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讲《黄帝内经》笔录第九十三篇

 感悟_johnson 2023-07-08 发布于福建

滟姐 医道正己 2023-07-08 13:49 

第五节 五络剧痛

原文: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那如果,517页,这个,如果这个病邪呢,是手足少阴和足太阴、足阳明的络,这个是五条,他刚刚一讲就讲了五条,对不对?手少阴,还有足少阴,手太阴足太阴,再加一条阳经,足阳明。那扎在络上面,五络,这五条络呢,通通会到耳朵里面,五条络,两阳两阴,还有一个足阳明,通通会在耳朵里面,上络左角,左边的头角,这个比较特殊。左边的头角,那如果是,五个络同时生病,这个就很少见了,这个就比较特殊,你们要记一下,造成呢,人的“身脉皆动,形无知也”,那病人呢,全身血脉会跳动,但是他人是昏厥过去了,这个病呢,叫做尸厥
诸位记不记得以前我们在讲针灸的时候,虢国太子有没有,尸厥,扁鹊啊,扁鹊来了,扁鹊秦越人嘛,当时所有的医生呢,通通叫扁鹊,扁鹊就是医生的代名词,那其中有一个扁鹊呢,名字叫秦越人,那秦越人就知道尸厥啊,秦越人就把他治好,治好以后,虢国国王就命令,只有秦越人可以叫扁鹊,其他统统叫郎中,所以说后代,通通是郎中,只有秦越人被称为扁鹊。所以形容这个医术很好,叫扁鹊再世。那当时就是尸厥。
那尸厥呢,人就昏的像尸体一样,可是你摸他,气脉都很好啊,五脏按脉,全身都会动,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尸厥怎么治,大家记得,手足少阴,手足太阴,还有加上足阳明,络在耳朵,左额角,右头角这边。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就刺他的脚大指,脚的大拇指的隐白穴,井穴,我们急救的时候都在井穴上面治,那有时候刺脚心,足太阴脾,那个少阴肾经的脚心,涌泉穴,这个时候你就扎脚心了,不用去扎那个,人昏迷过去了,然谷不够,要扎脚心。那扎中指呢,就是阳明,有一条是阳明经嘛。再扎呢,手大指,就是手太阴肺经,少商,对不对?再扎手那个心经,就是手少阴。然后呢,扎完以后呢,应该就醒过来了。我们知道二阴,两个,两个,就是四个阴两个阳嘛,对不对?手两个阴,足两个阴,还有一个阳,足阳明胃经,那如果还没有醒过来你就拿个竹管去吹他耳朵,那这个竹管吹耳朵有意思的,那个,因为耳朵是肾气所在啊,用竹管去吹他耳朵的时候,这个,整个耳朵是耳膜是闭塞住的,你压力一增加的时候,它里面会反弹回来,就一吹进去,它压力会弹回来,就好像一个气球,它现在绷张到那边,对不对?你一推它,一放开它就冲出来,它如果这个,这个闷到这个气在身体里面造成人昏厥的时候,阳气并与上,你如果一吹他,他阳气一出来,就疏解掉了,人就醒过来了。那岐伯说,这样子做还没有醒,这个尸厥得很深,对不对?剃他左角的发,就把左边的额角这个头发剔掉,这个剔一寸,剔掉,当然是你的敌人的话,你给他剔很多,用刮胡刀再多刮一下,趁机嘛,多刮一下,秃头。这个当医生不可以那么坏,别人一看这个是,你这个是敌人。那,这个“燔治”,就是用烧的,烫的,比如说我们艾草,用熏,或者是蒸,蒸啊,把它烧烫,烫下去,因为左额角这边是,阳气会在这个地方,左角,为什么不扎右角,是左角这边。那再给他美酒一杯,那老师,美酒一杯,你的定义是什么?到底绍兴酒、黄酒,你这个龟毛嘛,反正一杯酒给他下去,高粱什么都无所谓,要救人。如果不能喝的,灌他,这个是岐伯提出来的方式。那尸厥,现在看到不多,看到不多,但是你会遇到,无缘无故就昏迷过去的,昏迷过去很好玩,你摸他的手脚脉,我在临床到现在也只碰过一次,碰过一次,还不用剔这个地方,也不用那个耳朵里面吹气,光是两个手上,两条阴经,脚上两条阴经,加上一条足阳明胃经,人就醒过来了,那你说老师我记不得,记不得没有关系,全放,所有的,十宣放血,十宣放血,记不得你慌嘛,记不得,全部放掉。那这个人昏倒怎么办啊,你一摸他的脉,脉一直在动,因为阴阳隔离开来,那个阳气在动,你摸他的肌肉自己会跳动,自己会跳动。

