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怎么改了一句诗句,就让老师都感叹“没资格做下去了”?

 黑龙江波涛 2023-07-10 发布于黑龙江

与父亲的25志于学不一样的是,苏轼在7岁的时候就开始读书。和多数神童在少年时期就显露出端倪一样,在天庆观北极院的苏轼,在同学百人中已然是佼佼者,道士李伯祥即评价:“这位郎君,是个贵人。”

在父亲出游后,负责打点家里全部事务的母亲程氏也承担起苏轼的教育。程氏特别重视历史教育,经常挑选古往今来人事成败的关键问题来考儿子。在教儿子读《后汉书·范滂传》时,苏轼受益良多。

范滂是东汉官员,为官直言进谏,做事但问该不该为,并不顾忌刺史太守以及权门豪家。在党锢之祸中,范滂被列入党人名单之中,县令不忍抓一位正人君子,在传舍里抱着诏书痛哭,范滂听说此事,便亲往县府投案。他的母亲赶来与滂诀别,滂道:“望母亲割不可忍之恩,不要悲伤。”范母说:“儿今日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儿既得令名,复求寿考,何可得兼!”范滂再拜受教。回头对他的儿子,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而下场如此。”

苏轼怎么改了一句诗句,就让老师都感叹“没资格做下去了”?

读完《范滂传》的苏轼,陡然问母亲道:“儿若要做范滂,您允许吗?”“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母亲凛然答曰。母亲即苏轼的启蒙教师,塑造了苏轼一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纵千万人吾往矣的行事风格。

庆历七年(1047)苏序逝世,苏洵回乡守孝。同时,也开始接手教育儿子的任务。苏洵的教育非常严格,四十年后苏轼回忆到当时在来风轩的读书情形,作《夜梦诗》一首:“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当时父亲教育他们兄弟读书非常严厉,每天都有课业,一点也不可以马虎。而孩子天性贪玩,到了父亲限定读完春秋的时间,却只粗略读到一半,内心非常忐忑,心里焦急得像吞了钩子的鱼一样。

当然,苏轼当时读书也很刻苦,曾言:“我昔家居断还往,着书不暇窥园葵。”为了学习断掉一切的交际应酬,看书到了连院子里的花草都没空去看一下的程度。苏轼读书,除了必须学习的儒家经典外,特别喜欢阅读贾谊、陆贽的文章,这类文章不尚虚言,偏重实用,这一习惯对他后来的发展有莫大的帮助。在读《庄子》的时候,读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四十年后,在海南的苏轼看到读书的孙子,回忆道:“却去四十年,玉颜如汝今。闭户未尝出,出为邻里钦。家世事酌古,百史手自斟。当年二老人,喜我作此音。”四十年前,我闭门读书很少出门,当出去的时候总是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获得邻里一片钦许。对于家事、世事非常熟悉,诸家史籍信手拈来。家里的父母特别喜欢我诵诗的声音。

经过刻苦学习,十几岁的苏轼已经做到对史实信手拈来。有一次,老苏出题《夏侯太初论》,命苏轼作文。夏侯是姓,太初是字,即曹魏重臣夏侯玄,相传其处事镇静,有次靠着柱子读书,衣服着火,但他神色无变,继续看书。苏轼在文中评论到:“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通过强调一个人有思想准备与无思想准备时反应的不同来体现夏侯玄临危不惧的精神,体现出苏轼随机生发、翻空出奇的才情。老苏对此句非常称赞。

在此期间,苏轼也向进士的伯父苏涣请教,伯父讲了自己读书的经验:“少年读书的时候做到不让老师烦忧;年龄稍大一点,学习做文章,每天的课业每天完成。非独我如此,凡是我的朋友也都如此。”伯父的话让苏轼更加努力刻苦。

苏轼少年时代,学习上历尽各种艰辛,那种辛苦的滋味,就像是在吃蓼草一样,又苦又辣。付出终有回报。在师从眉山学者刘巨学习中,苏轼再次在百位同学中耀眼而出。有一次,刘巨写了一首咏鹭鸶的诗,后两句是“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苏轼读后将其改作“雪片落蒹葭”。刘巨读后说道“我没有资格做他的老师了。”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当学生超过老师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出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