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朝山水诗

 杏坛归客 2023-07-09 发布于山东

一、南朝山水诗的产生

(一)先秦汉魏诗歌中的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导夫先路。

《诗经》中描写自然景色的作品:《关雎》、《淇奥》、《节南山》等;《楚辞》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很多,如《山鬼》、《湘君》、《湘夫人》、《渔父》等;汉末文人诗中涉及自然景色描写的作品有《青青陵上柏》、《回风动地起》等;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最早的一首以写景为主的中国诗歌作品。这些作品都没有把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当作主要的审美对象来描写和赞美,大多是诗歌起兴的触媒、比喻的参照物或者人物活动的环境。但是,都为南朝山水田园诗的描写艺术和表现手段积累了一定的艺术经验。

(二)魏晋南朝庄园经济的发展,为山水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魏晋之际,政乱频仍,名士少有全者,士子们试图以纵情山水来逃避政治斗争,他们建造了一些私人小园林。西晋时期,巨富石崇的金谷园为其中翘楚,当时名流经常在此游玩宴饮。

东晋南朝的士族,在南方更是大量修筑园林。他们常常侵占湖泊山林,将私人园林、宅第和自然山水结合在一起。据《宋书·武帝纪》记载,当时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夺,小民薪采鱼钓,皆责税值。

大诗人谢灵运家的庄园,自祖父谢玄以来,一直是“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趣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 ”(《水经注·渐水》)

他们崇尚“朝隐”之风,经常优游其中,得山水清幽之趣。谢灵运即云:“今所赋既非京都、宫观、游猎、声色之盛,而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外,咏于文则可勉而就之;求丽,邈以远矣。览者废张、左之艳词,寻台、皓之深意,去饰取素,傥值其心耳。” (《山居赋序》)

(三)江南山川清幽秀丽之美,激发了文士新的审美欲望。

永嘉乱中,北方士人随晋室南迁。为协调南北世族利益,北方世族多居会稽一带。江南山川风貌,迥异于北方,南下士人,耳目为之一新。《世说新语·言语篇》云:“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山水之美如此,文人秉笔,不免寄情。《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既东还,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江南山水,曲折深秀,而都邑街衢,亦纡余委曲。这样的环境,亦影响到山水诗歌的风格。

(四)道法自然、玄观山水审美观的盛行,为其艺术触媒。

魏晋以来,玄学大盛,士人追求“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王弼《老子》第二十九章注)的人格美,故自然与人的关系更为亲近。《世说新语·言语篇》云:“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思也,觉鸟兽群鱼,自来亲人。’”山水之美既与人格之美相关,因而能否领略自然之美,乃成为衡量人格境界的一项重要标准。《世说新语·赏誉篇》即云:“孙兴公为庾公参军,共游白石山。卫君长在坐。孙曰:'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谢灵运《名山序》亦云:“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

老庄以道生万物,物乃成为达道之媒介。而万物之中,惟有未受人世污染的自然山水最能体现道的内蕴与真美。故在魏晋玄风大畅的时代,士人不仅以能否体会山水之美为人、道关系衡量标准,而且进一步把以我之自然,面对山水之自然,作为人、道关系的理想境界。

东晋以降,士人援佛入玄,自然山水亦成为体现玄学佛理的媒介。佛学的兴盛与玄佛的合流,对山水文学的产生,也起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其意正如王瑶先生所云:“'老庄’其实并没有'告退’,而是用山水乔装的姿态又出现了。”(《玄言·山水·田园》)玄言真正从诗文中分离出来,则要到谢灵运之后。

二、谢灵运及其诗歌创作

(一)谢灵运生平

谢灵运(385433) 晋宋间诗人。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玄之孙,袭爵封康乐公,后世称谢康乐。出生后就寄养在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小名客儿,后人习称谢客。十五岁由钱塘(今浙江杭州)至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居乌衣巷。他才学出众,很早就受到族叔谢混的赏识,与从兄谢瞻、谢晦等皆为谢家一时之秀。他本有政治抱负,自以为“宜参权要”,但宋初刘裕压抑士族,谢灵运由公爵降为侯爵,政治上一直不得意。少帝时,又卷入上层政争,出为永嘉太守。出任永嘉太守之后,他纵情山水,肆意遨游,经旬不返,且“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宋书·谢灵运传》)。一方面以此对抗当政,发泄不满,同时也在山水清音之中获得心灵慰藉。元嘉五年(428),免官还乡,他更是一仍故态,招摇横肆,百姓惊扰。后为官吏弹劾,被迫“兴兵叛逸”,流放广州。元嘉十年,被杀,年四十九。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经营画境。谢灵运的领略山水,不是陶渊明式的静观,而是移步换景式的游赏。他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诗风鲜丽清新。如“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过始宁墅》),写山幽水秀的清景;“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写空水澄明的境界;“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沙岸的越野风光;“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写初晴时的山林暮色,无不鲜明如画,可见作者观察之细致、感受之敏锐和刻画之精妙。沈德潜曾将谢诗与陶诗作过比较:“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 (《说诗晬语》卷上)