第六节 缪刺法则

原文: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所以说,518页,这个缪刺论最后一段呢,他说凡刺的数目,刺之数,刺的法则呢,要先看他的经脉。用指甲去切它,切,然后顺从他的脉气下针,然后看他虚实而调之。如果是实症,我们用那个泄的方式,虚症,我们用补的方式。如果说,你补泄了,都不行,我们就经刺。好,我们就再做,再做就好了。“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病人有痛,但是经没有毛病啊,病人他出现有痛,但是他的经络上面没有毛病,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他病在络上面,我们就用缪刺法。
所以现在诸位很清楚,缪刺论读完以后诸位知道,缪刺跟巨刺呢,完全是不一样的东西。针灸上面,我们绝大多数用到的是巨刺,因为在经络上病,有的是经络上没有病的,他是痛在络上面,所以病人常常会跟你讲,我痛的地方在这里,你一看,奇怪,这个没有经啊,就是络,简单讲就是这样,就是络。那你说这个络在这边,那看你,你说哪一条才是络,你看到哪一条主经最靠近他,络就在那边,那你一看到,你把脚拿起来,看到哪边,哪个地方,哪个趾头我们有淤血对不对?抓起来就放血,那很痛啊,但是其实他心里一吓好了,脚旁边,这个是,好像那个,以前那个拷问犯人嘛,对不对?你告诉我你来这里干什么,他的那个针,扎进去。所以那“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你只要看到,你看这就下定义了,对不对?你只要看到表皮上面,四肢末梢,表皮上有淤血的,通通可以放掉,这是缪刺的数,就是他的法则,数不是说应该有几个数,而是他的法则在里边。所以你没事坐那边看电视的时候,家里人看到那有点淤血给他放掉,这很好,病在初嘛。

第六十四篇 四时刺逆从论

原文: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濇则病少腹积气。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濇则病积、溲血。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濇则病积、心腹时满。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濇则病积、时善惊。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濇则病积、时善巅疾。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濇则病积、时筋急目痛。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第一节 六经辨症、阴痹、腿内侧麻积风、便带血、肌肉萎缩

519页,这是《黄帝内经》,第六十四篇,四是刺逆从论。四个节气,还有包括我们如何刺他的逆,当有病有气逆的时候,我们如何去治疗。那这里面替我们伤寒家,六经辨证下了定义,看到没有?所以我就不晓得这个气血营卫,温病,他们从哪里来的。我们熟读《黄帝内经》的话,你看到都是六经辨证,以后仲景,将来我们讲伤寒经论的时候,全部在六经辨证上面,然后我们知道病都生于寒,对不对?有寒才有温病,可是他们都,不管你温病,不管你寒,通通是温病,所以病都不会治好。那我们辨证是按照六经辨证,他们是按照气血营卫,我都不晓得怎么看。
那第一个,厥阴,这个六经辨证的有余和不足。厥阴经,如果厥阴症有余的时候,病会产生阴痹,就是腿的内侧麻,所以我们最怕,病人跟我们说,我腿麻,你是哪里麻,麻在外面,一看胆经,胃经上面,膀胱经上面,这都很好治,内侧麻,就不好治,因为是阴经,阴经就不好治,我们希望是麻在阳经,如果阴经,厥阴有余的时候,在阴部,在那个腿的内侧的这边,那如果不足的话,就产生热痹,有余是阴痹,不足是热痹。因为阴气不够的时候,因为你在阴经上面嘛,阴气不够的时候,阳气就会上来,你就会产生热症,那这个有余的话,你本来是阴经,阴有余的话,阳就不过来了嘛,就是寒,阴寒的这个阴痹
如果是濇则病少腹积气。所谓濇,就是讲脉是濇的,滑呢,是病这个狐疝风,我们以后会讲一篇,专门讲狐惑,看起来好像,就是神志不清,我们有一篇专门讲这个。那滑脉呢,一般来说就是受到风脉,都会有滑脉,比较盛。那如果是手上的脉比较濇,濇脉就是没有力量,柔弱无力,有时候停,有时候脉不来,这个是,少腹积气,这是属于血气凝固的一种现象
再来呢,我们看这个少阴,少阴如果有余的时候,“病皮痹、隐轸”,在痹的下方,还有,我们会发疹,出疹,这种都是。那如果是不足的时候,就会有肺脏会有问题,那少阴跟肺为什么有关系呢?因为,肾不足的时候,会影响到肺,金生水,所以肺脏是上面,是妈妈,来供应,来照顾肾脏的,现在肾不足的话,会拖累到妈妈,会拖累到,不足则肺痹,肺痹才会有皮毛的病嘛,肺主皮毛。那“滑则病肺风疝”,疝就记得我讲的意思,累积,积气,我们称为疝。濇,就是阻碍,脉有阻塞的现象的时候,病积,小便,小便里面带血,小便带血,这种就是少阴。

