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尧曰第二十①-3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虚空济 2023-07-10 发布于山东

  

这一段话,是对整个所举的例子,尧、舜、禹、汤、周武王的总结性的言论。接下来我们要讲的这段话,我们可以从这些总结当中去学习如何治理天下。

谨权量。首先第一件事情,“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谨,谨慎的。权,是懂得去权衡,去称量的意思。量,就指的具体的。比如说容积,我们用一个词汇叫度量衡。度,是指的长度。比如说我们讲的尺、寸、仞,这都属于长度。

量,是指的容积。举例,比如说一斗、一生,这都属于量。衡,指的是轻重。比如说斤、两,因为那个时候诸侯国很多。所以呢,他要有一个统一的衡量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包含了很多。比如说我们讲的长度,比如说容积,比如说一些尺寸,比如说轻重、斤两,那再比如说,一年当中的历法、节气,一年有多少天?什么时候开始耕种,这些都是治理天下,需要统一的。

因为统一一个标准,才好去管理和衡定,比如说我们现在,所有的事情早已统一,比如说我们的金钱是统一的,比如说对于时间的概念,对于节气,对于阴历阳历是统一的。比如说法律、法规是统一的。那我们用在一个企业当中也是一样的,这个企业,要统一的有很多的标准,比如说几点开始工作,几点开始下班,什么时候休息,公司有一些具体的衡量的标准,这个时候别人才更容易去执行。

审法度。那接下来呢,“审法度”,法度,指的是法律法规。审,它是一个做的过程,比如说一开始要制定什么样的法律法规,然后制定了以后呢,还要去考察它是否可行,还要去验证,最后经过验证,在不停的修改的过程都称之为审。

修废官。这里的“废官”指的是官位,同时也在某些官位上的人。我们去看历史发展的过程,比如说商汤覆灭了夏朝,因为夏桀荒淫无道。那到了商朝又出了商纣王,同样是暴虐无道的,这个时候出来了周室,周武王开始伐纣。当覆灭了夏朝和商朝的时候,就说明他过去的事情是有问题的。

举个例子,那有一些官位是不应该有的,或者有一些官位上虽然有人,但是这个人不合适。所以才导致了一个王朝的覆灭,那这个时候新兴起一个王朝,就要去修废官。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叫改革。因为过去有一些不合适的官位,要把它废除掉,或者重新修改添加,有一些人不合适,我们要把他废除掉。而有一些贤德的人,我们要重新去给他做一个提升。

用在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们新接手的一个生意,我们要去修废官,看看哪一些地方是不合理的,哪一些人在那个岗位上是不合适的,我们要重新的去调整。我们做完了这些事情以后,接下来就会产生一些效应和结果。

四方之政行焉。这个时候的政令,是可以在天下行得通的,那如何才能行得通呢?“谨权量”,我们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审法度”,法律法规是有具体的明文规定的。“修废官”,要有合适的位置,合适的官位,合适的人,去推行统一的政令。所以做完了这三件事情以后,政令就可以在四方通行。

兴灭国。何为灭国呢?举个例子,比如说商汤伐桀,夏朝开始结束了,称之为灭国。那同样在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商朝灭国了。兴灭国,虽然灭国以后,得了天下以后,还要去封赏夏朝和商朝的后裔。

比如说夏桀和商纣王的后代,要去选一个比较贤德的人,去把他分封在某个地方,让他可以祭祀。祭祀祖上的德行,古人是非常重视祭祀这件事情的,为什么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夏桀他自己荒淫无道,导致了夏朝的没落,被商汤所取而代之。但是之所以有夏朝,是因为他的祖上曾经是贤德的,故而才能拥有了一个朝代。那到了商汤也是如此,在商汤这里他是贤德的,所以天下归焉。可是到了商纣王开始暴虐无道,这个朝代又开始覆灭,所以祭祀就是要继承祖上的遗志和德行。

