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封建历史上,儒释道三家兴盛之核心密码,掌握在帝王手中!

 HNYZL 2023-07-09 发布于上海

总体来说,先秦诸子百家。在经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起争鸣之后,许多“家”败落了。等到了秦朝,基本就变成了,儒法道三家的较量。再之后,法家隐退,成儒释道三家较量。毫无疑问,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中。儒释道三家,都有得势和失势的时候。这三者,基本属于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显然,法家在秦朝,因为有秦始皇,这个法家的坚定支持者,最终取得了,决定性优势。也因此,秦朝时期,法家成为了,超越儒家和道家的,社会主流思想流派。可因为秦王朝的短命,法家的统治地位,仅维持了很短的时间。

待到汉初,在汉高祖刘邦的决策之下,法家之核心社会思想地位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道家思想。此后,直至文景之治,道家思想都是彼时的,社会主流思想。然,汉高祖时期,至文景之治期间,道家思想是统治者认可的主流思想,而法家和儒家之思想,则退居二线。

图片

可是,文景之治后,随着汉武帝的强势上位。国家思想界,直接来了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开始得势,继而取代法家和道家。最终,儒家思想取代了,汉初的主流之道家思想,第一次成为了历史上的主流社会思潮。

显然,儒家的强势上位的背后,是得到了,来自汉武帝的强势力推此后,在汉武帝的强力支持下,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之思想。而法家和道家之思想,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依靠,彼时最强大的儒家思想,即必须寄生在儒家思想下。

最终,在汉武帝的加持下。法家思想大约就是在西汉时期,为儒家所吸收。至此,法家近乎隐退了而法家之法律,则成为了维护大一统王朝,正常运转的得力工具。至于道家,显然向往自由自在,不愿再趟居于庙堂的这趟浑水,即不想跟儒家争夺,谁才是汉武帝的“宠儿”。

但是,道家也要生存的。既然不想争,也确实争不过儒家了,那就离开朝堂,向着民间发展吧最后,道家在东汉张天师的努力下,创造出了道教,并向着民间进行传教。

毫无疑问,西汉时期,在汉武帝的加持下,儒家成为了,事实上的居于庙堂的,官方之主流思想流派。而法家,近乎隐退了。道家则向着民间方向,发展去了时间来到了东汉时期,儒家继续坚守着,自己的社会主流思想的地位,道家发展出了道教,向着民间发展去了。

而因为汉明帝的一个梦,佛教正式进入了,中国历史的舞台。显然,汉明帝对于佛教在我国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贡献而皇帝对于佛教的推崇,也间接表明了,儒家的社会主流思想的地位,开始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挑战。

话说,随着道教在民间,不断发展壮大。加之新势力,佛教的到来和发展。佛教和道教两家,虽说还无法撼动,儒家之地位。却还是展现出了,对儒家的一定的冲击力。故而,种种迹象都表明。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地位的儒家,要逐渐开始接受,佛教和道教的挑战了。换言之,中国封建社会,即将进入儒释道三家争锋、争雄的新时代

伴随着东汉王朝的没落,时间来到了魏晋时期。彼时,社会动荡,儒家及其思想,基本等于被困在了,学术和皇权争斗之中。可是,儒家却无法解决,这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于是乎,很多文人士大夫,开始质疑儒家。一时间,儒家很是尴尬。也就是在儒家,无暇顾及百姓的死活和感受的时候。在文人之间,研究道家的《老子》、《庄子》成为了风尚。

之后,大家纷纷用道家思想,来解释或阐释《周易》和社会现象等。一时间,玄学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成为了彼时的社会风尚虽说这些文人,还是儒家学者,却在儒家思想里,融入了许多道家的玄妙。显然,儒家的影响力,在这一时期,下降得很厉害。

而且,随着玄学之风的盛行,佛教在中国,似乎也找到了发展的路径。即攀附彼时的玄学,努力中国化。继而形成,佛教的传教之风。最终,佛教影响力。愈发大了起来。显然,无论是道家思想的复兴,还是佛教攀附玄学继而获得发展。对于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儒家来说,都是坏消息

毕竟,居于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在无法解决,乱世困局的前提下。算是妥妥地,被困于权力争斗之间了。儒家的影响力在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佛教和道教影响力,却在加强,也是不争的事实。