图片

太阴有余的时候,我们不是有三阴嘛,太阴有余的时候,太阴是脾经,造成肉痹,肌肉呢,会有不仁的现象,麻木不仁,或者肌肉有消,肌肉萎缩掉了。寒中,这种呢,一般来说,脾脏有问题,大部分都是寒,阴有问题都是寒,寒症的时候,脾主运化,中医的观念里面认为说,脾是管运化。画图,小肠,大肠在这边,那脾脏呢,中医认为说脾主少腹,少腹就是讲腹部这一带,胃里面吃了食物,食物以后进入小肠,小肠是非常的热,是火,小肠的火呢,来自心脏,心脏搏动以后,顺着动脉下来,这个热进入小肠,造成小肠非常的热,就是因为有热,小肠是水榖之海,受盛,能够受盛之官。那再多的食物进来到小肠里面去,小肠消化掉以后呢,热在里面消化掉。脾脏,脾在管少腹。所以我们中医认为说,脾,统血,整个身上的血呢,是脾在总统,在管的,脾统血,那脾主四肢,主肌肉。所以脾收到小肠的营养以后,才会灌溉到四肢上面去,我们肌肉才有力量,血才会足,脾来统血。那现在,太阴呢,就是讲脾经嘛,脾有问题了,就会造成肌肉。那脾之所以能够消化所有的东西,能够主运化,把营养送到四肢,因为我们有,我们脾有阳,这个阳,就是讲他的动能,阳,动能。如果脾有很多津液,很多血在里面,我们看到很多脾统血,这个血是形,那现在外,那西医呢,看到的就是血,看不到神,就是阳,看不到阳,阳存不存在?存在。就我常常跟大家说,我们手臂里面,你看,你可以看到皮肤、肌肉、骨骼、经脉,那有力量啊,你知道用力量,你没有去测他,不知道多大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阳,看得到的就是阴。那如果脾的运化不足,就是脾痹;就是痹症显现,出现。滑则病,就是这个脾痹,风痹。如果是濇脉,脉摸到是滑脉,风痹如果是濇脉,就会病积,累积在,病积起来的时候,腹时满,因为脾主少腹,肚子就会胀满起来,因为这个受到寒,造成血脉凝固,凝濇不前,就会有累积。诸位呢,我们在中医的观点里面,只要有积,你一发现有积,马上就去掉,不要以后大积的时候再去去掉,所以我们小病就要开始动手治,那中西医不一样,西医就是说,等你发病了一看,你生病了,再去动手,就已经太慢了。中医是刚开始的时候,有问题我们就先去治了,你没有大病嘛。所以常常有人就这样子啊。
我们那边,我那天跟诸位讲,讲个案例,对不对?早上跑到医院去跟西医说,我心脏很痛,我肯定要发心脏病,那西医去查了,EK机,还有STRESSTEST,你好好的啊,把他赶回去了。到晚上的时候又跑回来,哦,痛的脸色都变掉了,西医看得吓死了,赶快放到那个EK机上面,那还是在转动,先生你的确得心脏病了,最后的遗言就是这样子。“医生,我早上就告诉你,我有心脏病,你不相信我,现在我又白跑一趟。”嘭,断气死在手术台上,连发生两次。我只是听到,看到这两次,不知道发生多少次了病。人就死在医生前面。病之初的时候,一开始一定有症状,我们人身体,你绝对要相信你的身体,绝对不能相信仪器,身体绝对不会骗你,所以中医从头到尾,就在谈人,不会借用仪器来看,对不对?所以你要相信一个病人,人的身体绝对不会那么差,昨天不知道,今天就发病,没有这种病的,除非是意外车祸,那意外车祸,我教过你们啊,眼睛看一下,恍惚之间,有没有?你如果不会看到恍惚之间,你就观气嘛,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颜色,那个线拿着,按照灯光里面去练嘛,好。
