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类常见小脑影像学表现及诊断线索,一文掌握

 忘仔忘仔 2023-07-09 发布于山西
影像学特点及初筛鉴别要点,速来get!
撰文 | 王璐璐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颅后窝内,延髓和脑桥的背面。可分为中间的蚓部和两侧膨大的小脑半球。小脑表面有许多大致平行的浅沟,沟间为一个叶片。本文总结了小脑梗死影像学特点及初筛鉴别要点,供同行们参考。

小脑梗死


脑组织因血管阻塞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脑梗死。脑梗死通常由大、中、小动脉闭塞性疾病引起。血管闭塞可继发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疾病。


影像学表现

最佳诊断线索:患者急性发病,DWI上在脑动脉供血区出现片状高信号、与临床症状相符。

定位:幕上>幕下

大小:可大、可小、可多发、可单发,均在脑血管供血区。

形态:呈片状、多呈楔形。

CT:由于梗死时间不同,表现各异。大脑梗死在24小时之内,58%的病人可见异常,大多数患者常在24小时之后发现异常。

①平扫:片状低密度影。

②增强:一般无需增强,增强后可无强化或有脑回样强化。

MRI:

①T1WI:6h之内的梗死灶,T1WI可正常,6h之后的梗死灶,T1WI呈不同程度的低信号。

②T2WI:6h之内梗死灶,T2WI可正常或呈稍高信号,6h之后的梗死灶,T2WI呈高信号。

③FLAIR:陈旧梗死灶呈低信号,新鲜梗死灶呈高信号。

④DWI:呈高信号。DWI可发现其他序列未明显显示的超早期梗死灶,显示病变范围更准确。CT示双侧小脑半球大片状低密度影,边界较清,以右侧小脑半球为著。MRI:左侧小脑半球T1WI大片状低信号,T2WI大片状高信号。

病例1

患者头晕,走路不稳1天,CT提示双侧小脑半球梗死,右侧显著。

图片

病例2

患者头痛1天,阅片可见T1WI示:左侧小脑半球片状低密度,T2WI示:左侧小脑半球片状高密度。

图片
图片
T1WI              T2WI  

小脑出血


临床上小脑出血相对较少见,可以是外伤、高血压等原因所致。多位于小脑半球内,出血时间的不同信号各异,发病年龄多在老年人。


影像学表现

最佳诊断线索:在CT平扫上发现高密度的肿块。因出血的时间不同而在MRI的T1、T2序列上表现出不同的信号。

定位:幕上>幕下。

大小:小的只有显微镜可见,大的可以非常大,单发>多发。

形态:卵圆形或类圆形,大小各异,有的其内可见液-液平面。

CT:

  • a.急性期:高密度团块影。中心可有等密度影,可迅速形成血肿或血凝块,其内可见“旋涡征”。如果血红蛋白<8~10g/dl,则表现为等密度。凝血功能障碍或使用溶栓剂治疗后可出现液-液平面。

  • b.亚急性期:等密度团块。

  • c.慢性期:低密度团块液化或吸收从病灶边缘开始,病灶最终37%会形成软化灶,27%不留任何痕迹,25%形成条索样空腔,10%形成钙化。如有再发出血,其内可见点状高密度影。

MRI表现:血肿在不同时期的信号强度不一。

①急性期(3d内):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

②亚急性期(3~14d):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

③慢性期(15d以后):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但在T2WI上,血肿及水肿之间出现条状低信号环(含铁血黄素沉着所致)。

病例1

患者头痛、恶心4小时。CT提示右侧小脑半球类圆形高密度影,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环绕。

图片

病例2

患者头痛、头晕1周,右侧小脑半球类圆形病灶,T1WI可见中心稍低信号,外周稍高信号;T2WI中心稍低信号,边缘呈稍高信号,FLAIR上信号同前,无明显占位效应。

图片
图片
    T1WI                T2WI       

图片

FLAIR


小脑动静脉畸形


动静脉畸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40岁前患者多见,由畸形的动静脉组成的血管团,常因反复出血而引起临床症状,病灶内也常见钙化。好发于幕上大脑中动脉走行区,幕下较少见,98%为单发。小脑动静脉畸形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癫痫、头痛。



影像定位诊断

最佳诊断线索:许多异常流空的血管影,仅有轻度或没有占位效应。

定位:幕上>颅后窝。

大小:多数病灶在3~6cm。

形态:迂曲扩张的血管形成的团块,形态不规则。

CT:

①平扫:非常小的动静脉畸形平扫可以是正常的,通常动静脉畸形表现为许多等密度或高密度迂曲扩张的血管,25%~30%病灶中可见钙化,并可以见到各种形态的出血。

②增强:增强后迂曲扩张的血管明显强化。

③CTA:增粗扩张的动静脉很好的显示。

MRI:

①T1WI:由于畸形血管的流速、方向及病灶内出血时间的不同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信号,可以是低信号、等信号或者高信号、混杂信号。典型的病灶显示为:异常流空的血管团就像“蜂窝”。

②T2WI:迂曲流空的血管表现为低信号,不同时期的出血表现不同的信号,如低信号、等信号、高信号,病变范围内仅有很少或没有脑实质(可能会出现一些胶质增生,呈高信号)。