伴随着东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古代中国,第一次进入了,前所未有之大乱局。最终,南北朝并立时代开始。在南北朝大乱世之中,儒释道三家,相当于被切割在了,许多个地域范围。最终,三家只得跟随,自己所属的君王、所属的集团,随波逐流。

显然,于乱世之中,儒释道三家,所要面对的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之局面。此阶段,儒家更多的表现为,努力守护自己的,主流社会思潮的地位。而佛教则成为了,挑战儒家社会主流思想的新兴力量,并屡屡尝试,与封建帝王走得更近,以期获得更多、更大的社会影响力。道教则一如既往,似乎对庙堂之高,并不是很感兴趣,依然是努力往民间方向发展。

话说,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而内迁的诸胡族,在失去了压制力后。则纷纷举兵中原,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最终,西晋灭亡,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之后,偏安南方的东晋,走上历史舞台。显然,大量南迁的士族,就是儒学和儒家学派的代言人。

图片

而伴随着,儒家的大量南迁,北方近乎出现了,思想上的真空状态。紧接着,被“五胡”占领的北方中原地区,出现了大概十六个国家。于是乎,宣扬众生平等、和平相处,提倡慈悲济世、普度众生的,且已经在中国化道路上,走得不错的佛教,获得了大举发展的机会北方的胡族所建立的国家,广泛受到了,彼时的佛教之影响。

故而,北方的统治者,大多是大力提倡佛教。这其中,以后赵时期,佛图澄感化帝王,开启佛教的弘传最为重要和典型其实,佛图澄以神通智慧,感化残暴嗜杀的石勒、石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许多的“生灵涂炭”。最终,佛法大行于华北,寺庙达到了近900所之多,授业门徒数以万计。当然,除了佛图澄,重要的佛教传法者,还有道安、竺法雅等。

与北方佛教盛行,形成对比的是。南方偏安的东晋,承继了西晋文化。那些原本在中原流行的玄学,以及佛教的般若学,也随之南下大约是与道安同时期,在南方的佛教传教者中,竺道潜与支道林两者,以擅长讲般若,而被深喜玄学的,彼时的贵族士大夫,所钦仰。

最终,在玄学是东晋主流思想的前提下。玄学式的贵族佛教及格义佛教,在南方的东晋,也算是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此阶段,东汉后期形成的道教之太平道、天师道等道教流派,虽没有像佛教那样,获得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却也是在民间,不断地发展和改造自身。

之后,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等,日趋完备。随之而来的,就是各新兴道派滋生繁衍。更重要的是,这些道教流派,或多或少地,得到了统治者的承认。逐渐的,道教演变为了,成熟的正统宗教

“五胡乱华”之南北朝时期,与佛教的爆发式发展,以及道教的潜移默化的发展相比。儒家思想虽然还是,理论上的社会主流思想。但其发展,似乎仅是原地踏步。而且,此时的儒学,似乎远远没有玄学、佛教,来得更吸引人一些,这就很尴尬了。

总体而言,在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佛教,南方盛行玄学,却也夹杂佛学的流行而道教也不差,算是一直在开枝散叶,不断发展。唯独儒家思想,比较尴尬,高不成低不就。不过,好在玄学,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融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儒家思想还是在继续前进的。不过,玄学毕竟不是正统的儒学,所以,总体来说,此时的儒家,还是略显尴尬的。

大概是因为“物极必反”,加之南朝的“梁武帝崇佛”。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算是间接给了,北朝的皇帝们,提了个醒。最终,在南北朝末期,之前在北朝,获得大力发展的,受到过莫大荣光的佛教,迎来了大变局显然,因为看不清形势,北朝的佛教,不断地触碰到北方统治者的利益。与民争利不说,甚至还严重威胁北朝皇帝集团的统治利益。

结局是,在北方相继发生了,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事件。这两次事件,对佛教的打击,可以说是极其的巨大至于,为何会出现灭佛事件,显然是佛教没有看清形势,竟然,胆敢挑战北朝皇帝的威严,威胁皇帝们的利益。如此胆大妄为,不被毁灭才怪。