“阳明有余”,阳明症大家都很熟了,阳明症。那病有脉痹,这个时候啊,身常常发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濇则,病积,时则善惊。阳明症出现的时候,没有寒症,全部是热症。所以你要一看这个人全部都是热症,阳明症,那阳明呢,我们有分经,经热,还有腑热,所谓腑就是消化系统,我们知道,大便不通了,腑热,对不对?我们有承气汤啊,怎么样,经热,我们有白虎汤,病人口渴,口饮百杯不能止渴,病人有发高烧。那至于说,你说老师,我不用大承气,反正你目标达到就好了,把大便清出去,热退,烧退了就好了。
那太阳有病的时候,病骨痹。太阳和肾是表里的,所以会造成骨头会有问题,那身重;不足,病肾痹;太阳是和肾是表里的嘛,这个是有余的和不足,不足的话,会影响到肾脏。如果是脉是滑的,病风疝。濇,脉是濇的话,也会积病。疝,有是时候会发癫疾。所谓积病,太阳是主,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你如果说,有这个痹症的时候,小便癃闭排不出来,然后影响到肾脏,那小便如果平常,常人呢?小肠是火热的,膀胱在前面是紧跟小肠贴到的,所以当你水液从输尿管进入,从肾脏跑到膀胱里面来的时候,常人呢,正常人应该是水碰到火,汽化,所以膀胱里面的尿液跟蒸汽一样,把膀胱顶大,所以一顶大的时候,像热气球一样,所以我们有400cc,这个小便量在膀胱里面,那这个热气呢,好的热气,再从膀胱回到肝脏,帮肝脏里面代谢掉。
那有一个人呢,小肠,太阳是不是小肠?小肠也是太阳,对不对?所以我们有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这两个太阳都会于下焦。那如果说,阳呢,不行了,这个时候一冷下来,这个尿液累积在膀胱里面的时候是冷的,冷的时候,你水是累积在下方,冷水都停在下面嘛,只有蒸汽会在上面,停在下方的时候,膀胱压重,你就觉得我想小便,跑去小两滴,回来还是想再跑去,对不对?就会有频尿,我们知道小肠不热,那你给西医看,西医没有寒热的观念,那你括约肌这个退化,无力,给你开刀,本来这个已经很寒了,开完刀再寒,对不对?到时候你再带一个那个尿袋,输尿管带到尿袋里面,那个尿袋很像那个MBI的枪套,枪放在那个膝盖上面,把尿袋装在外面,管子接下去。诸位,你放心,不会发生在你身上,那你有敌人发生这个病,那是你没告诉他。所以你们学会要去帮助人家,敌人,怎么样?还是要去帮他。好不好?敌人归敌人,你的病还得把他救回来。那如果尿液排不出去,很危险,为什么?因为这个水会逆流啊,这就是我们讲的逆,逆的话,跑到肾脏里面,那等于是肾脏本来要把这个浊液要排,那个,尿液要排出来,排不出去要回逆回来,回到肾脏,病就严重了。所以,濇脉,濇脉则病积,累积,水会累积起来。
那少阳,我们讲的少阳呢,胆,三焦,当有筋痹、胁满,不足,如果是有余的,少阳有余的时候,筋痹。胸胁会苦满,如果是少阳经不足的时候,有肝痹,肝就会有问题。滑,如果是命脉是很滑就是会有并肝风疝,涩则病积,这个时常会筋急目痛,眼睛痛,病积的时候一累积起来,诸位要记得,一般来说就是不足,血脉比较力量不够,这是少阳。所以看到,厥阴、少阴、太阴、阳明、太阳、少阳,对不对?
所以说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夏气因为人体里面血热,很热,这个邪进来都都在络上面没有办法跑到经里面去。长夏气在肌肉,因为长夏是脾脏,季节在转换的时候。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之中。

