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永中讲摄影美学(之十八)

 风行阁影像 2023-07-10 发布于浙江

“技术决定下限,审美决定上限”是对摄影爱好者常说的一句话。但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知道的摄影爱好者并不多。

一、什么是美?

美是使人感到心情愉悦的一种主观感觉。因为是主观的,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环境、时间对美的主观感受都不一样。美的基本形态是生活美和艺术美。

生活美指未经艺术加工的、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两种。自然美如山水风光的壮丽美、特殊天象或气象的美(如极光、晚霞、云彩等)、植物的美(如花卉)、动物的美(如孔雀、金鱼等)等等。社会美如人体美、服饰美、建筑美、劳动美、幸福生活的美、先进事迹、先进人物身上的美、习俗节日喜庆的美等。

但生活不都是美的。有生活美,对应的就有生活丑。如动物中的蛇、苍蝇、蚊子等,人们普遍觉得它们是丑陋的,自然灾害、各种意外事故、人性的丑陋、病痛、死亡、战争、疫情、灾难等都是生活丑。绝大多数的自然景色、动植物以及许多底层人的生活等是既不美也不丑。

(图一)生活美与艺术美关系图

艺术美指经过人的艺术创造而产生的艺术作品的美。艺术美是人类劳动和思想的结果。艺术品的创作对象,是生活(自然或社会)中美的、丑的、不美不丑的各种素材,这些素材经过艺术家的构思、提炼、智慧的创造而成为具有艺术美感的艺术美。

许多初学摄影的人看到壮丽的风景、艳丽的鲜花、漂亮的模特等就认为发现了美,认为摄影就是拍摄以生活美为拍摄对象的照片。其实,生活美的发现是没有任何认知要求的一种本能,以生活美为拍摄素材的照片(图一中的a)实难反映拍摄者摄影审美水平的高低,也很难对摄影人的审美水平有多少帮助。当然,有的生活美的镜头(如普通人看不到的野生动物的隐秘活动或瞬间)因具有一定捕捉难度而显得珍贵。但如壮丽的风景、晚霞、荷花、美女等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美,只要稍有摄影技术就很容易拍摄到。并且对观者来讲,品读表现生活美的照片在审美认知上不存在任何难度。

最浅显的例子就是模特不是因为你拍得好才美,而是其本来就美。如果摄影师具有把生活中不美不丑的、丑的素材经过巧妙的构思,创作出有艺术美感的摄影作品(图一中b+c)的能力,那才是真正摄影审美水平高的摄影师。

有艺术美对应的就有艺术丑。在受众心里,能带来愉悦感(能看得懂的)的艺术作品是美的;反之(看不懂的)就是丑的。例如,贝多芬的交响乐,当听者不会欣赏时,它就是噪音,听者感觉就是丑的。但如果明天听者欣赏水平提高了,会欣赏了,在听者的认知里就由丑转化为美,而且是更高层次的美(图一中的g)。

(图二)《下楼梯的裸女》1913 杜尚

法国著名画家杜尚在1913年创作了印象派画作《下楼梯的裸女》,开创性的将人的动态形象以抽象的线条在油画中表现出来。但在当时不要说普通大众,就连一些艺术家都一时欣赏不了这幅抽象的画作之美,这幅画在当时许多人的眼里就是丑的。

(琼恩·米利摄影作品被平台以“图文裸露”为由禁了)

1942年摄影家琼恩·米利根据杜尚的这幅画创作了摄影作品《下楼梯的裸女》,这幅摄影作品问世后人们再回头看杜尚的画,就一下子明白了杜尚的这幅画的奇妙之处。

摄影的表现手法是多元的。如果一幅摄影作品的表现手法直白得让读者一眼就能读懂所要表达的内容,对这张照片的品读就不存在审美认知上的难度,同样,作者摄影创作时也没有任何审美认知上的难度。反之,如果摄影作品的表现手法很含蓄,甚至是隐晦,必然将一部分受众阻挡在审美认知的门槛以外,这张照片在审美上就是小众的。所以真正好的摄影作品绝不是程式化的,而是有陌生感的。

一、什么是审美?

