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 | 张志江:说说明光集的扬州人(中)

 新用户9326cauu 2023-07-10 发布于安徽

说说明光集的扬州人
(中)
 浴池业和修脚刀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明光集有三家浴池,从东往西数依次是大巷口的“明星池”,龙泉巷口的“龙泉浴池”,大马路(今人民路)原总工会西侧的“林泉浴池”。“明星池”(即后来的“新新池”)由扬州人纪长松开办,该浴池地处明光集最繁华的大巷口,东侧是两层楼的高乐餐厅,紧靠红灯区,西侧是菜市场,生意十分红火。该浴池的员工全是扬州籍人,有董俊臣、纪长义、朱兆明、周家禄、戴维胜、夏正礼、丁以发、蒋士洲、朱兆兴、丁瑞之、张寿康、谢开东、翟俊华、赵立基、焦吉魁等十几人,修脚师是谢开运、蒋守道、纪长贵等人,在建国后不久的1952年,老板纪长松见“三反五反”运动来势很猛,吓的跑回了扬州老家邗江去了,浴池有扬州人洪锦喜接管(另有一说是该浴池有扬州人张某某和洪锦喜合开,现已无法考证)。1956年合作化时,推选蒋士洲为主任。

第二家“”龙泉浴池”是明光人牛传森所开,据牛家人讲,该浴池是明光最早开业的,地处大马路中段,起初生意很好,不久另两家浴池也开业了,“龙泉”由于夹在中间,生意就不怎么好做了,于1953年歇业关闭;第三家“林泉浴池”,离火车站不远。由于该浴池水质较好,生意一直红火。该浴池是由明光富商李咸熙所开,其员工以盱眙、明光本地人为主。
当年没有自来水,水井是浴池的标配,每个浴池后院都有一口水井,浴池里也没有淋浴头。三家浴池全是男浴池,分别设有普通座和雅座。进入浴池先买澡牌子,洗澡牌是用毛竹片所做,用烙铁烫上标记,有的用油漆颜色区分,价格在五十年代为0.03元和0.07元;六、七十年代为0.08元、0.12元和0.15元;八十年代为0.25元和0.3元。普通座喝的是白开水,可以自带茶叶请服务员代泡。雅座虽说贵了几分钱,但待遇却大不相同,座椅像小床一样,比较长,一个人躺在上面腿可以伸直,很舒服,而普通座椅则较短,如睡觉要屈腿。洗浴水池设在中间部位,方便四周堂口的顾客进入,澡池分为温、热、烫水,俗称大、中、小池,年轻人一般在大池,年岁大的喜欢热水,在中池泡澡,小池水太烫,有五、六十度。为防止烫伤人,上面用木格盖上,一般只能从木格空间用毛巾蘸水烫脚了。

澡池的外间有宽敞的木板凳,是供搓背用的,当你在热水中泡上二、三十分钟后,上来躺到木凳子上面,搓背的师傅(俗称“下池”的)将毛巾拧干,从头到脚依次为你搓灰、煞痒,包括全身各处无一遗漏,搓完后,以虚拳捶捶肌肉,震动全身的经脉,以空心掌拍打松弛全身皮肉,搓背师傅拍出的“噼噼啪啪”强弱分明的声音,颇有节奏感,使搓背后的顾客感到十分的爽快和舒适。顾客洗浴罢上来,雅座客穿的是草织的拖鞋,进门就有堂口服务员(俗称跑党的)递上热毛巾,帮你擦后背,然后披上大毛巾。而普通座客穿的是木板拖鞋,有言道:“浴池毛巾不分上下,拖鞋不分左右”实乃大实话也!雅座的茶叶水是免费的,如要修脚,堂口的服务员就用扬州话拖长尾音喊道“来--修——!”不一会儿,修脚师拎着小板凳和工具包,坐在你的脚前,只见他一刀在握,施展着劈、挖、分、修、锛、削、起、刮等刀术,修完后,用刮刀刮脚丫,再用干毛巾捏脚丫,一个脚丫一个脚丫的捏(刮),有的人直到揑出了血水才感到过瘾。这里要重点介绍一个人,他就是扬州籍的修脚师谢开运先生,谢先生兄弟较多(他行二),他大哥随国民党去台湾了,因为此关系,后来谢开运还当过人大代表。提起谢开运,老一辈的明光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谢师傅自幼学技,一生从事修脚工作,不仅修脚的技术高、手艺好,还带了不少高徒。八十年代,谢开运师傅被省商业厅授予特级修脚师称号。老辈扬州人的后代纪宝林也成为二级修脚师。此外,谢开运自幼就喜欢唱戏,起初唱扬剧,与江都人汤孝周演小借年,还与扬州人丁玉发演小尼姑下山,后来改唱国粹京剧,是明光著名的京剧票友,经常参加票友演出活动,五十年代起就在原文化馆的露天舞台上演出。谢开运身材不高,扮相俊美,常常扮演的是旦角如红娘和《打渔杀家》里的肖桂英等角色,晚年的谢开运到八十多岁时还一直活跃在票友舞台上,直到数年前故去。
回到堂口的浴客,躺在座椅上,有抽烟的、喝茶的、聊天的、睡觉的,想吃一个青萝卜去去火,招呼一声即到,有位杨姓大叔,挎个篮子来了,只见他左手握着萝卜,右手拿刀,飞快的刨去了萝卜皮,用刀将萝卜劈成四丫,青萝卜产于池河边的呼园,水分大,堪比水果,香甜可口,一口咬下来,又脆又甜,降温降火,回味无穷。当你小睡之后醒来时,需要热毛巾擦擦脸醒醒困,招呼一声,堂口的服务员立即将刚拧干的热毛巾从四、五米外扔过来,这扔毛巾的技巧也是长期练出来的功夫,尤以扬州人夏正礼最为熟练,只见他用中指顶着对折的毛巾旋转起来,像玩飞蝶般把毛巾飞到你的手中;收毛巾也是堂口服务员的绝活,离地两米多高处有晾绳,只见服务员拎起毛巾的一头,在数米外扔向晾绳,也会准确的将毛巾挂到晾绳上。等你穿好衣服,准备离开时,堂口服务员又客气的招呼道:“您慢走”……
“林泉浴池”的创办人李咸熙曾经是国统时期的国大代表兼嘉山县参议员,后随国民党去台。李咸熙与大陆同胞亲人隔海相望,无比思念故乡,临终也未回过大陆(于1958年8月在台病逝)。直到大陆改革开放之后,李咸熙之子才回大陆探亲,并遵其父遗嘱,到“林泉浴池”实地考察,还同浴池的员工合影留念。2023年6月初,笔者到原总工会附近旧地重游。有朋友介绍说,李咸熙家的老房子原来在这一带很多,虽然林泉浴池因城市建设已被拆除了,但在居民住宅区至今还存在有李家的老房子,我随即前往观察,果不其然有一排坐北朝南的带走廊的五间瓦房,据说东面三间当年曾经是跳舞厅(见图),此处位于原林泉浴池西北约十多米处,与原林泉浴池建筑群结构、风格类似,应是同一时代所建,其房龄至少也有八、九十年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县城明光的人口从建国初的一、二万猛增至四、五万,还是那两个老浴池,市民普遍感觉到洗澡太难。一直到八十年代初,由县饮食服务公司牵头,在大戏院东侧新建了一座二层楼的国营明光浴池,设施先进,含有女子淋浴,于1981年11月开业,明光浴池的建成,缓解了明光全城的洗澡难问题。从1956年合作化以后到八十年代,浴池的员工统一调配:老一辈的扬州人以及盱眙人、明光人陆续退休,他们也有子女顶替就业,同时也面向社会招工。改革开放后涌现多家私营浴池和企业自办的浴室,洗澡不再难,再后来城市建设拆迁改造,这三处老浴池均被折除,成为历史。