不过,因为北朝打击佛教,道教也算是间接,受到了影响。北周武帝灭佛期间,道教也算是被灭。不过,因为道教很少干涉统治者的利益,道教受到的影响和破坏。显然,远远低于彼时的佛教。而在这两件灭佛事件中,我们也看到了道教和儒家的影响力。其中北魏太武帝灭佛,和手下亲信大臣尊崇道教,多少有点关系。而北周武帝灭佛,则多少和他崇尚儒家思想,能扯上关系。

总体来说,南北朝末期,虽然出现了灭佛、灭道事件。这两者也均受到了,较大的损失。但是,彼时的佛教和道教之影响力,总体还是在上升。而儒家,则依旧还是,努力坚守自己的,名义上的主流社会思想的地位。所以,会时不时的,宣誓自己早就占领的,正统统治思想的地位,不容侵犯。

南北朝之后的隋朝,隋文帝前期,提倡儒学,把儒家学说,提升到治国不可或缺的地位。一时间,儒家的主流社会思想地位,得以巩固。同时,隋文帝还主张调和儒佛道三家之思想。不过,到了隋文帝晚年,其崇尚刑法,公开助佛反儒,又使得儒家地位下降很严重。

之后,佛教地位倒是上升很快。此后,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隋炀帝时期。有鉴于此,不少儒家学者,会经常抹黑隋朝另外,在对待道教的问题上。隋朝的统治者,始终维持着较开明的多。故而道教在隋朝时期,算是发展的很不错的。

显然,隋朝时期,佛教算是厚积薄发。因为得到了,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大力支持,社会地位已然呈现出,超越儒家的形势,也就更是超越了道教。且越是到后期,隋朝的统治者,往往愈加支持佛教,并支持佛教打压儒家。所以,隋朝时期,佛教实力很强。一共修建寺塔5000余所,塑佛像数万,且翻译数万卷佛经。最终,佛经的流布,呈现出多于儒家经典,数百倍之情形。

话说,为何佛教能够受到,隋朝统治者的重视。继而,进入极盛阶段呢?答案其实很简单,这是因为隋朝皇帝,与佛教的渊源很是密切。北周武帝灭佛时,智仙隐藏在杨家,并预言隋文帝日后会做皇帝,重兴佛法。对此,隋文帝是深信不疑。所以,当隋文帝后来,得帝位后,便一直坚称自己是,得佛保佑,也就是所谓的“我兴由佛法”。

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晚年的隋文帝,才会排斥儒学,使得佛教,一度成为隋朝国教隋炀帝时,延续了隋文帝的策略,朝廷依然对佛教,采取了积极扶持的政策。甚至,为了表示自己的支持,隋炀帝还向天台宗智者大师受戒,成为佛家弟子 。

当然,无论是隋文帝,还是隋炀帝。显然,支持佛教,目的都是为巩固王权。所以,这两位皇帝,在崇佛的同时,还会对佛教严加控制。所以,这两位皇帝,常会将佛教大家集中起来,以便支配和调遣。大概是因为,这一时期的道教,毕竟低调,所以道教发展的算是四平八稳,基本没有受到儒家,乃至佛教的打压。

隋朝之后的唐朝,是儒、佛、道三家,并盛的黄金时期。即三家共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彼时,虽然儒家思想,是表面上的主流思想。不过,因为李唐王朝,追认道家的老子——李耳,为自己的的先祖。故而,在李唐王朝,除了武周时期。道教的地位,始终是要高于儒家和佛教。甚至,我们可以说理论上,李唐王朝的国教,就是道教。

总体来说,李唐王朝时期,对于佛教是呈现出,开明的态度的。不过,在李唐王朝的各位皇帝眼里,佛教始终是要低于道教的说到唐朝,必须要提一下武则天的“武周代唐”。这一时期,因为武则天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地位是正统的。故而,武则天在佛教的帮助下,把自己说成是菩萨降世。以此来说明,自己的继位,乃是正统之天意。

也就是在武则天时期,李唐王朝所坚持的,“道在佛先”之政策,被打破了。佛教被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位。甚至可以说,佛教此时比隋朝时期,还要兴盛。因为武则天知道,李唐王朝追认老子为先祖。显然,道教肯定是站在,李唐王朝一边。而儒家一直攻击自己地位不合情,不合法。显然,也不属于自己的力量。

