我们采用问题导向的应对策略时,我们就会增强自己的应对能力评价,从而减少负面情绪,降低血压。相反,当我们采用情绪导向的应对策略时,如果是积极的方式,如寻求社会支持、进行积极重塑等,也可以减少负面情绪,降低血压;但如果是消极的方式,如逃避、否认、自责等,就会增加负面情绪,升高血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应对策略是影响情绪和血压之间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三、结论:如何控制情绪和血压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 情绪和血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负面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正面情绪会导致血压降低。
- 情绪和血压之间的联系是由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机制共同作用的,生理机制主要涉及交感神经系统和RAAS,心理机制主要涉及认知评价和应对策略。
- 为了控制情绪和血压,我们需要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进行调节。生理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饮食、睡眠等方式来保持身体健康,减少交感神经系统和RAAS的过度激活。心理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评价,减少危害或利益评价,从而减少负面情绪。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采用问题导向或积极的情绪导向的应对策略,来解决或缓解事件带来的压力。
         
总之,情绪和血压是相互影响的,我们要学会正确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护自己的心血管健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