位于明光市原总工会西侧的老房子(李咸熙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本章节部分资料感谢原明光浴池中心店主任纪宝生先生提供)

酱园业的扬州人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必不可缺的开门七件事,扬州酱菜镇江醋,闻名全国,老品牌如四美(酱菜)、恒顺(醋)等。扬州与镇江仅一江之隔,这两个城市,传统的酱园业生产的酱和醋占了开门七件事中的两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除了少数大城市有工厂化生产瓶装的酱油和醋,而在县城以下的小城镇和农村,则没有专门的瓶装酱油醋销售,都是由酱园店自家酿造生产的。老百姓也是自己拿着瓶、杯、碗等容器去酱园店买,俗称打酱油(或醋)。下面就讲讲明光酱园业的扬州人(其中也包括镇江人):
明光的酱园业,扬州人占了大半壁江山。建国前明光比较有名的酱园店有“刘德兴”、“公泰”、“正泰”、“美大”等老字号,除了“刘德兴”其余都是扬州人所开。刘德兴酱园店地处大巷口和大马路交接处,三六九饭店对面的菜市街口,该店门牌既是大马路1号,又是菜市街1号(即今天的惠利商城大门口一带),因为刘老板不是扬州人(可能是早年自“北乡”移民过来),故本文就不再细述了。

当年地处中心路中段(大巷口向北约十几米)的公泰酱园店,老板薛良佩先生是扬州(江都)人,公泰的生产作坊较大,大缸较多,地址在东街后老嘉中附近;而扬州人任定康、任定厚兄弟开的正泰酱园店则在新新浴池旁菜市入口的西北(属于大巷口中间地带),任定康先生是我同学父亲,他家住在学堂街(今女士街)中段南侧,老银行西侧,我儿时常去那儿玩,记得院子里有很多大缸,缸上有竹制的盖子,如大斗笠一样,上尖下圆。这大缸乃是酱园店必备的生产设备,用来腌制各种酱菜和酿造酱油;扬州人宦福春开的美大酱园店位于南大街(今中心路南段)原育红小学北侧,是前店后厂形式,后院的作坊有大缸十多口。宦福春老先生大约在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来到明光,四十年代有镇江人胡锡光(我同学父亲)先生在该店学徒、站柜台。胡先生为人忠厚老实,工作认真负责,且有点文化。老板对他信任有加,尝试把店交给胡锡光管理,胡先生不孚众望,把店管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宦老先生又认胡为义子,并将内侄女许配给胡先生为妻,四十年代末,宦老先生年事已高,将整个美大酱园店全盘托付给胡先生管理,直到五十年代走合作化道路;我还有一位同学父亲叫高步云,于1948年初从扬州来到明光,由于老城区酱园店很多,他就在二马路后山街,原新生小学东面开了一家高记酱园店,后院有大缸八口。初来时因为品种不全,常去“刘德兴”等字号批发进货。


其他还有一些扬州人未开店,在各酱园打工,如陈元兴是酱油酿造师,在“刘德兴”打工,苏云龙在“公泰”打工,还有汤孝周也是在某酱园店打工。建国初期,县工商联组织成立同业公会,明光酱园业共有十三户,推举任定康先生为同业公会主委。1956年合作化时,成立嘉山县酱园厂,这些老板以及工人都成为酱园厂职工,任定康先生任私方经理。任先生还于1951年至1966年任嘉山县工商联一至六届常委,1981年嘉山县成立政协,任定康先生曾担任县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
(本章节部分资料感谢胡平女士、高义顺先生、薛恭禄先生提供)
(未完待续)

文化明光|我为家乡代言



图片:网络
编辑:董祖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