所以,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武则天选择拉拢,彼时的佛教。而佛教也有趁机发展自己。势力范围的念头。故而,两者算是,一拍即合,互相利用。所以,在武周代唐时期,佛教是要力压道教一头的。因为李唐王朝对于佛教开明太多。所以整体上,佛教在唐朝时,一直是快速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武周时期,在武则天的大力支持下,佛教盛极一时,甚至超过了道教,更别说儒家了。

图片

不过,在武则天时期,盛极一时的佛教,终究是没有看清形势。话说,武则天死后,李唐王朝回归时期。佛教依然,大肆扩张。最终,寺庙近4600余所,兰若(私立的僧居)近40000所。显然,这已经严重损害了,彼时唐朝的国库收入,对政权和社会经济,均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最终的结局,显而易见的,因为得罪了唐武宗。影响到了,李唐王朝的统治。最终,崇尚道教的,李唐王朝之唐武宗,决定灭佛一时间,佛教再次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堪称历史之最,史称“会昌法难”。此后,道教重回“榜首”。之后,就连儒家也开始反过来,抨击和压制佛教了。这一趋势,一直延续至唐末。

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分治北、南二地。彼时,动乱频发。总体来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十个割据政权,继承了唐朝的,对儒释道三家开明的态度毕竟,这些朝代和政权,都是以前唐朝的割据政权,受唐朝的影响很大。所以,儒释道三家,一直都算是流转有序,不断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儒家和道教的发展,总体来说,虽有波折,却也没什么大风大浪。所以,相对来说,算是平平安安!但是,对于佛教来说,就没那么幸运了话说,前朝——唐朝佛教大发展,虽经历唐武宗灭佛。但是,劫后的佛教,依然实力强大。

适逢此时是乱世,政权不稳,各大政权又疏于管理佛教。最终,佛教再次迎来了,发展的大机遇。此外,更为重要的是,百姓战争创伤严重,急需心灵和精神慰藉,佛教便有了,再次大发展的人心需求。总之,最终佛教再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显然,佛教忘记了唐武宗灭佛的原因。想来,离再一次遭遇大祸,应该不远了。

至周世宗柴荣时期,因为全国连年征战,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国民经济凋敝,百姓无路可走。最终,造成了大量人口流入佛门,佛门迅速发展。很明显,强大的佛教寺院,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的财政税收、兵役徭役等,矛盾一触即发。再加上,周世宗柴荣和唐武宗一样,也不喜欢佛教甚至,是深恶佛教

最终,周世宗柴荣下令灭佛。一时间,佛教因犯了大忌讳,忘记了曾经的伤痛,再次遭受到了,近乎毁灭性打击说起来,五代十国时期,佛教还是有点太贪心了。有点忘乎所以,忘记之前的伤痛了。与佛教相比较,五代十国时期,儒家和道教,不与帝王争利,就是比佛教聪明太多太多啊!

至此,算上五代十国时期的,周世宗柴荣灭佛。加上之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之灭佛。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已经有四次灭佛事件了。佛教应该要有所,觉悟和醒悟了吧?此后,经历战火摧残的,已衰颓不堪的佛教。注重义理研究的宗派,盛况不再,只剩下重视实践的禅宗,以及强调信仰的净土宗,在民间流传。

之后,毫无疑问,佛教已经意识到了,不能与统治者搞对立、争利。更不能干预政权,和威胁统治者。否则,佛教注定还会,再遭受大祸最终,佛教不再参与政治斗争,不再跟封建统治者搞对立。并学着跟道教一样,向着民间发展。想来,这就是痛定思痛后,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

宋代,儒释道三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总体来说,早期算是佛教兴盛期。后续,道教则略占上风。很显然,这些风向,都和统治者的支持,脱不了干系宋代,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一个分支——理学兴起。理学其实算是,孟子心性学的延续和发展。其中,程颢、程颐、朱熹等开创的“程朱理学”,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派系。也就是说,在宋代儒家思想,不断发展,算是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同时,宋代对佛教多采保护政策。特别是太祖建国后,立刻废止周世宗毁佛之令。更是修订出家考试之制、诏度出家童行八千人,遣使西行求法。一时间,佛教较为兴盛,但是,因国运不兴,佛教虽绵延不绝,肯定不如隋唐时代的弘盛。不过,到了宋徽宗时期,因其崇信道教,佛教再次遭受到了较大的破坏,诸如烧毁经像,诏令寺院置孔子及老子像,并将道士位次列在僧尼之上等。

