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释微》——第五十四章

 新用户5477KoTe 2023-07-10 发布于浙江



《老子》

RECOMMEND

作者:老子

推荐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01

善建者不拔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02

译文

善于建树的不可拔除,善于抱持的不会脱落,子孙凭借祭祀就可以绵延不绝。

将这种修养落实到个人,他的德性就会真实不虚;落实到家庭,一家的德性就会有所富余;落实到一乡,一乡的德性都能长长久久;落实到国家,一国的德性就会丰厚充实;落实到天下,全天下的德性就会普遍周至。

所以要从身来看身,从家来看家,从乡来看乡,从邦国来看邦国,从天下来看天下。我是怎么知道天下的状况呢?就是通过这种方式。

03

正文释微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意思是善于建树的不可拔除,善于抱持的不会脱落,子孙凭借祭祀就可以绵延不绝。

此句不要从表意的角度理解,不然很容易理解为家族族长只要定下了一定之规和祭祀礼仪,后世子孙就能依此避祸,绵延不绝。其实这里的“善建者”和“善抱者”都是得道之士,如吕吉甫说:“凡物以建而立者,未有不拔者也,惟为道者建之以常无有,则善建而不拔矣;凡物以抱而固者,未有不脱者也,惟为道者抱神以静,则善抱而不脱矣。”得道之士能根据道的原则行事,顺应自然,因此建于德,抱于道,由此才可长盛不衰,万世不竭。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意思是将这种修养落实到个人,他的德性就会真实不虚。老子有言:“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修德才能合道,处处合道的即有德之士,而与道同一者便是圣人,遵从此法者,就能祛除内心的杂质,将自己的自然本性显露出来。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意思是落实到家庭,一家的德性就会有所富余。《周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将这个道理奉行于家庭中,则德性有所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这三句,都是描述德性在区域间不断扩大充盈所带来的增递效应,就不一一复述了。意思是落实到一乡,一乡的德性都能长长久久;落实到国家,一国的德性就会丰厚充实;落实到天下,全天下的德性就会普遍周至。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意思是所以要从身来看身,从家来看家,从乡来看乡,从邦国来看邦国,从天下来看天下。我是怎么知道天下的状况呢?就是通过这种方式。

此话颇有争议,陈鼓应先生解:“所以要从〔我〕个人观照〔其他的〕个人,从〔我〕家观照〔其他人的〕家,从〔我的〕乡观照〔其他的〕乡,从〔我的〕国观照〔其他的〕国,从〔我的〕天下观照〔其他的〕天下。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情况呢?就是用这种道理。”

其余尚通,然而,此句中的“以天下观天下”就显得颇为突兀,因为古时将天下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不可能出现从〔我的〕天下观照〔其他的〕天下这种情况,也有注解者将之以“修道”“不修道”予以区分,都甚不妥。

这里我比较赞成《老子》(汤漳平/王朝华译注)所解:“老子的意思并不是要以我观他、以此观彼,而是要以物观物,要以不超越事物本身的眼光观照事物...这种观是一种“自反”之观,是不超出对象的观,这样的观避免了以大观小或以小观大(如以国观家或以家观国)的毛病,是最贴近事物本身的观。实际上这样的观就是以物观物,在本质上这样的观是一种高深莫测的观,既要贴近事物,又要有一种超越的眼光,即必须以道观物,否则以物观物便陷于绝境。在老子看来,要实现这样的观,则必须有深广的道与德的修养,必须在身、家、乡、邦、天下各个不同的层面上完善自身的道德境界。”

简而言之,这种以物观物的观察方式要求我们从物体本体出发,避免过度观察或跨越观察,但同时,这种观察方式也需要依赖于对道的透彻理解和深厚的德性修养来完成,即以道观物,培养一种超越性的眼光,最终实现对世界本质的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