③FLAIR:流空信号周围围绕高信号的胶质增生细胞。

病例

患者头痛1个月余,左侧小脑半球可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FLAIR上呈低信号影。

图片
图片
T1WI              T2WI

图片

FLAIR


病例

患者间断头痛2个月余,右侧小脑半球可见类圆形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FLAIR低信号,周边可见低信号含铁血黄色素环,T1WI增强上未见强化。

图片
图片
T1WI                 T2WI
图片
图片
FLAIR                T1WI增强
该患者诊断为?(提示:病灶呈“爆米花球”或“网格样”)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也可进入“医生站网页版”查看~

小脑病毒性脑炎


病毒感染所致的脑炎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后天性常见于单纯疱疹病毒Ⅰ型脑炎、单纯疱疹病毒Ⅱ型脑炎、带状疱疹病毒脑炎等。单纯疱疹病毒脑炎Ⅰ型好发于单侧或双侧颞叶、脑岛及额叶眶部等部位;单纯疱疹病毒感染Ⅱ型主要影响新生儿,脑损害范围更广,基底节丘脑及小脑均可受累。

小脑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抽搐、精神症状、意识障碍,由嗜睡至昏迷,严重者常于发病2~3d急性期间死亡。幸存者留有癫痫、偏瘫、健忘、痴呆等后遗症。


影像学表现

最佳诊断线索:大片状低密度影,增强后有脑回样强化或斑片状强化,脑膜受累时也可明显强化。

定位:幕上>幕下。

大小:幕上较大,幕下病变小于幕上。

形态:不规则形。

CT表现:

①平扫:可无异常表现,也可在脑实质内出现斑片状或大片状低密度影,Ⅰ型脑炎50%伴有出血,边缘模糊。有轻度占位效应。

②增强:斑片状或脑回样强化。

MRI表现:

①T1WI:I型脑炎很少累及小脑。Ⅱ型脑炎病变早期可侵犯灰质。T1WI灰白质分界模糊。对比消失,呈稍低信号。

②T2WI:灰白质分界模糊,对比消失,呈稍高信号。

③FLAIR :呈高信号。

④T1WI增强:弥漫性不均匀强化或脑回样强化。

病例1

CT提示左侧小脑半球小片状低密度影,左侧基底节及左颞顶枕叶大片状低密度影。

图片
图片

病例2

患者头痛、发热1周,左侧小脑半球类圆形稍长T1,稍长T2信号灶,FLAIR稍高信号,DWI低信号,增强后呈明显结节样强化。

图片
图片
             T1WI               T2WI           
图片
图片
FLAIR               DWI

图片

T1WI

病例3

左基底节区、左颞顶枕叶可见大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灶,FLAIR稍高信号,DWI高信号,增强后呈结节样或脑回样强化。

图片
图片
           T1WI              T2WI           
图片
图片
    FLAIR            DWI    

图片

增强

以上三个病例的诊断都是“小脑病毒性脑炎”吗?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也可进入“医生站网页版”查看~

小脑脓肿


脑脓肿是由化脓性细菌入侵脑实质而形成的。常见的化脓性细菌有链球菌等,脑脓肿多为混合性感染,幕上颞叶多见,常出现发热、头痛等临床症状。


影像学表现

最佳诊断线索:类圆形肿物,壁呈环形强化,厚薄一致,其内见气-液平面,周围可见水肿带。

定位:发生的部位与感染的途径有关,幕上>幕下。

大小:各种各样。

形态:多呈类圆形。

CT表现:

①平扫:在脓肿未成熟前可见发病部位大片状低密度区,有占位效应;脓肿形成后,低密度区内可见有完整或不完整的等密度或高密度环。

②增强:脓肿壁明显均匀一强化,呈环状,内壁光滑。

MRI表现:

①T1WI:呈低信号。

②T2WI:呈高信号。

③FLAIR:呈高信号。

病例

患者高热、头痛、呕吐3天,右侧小脑半球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灶,FLAIR边缘呈高信号,中心呈低信号,增强后呈环状强化。

图片
图片
T1WI                      T2WI
图片
图片
FLAIR               T1WI增强

总结


小脑是人体负责身体平衡的脑组织结构。如果小脑有病变时,患者会出现平衡障碍和共济失调,也可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爆发性的言语等。因此了解小脑常见疾病对于临床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线索完善时诊断不难,但需要心里有疾病谱。

参考文献:

[1] 孙吉林,赵文清等,《神经疾病影像快速定位诊断》
[2] Laurens J L De Cocker,Karl-Olof Lövblad,Jeroen Hendrikse.MRI of Cerebellar Infarction,Eur Neurol[J].2017,77(3-4):137-146.
[3] Emily W Y Tam,Glenn Rosenbluth,Elizabeth E Rogers,Donna M Ferriero,David Glidden,Ruth B Goldstein,Hannah C Glass,Robert E Piecuch,A James Barkovich.Cerebellar hemorrhage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preterm newborns associated with abnormal neurologic outcome,J Pediatr[J],2011,158(2):245-50

责任编辑:CiCi


*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