第二节 四时之刺法

原文:帝曰:余愿闻其故。

后边521页,黄帝就问啦,,这个我希望知道为什么这个春夏秋冬病气在这个地方。

原文: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僻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岐伯说春天啦,天气开始,地气开始泄,天气正要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这个时候水行经通,所以人气在脉上面。我们中医基本的理论就是把人体并挪到春天秋冬,并挪到天气四季上面去。
如果夏天,经满气溢,夏天很热,水,我们夏天都有土石流,那个水灾很多,经满气溢,跑到孙络,小的溪流里面去了,这个受血,皮肤会充实。
长夏者,经络皆盛,这个更热了,就是造成内溢肌肉,肌肉里面会累积很多东西。
秋天的时候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病在皮肤上面,皮肤会引急。
冬天呢,血气藏在骨里面,内著于骨髓,通于五脏。
因为是春夏秋冬这样子,我们人也是按照这种走的,所以说邪气一定按照四时,气血变化的时候主客,入客,跑到身体里面来。等到进入身体里面以后,变化有时候就没办法度量它到底是哪里,那个时候千变万化,但是有个大原则在这里。你做医生的,不管病情怎么变化,你一定要依从它的经气、经脉怎么走来辟除邪气,除其邪则乱气不生。所以这个时候当医生的很简单,我就前面跟诸位讲过,我们为什么要学十二经络,当你在络上面的时候发病,即使你来不及治,它不会进入脏腑,它会进入经上面,到经上面的时候你把它去掉了,也一样不会进入腑也不会进入脏。所以说按照经络走,岐伯就讲主要强调这个。

原文: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

522页,黄帝说,那如果是违反四季,我们乱刺,对不对?使他气血乱七八糟,气血紊乱掉怎么办?如果乱刺,没有按照方法刺。

原文: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着,令人腹胀。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㑊;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岐伯说春刺络脉,春天的时候应该刺他的经脉,结果呢你刺他的络脉是不及,不及的时候血气会外溢,让人家少气,会伤到气;春刺肌肉,那春应该刺在经络上面经上面,结果你刺在肌肉上面,太过造成血气环逆,令人上气。如果春天刺到筋骨也是太过,血气内著,令人腹胀,所以说春天我们要刺到经上就好了
夏天刺到经脉上,夏天本来病在络上面,我们应该刺到络上面,现在刺到经上面,会造成气衰,令人倦怠无力。所以说夏天刺肌肉,血气过剩,夏天应该刺络上面,刺到肌肉都是太过了。这些症状诸位自己可以看一下。
所以最主要的原因,原则,就是春夏的时候刺得比较浅,秋冬的时候针刺得比较深。最简单的原则,否则你不用记他什么气上气下,因为我们现在的针都很细,你只要掌握原则,春天针春夏针比较浅,秋冬,尤其冬天刺针的时候,针刺的时候,针一定会下得很深,因为冬病的话,冬天应该不会生病,因为主收藏嘛,冬天会有病这种病就在骨壁上生,针下去就要扎到骨上面。那我们比如说像一个人中风,中风的时候我们下针为什么都先到骨边?因为他管你一年四季他都躺那边嘛,这病已经很深了嘛,对不对?一定在骨边,你是不是从骨边开始下手?对不对?如果中风扎不到骨边它不会好,如果有一种人中风,春夏秋冬躺在那边,冬天的时候起来可以活动,那你不用扎在骨边了,对不对?很少,至少我没有看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