也就是说,宋代后期,佛教严重受挫。除禅、净二宗犹能盛行外,其余各宗。逐渐显得没落起来话说,虽然宋代之佛儒思想,均处“伟大时期”,二者实力都很雄厚,但其间的道家实力,也不容小觑。也就是说,在宋代道教的实力也在不断发展。

元代,因为元朝统治者,对境内各种宗教,基本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且都是礼遇之。故而,彼时的儒释道三家,均有兴盛起伏之势。总体上,三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说,理学虽然在南宋没有多少优越性,但是到了元代,因为非常有利于,维护元朝的封建统治。最终,“程朱理学”被定为了官学。也就是说,儒家的地位,就非常之高了。

元仁宗初年,恢复科举考试,史称延祐复科,在《明经》、《经疑》和《经义》的考试中,元朝皇帝都规定,用南宋儒者朱熹等人的注释。自此,儒家思想在西汉大儒董仲舒之努力下,形成一大高峰后,又迎来了一个小高峰。

其实,元代的佛教和统治阶层关系较为密切。蒙古外族之所能,统治华夏一百多年,佛教的功劳还是比较大的。所谓的佛化政治,就是利用佛教来协助国政。太祖建国之初,重用禅宗行者耶律楚材制订典章,令慓悍好战的蒙古百姓,摄化於佛教,就是最好的证明。其后诸帝,基本承袭此风,皆倚重僧信,以协助国政。

不过佛教,因为吸取了之前被“灭佛”的教训。同样也吸取了,被宋徽宗打击的教训。此后,一改传统形态,不再热衷自己的利益和政治追求,逐渐倾向生活修行与宗派调和的路线。大抵因为吸取了教训,不想引起统治者的不满。元朝时期的佛教,总体来说,属于平淡晦暗时期

彼时,佛教基本就是崇尚结社念佛、禅院农林的寺院经济生活。此外,佛教还努力调和,自己与儒、道二家的矛盾。总体来说,很是低调。此时,民间则以禅、净二宗最为盛行,且禅僧多兼修净土,仍延续宋代禅净并修的风潮。

道教在元朝时期,总体的地位很高。这和丘处机,有莫大关系。话说,金庭与南宋对抗时期,先后派遣使者召请丘处机,皆不应诏。元太祖闻其名,派使者召请,丘处机却欣然前往。甚至是,不辞劳苦,跋涉万里,历尽艰难。历时两年,才抵达西域大雪山。不过,丘处机算是收获满满,最终被元太祖,尊为了神仙。

丘处机返归燕京后,元太祖赐以虎符、玺书,命他掌管天下道教,并下诏免除道院、道士一切赋税差役。于是乎,丘处机广发度牒。此后,丘处机建立平等、长春、灵宝等八个教会,大量建立宫观,设坛作醮。一时间,道教教门四辟,道侣云集,全真道更是获得了长足发展。

元太祖22年(即1227年),丘处机羽化于宝玄堂。元世祖至元6年,诏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3年,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后世称为“长春真人”。由元朝统治者,对丘处机的尊崇可知,道教在元朝的地位,已然算是众教之首。

图片

明朝时期,儒释道三家,均有兴盛起伏之势。总体上,这三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不过,很明显的是,儒家的地位要比佛教和道教,高上一些。受元朝,用南宋儒者朱熹等人的学说,注释科举之影响。明朝时的科举考试,也是采用朱熹等人的注释。所以,明朝时期,儒家地位很高。

不过,到了明中叶,王阳明主动反对朱熹。创立了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儒家的地位大概是因为,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对于维护封建统治不利,所以,明朝的统治者,基本都不怎么喜欢王阳明,也就谈不上重用他了。想来,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儒家思想的分支——理学,已经走上了极端,到了必须要改革的阶段了。