我们现在祭祀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知道曾经上数多少代,我们有某个祖上是有德行的,我们要去了解他的事迹,了解他做过什么样的事情,我们要继承这些遗志和德行,这是祭祀的意义之所在。

所以要兴灭国,即使这个国家灭亡以后,一个有德行的天下之君主,是要让他后人可以祭祀他的先祖,可以学习先祖身上的德行。

继绝世。什么叫做绝世呢?举个例子,有一个人他可能是很贤德的,或者做过什么利民的事情,但是他没有后代的子嗣,没有了子孙。那这个时候,我们要把他做过的这些事情,这些德行传承下去,找一个他的亲人,属于旁支的、旁系的。这个时候要把他的爵位,或者曾经做过的一些事情,然后让旁支得以继承,并且得以祭祀,是让他有香火的,让他曾经的德行和做过的事情,可以延续下去。

举逸民。逸,我们在之前讲过,什么叫做逸民?有能力的、有贤德的人,但是因为政治不清明,天下混乱,所以这些人选择隐居避世,这样的都称之为逸民。“举逸民”,就是让这些有能力、有贤德的人可以被推举出来,可以去做事情,利益天下的百姓。

那我们再来看“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背后是要有德作为依托,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比如说兴灭国,如果一个天下之君,没有足够的德行和包容,他是要斩草除根的,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古人是要向天道去学习的,不能让人家覆灭,要让人家祖上所做过的事情,还有那些有德行的人,可以延续下去。所以得有强大的包容心和足够的德,才能去兴灭国。

“继绝世”,同样的道理,这个人他是贤德的,是做过利益他人的事情,我们不能让他断了香火,不能让他的德行和遗志,无法延续和传承。

“举逸民”,也是如此,说起来很简单,去选举、推举那些有能力的隐士去做事情,可是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德行,这些人如果对你没有足够的认同,他是不可能出来为你做事情的。所以要有足够的德行和强大的包容心,才能做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当懂得去做这些事情,接下来就会产生结果和效应。

天下之民归心焉。这个时候天下的民众百姓,自然是归心的,因为你是包容的,是有德行的,有贤德的人就会出来帮你做事情,共同治理这个天下,天下的民心自然是归的。

尧曰第二十①-5

所重:民、食、丧、祭。 重视的事情有四件:一个是民,也就是百姓。第二个是粮食,民以食为天。第三个是丧礼。第四个是祭祀。其实所重的这四件事情,我们把它总结一下是一件事情,也就是民众百姓。这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所在,历史上下五千年都讲这一件事情,就是要重视百姓。

接下来的食物,丧礼,祭祀,也都是百姓所重视的事情,所需要的事情,所以一个天下的君主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注重百姓的生活,让他的衣食无虞。这个时候天下百姓自然就是归心的,愿意去臣服的。

宽则得众。宽厚就会让民众服从,就会得到民众的心。这里的“宽”指的是很多事情都是宽厚的。比如说对于百姓的生活用度,比如说法律法规是否是以民众为根本为基础,是否为了解决民众的问题。所以人一旦宽厚,就会得众人的爱戴,不光是治理天下如此,我们在生活当中亦是如此。

比如说,即使对孩子,如果我们总是严苛的,总是指责的,我们就没有办法得到他的真心,我们要懂得去宽厚的对待他,时而加以严厉和指点,这个时候他的心才可能跟我们在一起。包括我们去经营一个企业,同样的道理,包括我们做生意和客户之间的往来,亦是如此,我们要懂得宽厚地去对待他人,才可能得到众人的心,以及众人的拥戴。

信则民任焉。我们要讲诚信,别人才会信任我们,并且才会愿意被我们任用和使用,如果处上位的人不懂得以信取人,别人是不相信我们的,他自然就不愿意被我们去任用。所以一个有德行的君主,别人是愿意被使用的,并且认为被任用是一种无限的荣幸。

那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们信任我们的领导,或者我们相信我们的朋友,我们相信我们的爱人,这个时候我们是愿意被他任用的,并且自己内心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可是如果他不能取信于人,我们是不愿意被他任用的。即使我们在被任用之时,心不甘,情不愿,我们怎么会踏踏实实的去做事情呢?