在这里“审”是动词,“审”的主体是人;“美”是名词,指客体也就是客观事物。审美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要受到时代、环境、文化、政治、经济、阅历、性别、年龄、认知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1、审美是有认知门槛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艺术审美能否真正做到“雅俗共赏”?

我们从图二中来看:所谓“雅”,是指符合小众群体的审美认知的美(图中h);“俗”在这里不是低俗、庸俗,是指符合大众审美意象的美(图中i)。

“雅”与“俗”究竟能不能“共赏”?

图四

从图四中看,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作品,其与普罗大众及处于审美高端层次的小众群体之间的审美通道是通畅的(图四中箭头j),是“共赏”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作为流行歌曲的《小苹果》既能被大众欣赏,也能被处于音乐艺术审美高端的音乐教授所喜欢来理解。但贝多芬的交响乐在审美上是小众的,是“雅”的,而处于音乐艺术审美低端的大众群体是不具备欣赏水平的,所以贝多芬的交响乐与普罗大众之间的审美通道是不通畅的(图四中的k),也就是说,“雅”的艺术作品是不能被大众和小众群体所“共赏”的。

在视觉上“漂亮”与“好看”的照片,因为“符合大众审美”而处于“俗”的地位。

(图五)图片来自网络

2、审美是有高低层次的

随着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审美认知水平的提高,其创作的艺术作品就会把一部分受众阻挡在审美认知的门槛之外,受众群体的大小会逐渐演变为大众——中众——小众——极小众。

马未都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观时,把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由低到高分为艳俗美、含蓄美、矫情美、病态美四个层次。这是基于作品的受众吸引程度来划分的。即从受众层面来看,艺术审美层次是呈金字塔形的。

(图六)艺术审美层次金字塔图

但从艺术作品的内涵与影响力来看,这四个艺术审美层次是倒金字塔形的。

(图七)艺术审美受众群体倒金字塔图

3、审美是有时代性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电视连续剧《大宅门》的故事开始时,白家的一驾马车被王爷家给杀马砸车,这驾马车在当时是白家身份地位的象征。但在今天,如果有人仍将马车作为交通工具,哪怕把马车全部包上黄金,套上八匹马,也改变不了其落后于时代的现实。

(图八)电视连续剧《大宅门》剧照

摄影艺术审美同马车现象一样,同样具有时代性特点。

(图九)《洋葱田》乔治·戴维森 1890

乔治·戴维森创作于1890年的《洋葱田》,今天可能好多摄影爱好者会觉得这张照片看不出哪里好,稍有点摄影技术的人拍的照片得都比这张照片好。但我们应该知道,审美是有艺术品的创作时代背景的,乔治·戴维森的这张照片在当时开创了印象派摄影的摄影审美时代,并影响了世界摄影的发展,乔治·戴维森因这张照片成为公认的印象派摄影的开山鼻祖。但如果今天还在模仿拍摄这类照的,就如同把马车作为今天的交通工具一样而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

(图十)2020年第4届帕兰加(立陶宛)国际摄影沙龙彩色组获奖作品,意大利摄影师沙龙银牌作品。

这张意大利摄影师拍摄的具有意境美的照片,在审美上就是模仿乔治·戴维森的《洋葱田》的印象派美感的照片。当然如果你仅是玩玩快乐摄影而不是真正的摄影艺术,只要你自己开心你怎么拍都行,参加一些摄影沙龙比赛也无妨。

(图十一)郎静山集锦摄影作品

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从创作手法上看,一方面是利用导演摆拍、多底叠印、拼贴翻拍、描刮底片等手段模仿的最原始的“画意摄影”,另一方面在审美上将绘画主义的“多底叠印”、自然主义的“回归自然”思想、印象主义的朦胧意境效果和中国传统的山水国画“集锦”在一起。郎静山在摄影上的贡献并不是“集锦”,因为这种“集锦”在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已经出现,并发展成为摄影史上最早的“绘画主义”(高艺术)摄影美学思想。郎静山的贡献是通过他的“集锦”摄影让西方认识了中国的传统山水国画和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为摄影人如果想真正追求摄影艺术的美,尽管没有成为艺术家的理想和追求,但也必须知道有关美与审美的最基本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