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路中国》,一个美国徐霞客叫何伟

 陈永杰律师 2023-07-09 发布于广东

很多年前,就听闻何伟大名,以及他的代表作《江城》,在看完《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后,更对祖国的历史,或者说对我们,分外的兴趣。我们的历史,包括我自己,在一些才华横溢的人眼中,变得既熟悉又陌生。譬如在《万历十五年》里,黄仁宇先生提到这样一种状况: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没发迹之前一方面读孔孟之道的圣贤书,在做官之后,又开始群体性的发自肺腑的去贪污腐败,这真是一种矛盾的存在,要说他们在贪腐的时候,内心就没有正义感了,也不尽然,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和文化。

找这本书前,我一直以为何伟是中国人。刚开始找到《江城》这本书的资源时,我以为是找错了,重名了,怎么会是一个美国人,美国人来写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美国人真有你们的,既写《菊与刀》,又写《江城》。

说说何伟这个人,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牛津大学文学硕士。这样一个中国人眼里前途无量的人,跑中国小村庄里当老师,租车围绕着整个中国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旅行,去看看和交谈,去整日以饼干、可乐、巧克力等作三餐食物。

中国文化确实有这样一种魅力,古老而神秘,从古到今都有像他这样外国人,不远千里而来。

看《寻路中国》的过程中,除了感叹书的内容,这种非虚构写作文学内容翔实的风格所对我的冲击,尤其的,他的语言风格,那种能不用形容词就不用形容词,能多用名词和动词的就多用动词和名词的风格,这样的描写非常容易给人带来画面感和沉浸感。其实也就是记叙文,高中的时候为应试,至少山东是这样,老师会鼓励或者说要求大家都写议论文,因为得分稳定,记叙文对人要求太高。实际上,议论文实用,但记叙文更接近文学。

说了半天也没就《寻路中国》这本书的相关内容谈谈,主要是我现在心境有一些乱,注意力无法全部集中,不想让自己追溯,沉浸过去。我得保持几分清晰,注意周围发生的事。

但是可以就这本书的内容,谈一些感受。我觉得人一旦对一个事物过于熟悉,会影响对其认识。我觉得有很大概率,中国人只要对美国人稍作研究,就可以比普通的美国人还要更加了解他们。因为陌生,所以特点鲜明;因为对比,所以能够深入。何伟这小子就占尽了这样的优势。

冲着感受语言,也很推荐这本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