敏则有功,这里的“敏”指的是勤敏迅速。功,不是指功劳,指的是成绩、功绩。当一个人做事情发现了问题,他是勤敏的,并且迅速地去解决,自然就会有功绩和成绩。

我们先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学习也是一样的,当发现我们有不懂的地方,我们勤敏的、迅速地去学习,查阅知识,并且加以修正自我,自然就是有功绩的,有成效。那我们做一件事情也是如此,发现这件事情我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我要勤敏的、迅速地去改变,自然这件事情就会有结果。

我们再看古代的圣贤君主,他在治理天下的时候,发现哪里是不对的,一定是勤敏迅速地加以修改,以民为重。可是到了一些昏庸无道的君主,他是不够勤敏的,因为根本没有把民众和百姓放在心上,只在意的是自己的享乐,那这个时候则没有功效,没有成绩。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注意这个“敏”字,勤敏、迅速加以调整,以及改变。比如说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样,我们发现孩子哪里最近是不太正常的,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就要勤敏迅速地去解决这些事情,以不让事情更加的恶化。

公则说。这里的“公”也就是无私,去掉了自己的私欲。也就是我们讲过的“允执其中”。允,自己持身是中正的,才能公正、公平。公则说,这个时候别人是心悦诚服的。如果我们为的都是自己的私,我们所想的都是自己的偏好,都是对自己有利的,别人自然就不会心悦诚服,别人会不开心,久而久之会生怨恨。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到了一个亡国之君,说明他已经不以天下为公,他都是在注重自己的享乐,开始变得暴虐无道或者荒淫,这个时候别人都是不开心的,民怨四起,那么一个朝代即将要被覆灭。

我们来做一个总结:尧曰,整个这一段看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讲了尧、舜、禹、商汤、周武王,说这些圣明的君主都是如何做事情的。其实总结起来无非是告诉我们修身养德,我们要自己修身,才能"允执其中",我们要去滋养自己的德行,当我们有了好的德行,我们才能任贤、任仁,而不是任亲。

当我们有好的德行,我们把全民,把百姓放在心中,就会注重百姓的生活所需,一切以百姓的生活便利,更好的生存,去制定自己的统一标准,比如说度量衡、法度、修废官。

为什么我们要去修掉一些不该存在的官位或者在这个官位上不能更好地做事情的人?都是为民请命,看看哪些贤德的人是可以利益更多百姓的,我们就任用什么样的人。有哪一些位置的存在,是可以对百姓有益的,那我们就去设定增减哪些官位,所以这些,无不是以德为出发点。

所以古人最重的就是一个“德”字,当我们内在是有德行的,我们事事所考虑都是为他人着想,为天下所着想的。当我们有了德行以后,我们就会宽厚地对待他人,如此“宽则得众”。当我们内在是有德行的,我们自然就会去讲诚信,“信则民任焉”,别人就愿意被我们任用,为我们去效劳,和我们共同去治理天下,让天下变得太平。

当我们内在是有德行的,我们就会变得“敏”,勤敏迅速,因为我们不迅速的改变,就会有更多的人在受苦,这是一个内心有德的人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当有了德自然就会有敏,“敏则有功”,自然是有功绩的,有成效的。当我们内在有德,我们自然是执中的,执中才会公正、公平,公正、公平。“公则说”,别人是心悦诚服的,天下归心。这是古代的帝王、君主所要做的事情。

那对于我们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作为一家之主,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作为父母处上位的人,都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要去修身,让自己"允执其中"。接下来我们要去养自己的德行,当我们有了德行,懂得为他人去着想,就会变得宽厚,变得诚信,变得勤敏,变得公正公平,这个时候别人才能心悦诚服,我们才能更好地去治理一个企业,更好地去经营一个家庭,做好父母的职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