总体来说,佛教在明代时期,虽有较大发展,却基本还是处于,平淡晦暗之期。其影响力,显然无法和儒家相比较。这种趋势,大致在明末穆宗时期,稍有起色。推翻元朝统治的明太祖——朱元璋,初为皇觉寺僧,宰相宋廉亦出身寺院。

故而,明朝的统治者,对佛教算是特别崇敬,也力图整顿佛教。佛教也确实借此,不断发展。至成祖永乐帝时期,以临济僧道衍为宰相,刻北藏,并作〈赞佛偈〉、《金刚经解》,算是力护佛教。很显然,明朝的皇帝,除极个别外,均较为信佛,最终,禅、净二宗与喇嘛教并行。

而这个极个别,就是明世宗。其对明朝佛教的发展,影响甚大。明朝中后期,百姓陷入民不聊生的困境,朝廷为了摆脱百姓饥荒的现状,开始出售佛教的经。如此一来,佛教僧团开始疯涨。这引起了崇奉道教的,明世宗的强烈不满,最终,明世宗毁佛事件发生。

不过,也正是因为,明世宗毁佛事件的产生。才唤醒了没落的佛教,佛教从此开始复兴。到明末,出现了四大高僧,即云、素柏、意山、蕅益大师,他们大力弘扬佛教,使得佛教有了较大发展。此外,四大高僧,还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对于三家之共同发展,大有裨益。受此四大高僧的影响,明末时,佛教开始在广大百姓中,日益流行。

伴随着儒家、佛教的不断发展。明朝时期的道教,就没那么幸运了。总体来说,明朝时期的道教,除了在极个别皇帝时期,有所发展和兴盛外。大部分时期,则陷入停滞和僵化。也就是说,总体而言,明朝时期的道教,总体上,影响力比不上儒家和佛教。

清朝时期,儒释道三家,和明朝类似,均有兴盛起伏之势。总体上,儒家思想依然是主流社会思想,可是已经有了颓势。佛教因为有统治者的加持,算是发展得还不错。不过,道教的发展,似乎还在潜伏期,依旧表现为停滞和僵化受元朝和明朝,用南宋儒者朱熹等人学说,注释科举之影响。清朝时的科举考试,也是采用朱熹等人的注释。不用多说,清朝的施政方针,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即儒家地位很高。

不过,纵然如此。清朝时期,儒家还是有了颓势。彼时,就连一些儒家学者,都发现了儒家思想的弊端。不时地批评,君主专制制度等。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清朝和元朝类似,王室崇信喇嘛教。算是以佛化政策,辅佐国政,利用佛教的教化能力,辅佐统治蒙、藏、汉三个不同的民族。因为,有了统治者的支持,所以佛教在清朝,算是地位很高。清初诸位皇帝与佛教的关系颇深,顺治、康熙、雍正多有崇佛之举,且主张禅、教、净调和之论,尤其热心净土法门,对以念佛为主的禅净共修,有较大影响。

不过,清末的,信仰上帝教太平天国,对于国境东南方向的佛教打击很大。甚至,有不少佛教人士认为,这一破坏,堪比三武一宗的法难。

与儒家和佛教有较大发展相比,清朝时,道教的发展,则是陷入了停滞和僵化。不过好现象是,到了晚清,有所改观随着西方思想的不断冲击,加之儒家统治秩序,受到强烈冲击。再加上,道家思想与西方自由民主等观念,多有相合之处,故而,在清末,道教是有了一定的复兴之势的。


通过上述,笔者的描述。想必大家基本可以看到,也基本可以明白了——在我国封建历史上,儒释道三家兴盛之核心密码,是掌握在封建统治者手里的,也就是掌握在封建帝王手中!换言之,儒释道三家任一家,要想实现兴盛,除了自身要有过硬的本领外。还得要能够,取得封建帝王的支持。”

简言之,谁能得到封建帝王的支持,谁就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就能获得兴盛的核心密码反之,谁得罪了封建帝王,甚至是威胁封建帝王的统治。要么发展不顺,要么直接会被,封建帝王打击。继而,遭受重创或短暂毁灭。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了,越是大一统之封建王朝。越是有谋略的帝王,就越会选择,平衡儒释道三家。也就是,让儒释道三家,一起为自己服务。并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也就是说,毋庸置疑,越是明君,越是有智慧的皇帝,就越会平衡儒释道三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