由于受东晋玄言诗的影响,谢灵运借山水以化其郁结,不免哲理游离于景物之外,形成了叙事——写景——说理的写作模式,他的山水诗总是拖着一个“玄言的尾巴”。

(二)谢灵运诗歌选读

1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及穷海,卧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祈祈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

题解:公元422年,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在永嘉郡治永宁县(今浙江温州西北)积谷山下开凿了一个水池,后人为纪念谢灵运而称其为谢公池,池畔楼曰池上楼。现存池上楼为清道光初所建。园内建筑有飞霞山馆、 春草轩、十二梅花书屋、怀谢楼以及船式建筑鹤舫等,占地九亩,是晚清永嘉名胜之一。

此诗作于景平元年(423)初春,首先道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以及对谪迁海滨的不满情绪;次写久病登楼,见窗外春意盎然;再次触景生情,怀乡思亲,最后以保持节操、避世隐居来安慰自己。

赏析:抒发感情,复杂隐晦:(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的怨怒,归隐的志趣。)情景浑融,如在目前。语言晦涩,句式单调。道理奥妙,玄言尾巴。

“'池塘生春草’,单拈此句,亦何淡妙之有!此句之根在四句之前:'卧疴对空林,衾枕昧时节’,乃其根也。'褰开暂窥临’下,历言所见之景,至于池塘草生,则卧疴前所未见者,其时节流换可知矣。此等处皆浅浅易晓,然其妙在章不在句,不识读诗者何以必就句中求之也。”(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引黄陶语)

2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题解:宋景平元年(423)秋,谢灵运托病辞去永嘉(今浙江温州)太守,回到故乡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这里是其曾祖谢安的高卧之地,有其祖父谢玄的庄园,规模宏大,包括南北两山,祖宅在南山。谢灵运回乡后,又在北山别营居宅。石壁精舍就是他在北山营立的一处书斋。精舍,即儒者授生徒之处,后人亦称佛舍为精舍。湖,即巫湖,在南北山之间,是两山往返的唯一水道。

此诗当作于元嘉元年(424)至三年间,写自石壁精舍归返南山湖畔居所,一路上所观之景。

赏析:山光水色,清晖娱人。虚写、略写石壁之清景;实写、详写湖中之暮色。远近参差,视角多变。偶对工巧,刻画精微;承转自然,章法缜密。兴因景发,景皆含情;理为景结,水到渠成。

“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                           (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衣歌》)

“(谢诗)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

“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洵堪睥睨一世。”     (黄子云《野鸿诗的》

三、谢朓及其诗歌创作

(一)谢朓生平

谢脁(464499 ),字玄晖。晋宋大诗人谢灵运的族侄。后人以“二谢”并称。谢灵运为“大谢”,谢脁为“小谢”。年少有文名,曾出任宣城太守,后人称之 “谢宣城”。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在皇族内部斗争中,因为他不肯依附萧遥光而被陷害,卒年三十六。

谢朓擅长山水之作。他吸收了大谢山水刻画精美的优点,但语言更为洗练流畅,基本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谢灵运以游赏的方式,移步换景,模山范水,谢脁则大多登临远眺,捕捉山水中最富有情趣的部分,经过精心的剪裁和安排,情景更为浑融,诗风清新俊逸,使山水诗艺术达到了一个更为高妙的境界。钟嵘《诗品》赞其诗:“奇章秀句,往往警遒。”黄子云说他“句多清丽,韵亦悠扬”(《野鸿诗的》)严羽《沧浪诗话》则云:“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唐代诗人大多对谢脁推服不已,如李白就曾“一生低首谢宣城”(王士祯《论诗绝句》 ),杜甫亦曾称赞道:“谢脁每篇堪讽诵”(《寄岑嘉川》 ) 。

(二)谢朓诗歌选读

1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不变?

题解:三山,《文选》李善注云:“山谦之《丹阳记》曰:'江宁县北十二里滨江,有三山相接,即名为三山。旧时津济道也。’”此诗为建武二年(495)春,谢脁出守宣城途中作,写诗人登山远眺,回望京城,所见江边美景及依依不舍的思乡之情。

赏析:游宦怀乡,淡淡离愁;写景绚丽,熠熠生辉。前半写景,后半抒情;结构谨严,完整对称。起调浏亮,善自发端;声律精美,情韵悠扬。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

“玄晖以山水作都邑诗,非惟不堕清寒,愈见旷远。”(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

2

游东田

戚戚苦无悰, 携手共行乐。 寻云涉累榭, 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阡阡, 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 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 还望青山郭。

题解及赏析:东田,是当时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郊外的一个著名风景胜地,它北依钟山,南望秦淮,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南齐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多在此修筑池园,建立别墅。此诗似是建武二年(495)齐明帝废杀二少帝后,谢脁于春日休沐还庄时作。

诗人平日为莫名的惆怅、苦闷所缠绕,遂与友朋携手出游,于东田欣赏到初夏美丽的景色之后,心中的苦闷得以排遣。全诗用字浅近,写景清新,意境浑融。“鱼戏”、“鸟散”二句,尤为生动、新警,备受后人赞叹。如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谓:“'鱼戏’二句,生动飞舞。写景物之最胜者,调亦未堕。”方东树《昭昧詹言》则云:“'远树’四句,写景华妙,千古如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