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克服撅屁股练拳,从“端平骨盆”开始

 winriman 2023-07-10 发布于中国香港

纵观众多太极拳习练者,在练拳时都注意”立身中正,含胸拔背“等太极拳要领,但很多拳家胸是”含“了,但屁股却撅起来了,练拳看着很别扭,完全没有舒展大放的姿态。要克服这种毛病,可以从“端平骨盆”开始练起。

行拳走架过程中,骨盆端平最为重要。人体是一个在骨架支撑下,由皮肤和肌肉包裹五脏六腑的统一体,骨架起着支撑、保护五脏六腑的功能。骨架是由206块骨骼通过胯膝踝、肩肘腕、颈胸腰九大关节群和骨连接成一个整体,其中,胯、腰关节组成骨盘,骨盘上的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关节。无论是行拳、走架,还是练功,首要是保持骨架、特别是骨盘的端正,才能确保胸腔、腹腔里面的五脏六腑有充足活动空间。

图片

本文作者拳姿 

骨盆是腰胯关节群所在位置,承担连接躯干和下肢功能,左右对称,结构复杂,前后有虚实,最难保持端正,随着年龄增大,最容易发生骨盆前倾现象。骨盆前倾典型表现是典肚、哈腰、驼背,因为,人类进化到直立行走之后,由于脊柱生理弯曲和重力作用,上身重量全部压在后背脊柱和骨盆前部,使得脊柱生理弯曲变形,典肚、哈腰、驼背是衰老表现,本质原因是因为骨盘前倾。所以,端平骨盆尤其重要,行拳走架过程,就是努力让骨盘端正,克服骨盆前倾毛病。

图片

本文作者拳姿 

端平骨盆本质就是调整骨盆承重方式。骨盘结构极其复杂,它是由髂骨、骶骨、坐骨和耻骨组成前开后合的极不规则的盆状结构,髂骨与骶骨构成骶髂关节。骶髂关节是人体最大、最重、结构最复杂的关节,既是人体重要的支架,又是全身重量的压舱石,还是人体上下连接的万向轴,是传统武术修炼重要部位,骨盘正全身正,骨盘打人力量最大,骨盘调整力的方向于无形。

骶髂关节缝很小,新生儿骶髂关节成分离状态,有活动空间,随着年龄增长,骶髂关节慢慢粘黏在一起,活动空间变小,传统武术开胯就是用一些功法,打开这个骶髂关节,所以有“胯开一缝”之说。骶髂关节上有髋臼,是骨盘的支撑点,髂骨、骶骨和髋臼构成了支撑上身重量的承重梁,新生儿因为没有直立行走,这个承重梁还未形成,新生儿直立行走后,这个起支撑上身作用的承重梁形成,刚开始这个承重梁是均匀受力,随着年龄增加,由于支撑上身的脊柱靠近后背,上身重量前移至腹部,承重梁前面的髂骨部分越来越重、后面的骶骨部分越来越轻,造成“翘尾巴”和骨盆前倾甚至倒扣的现象,传统武术修炼重要内容之一“沉尾闾”就是克服这个“翘尾巴”和骨盆前倾毛病。同时,髋臼与髂骨的髂嵴、骶骨尾闾组成杠杆结构,髋臼是支撑点,髂嵴和尾闾互为动力臂和阻力臂。吸气提腰角沉尾闾蓄劲的时候,髂嵴是动力臂,尾闾是阻力臂;呼气紧尾闾顶腰角发劲的时候,尾闾是动力臂,髂嵴是阻力臂。行拳走架就是在保持这个杠杆平衡的基础上,通过这个杠杆运动来调动全身四肢百骸运动,所以处于骨盆位置的骶髂关节是全身运动的动力之源。

图片

本文作者拳姿 

端平骨盆方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个人骨架结构、师承门派、习练方法、体悟程度的不同,因人而异。我习练太极拳十余年,到目前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后可能还会经历第四、甚至第五个阶段……它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在此分享我三个矫正骨盆的阶段,供大家参考。第一阶段是勾尾闾。练拳初期主要问题是重心不稳,重心不稳的原因就是骨盆前倾导致尾闾出现“翘尾巴”的现象,所以,练拳初期要“夹着尾巴”练拳,让尾闾合脚跟,使得人体重心沉入脚底。第二个阶段是凸命门。

随着年龄增大,腰椎生理弯曲变形加大,导致骨盆顺势前倾,命门慢慢闭合,在习练太极拳初期三五年之后,我主要是训练凸命门,目的是减缓脊柱腰部生理弯曲,从而矫正骨盆前倾毛病。凸命门最好的功法就是“面壁蹲”,日做50个面壁蹲既可以快速找到凸命门方法,又可以稳下盘,还可以提肾气。第三个阶段是提腰角。提腰角本质是把髂嵴当做动力臂,尾闾当阻力臂,练蓄劲。

图片

本文作者拳姿 

太极拳锻炼身体主要特点是练蓄少练发,吸气时候提腰角,就是训练丹田呼吸,反过来说,就是丹田呼吸是动力源,让髂嵴成为动力臂,通过髋臼支撑点,带动尾闾下沉入地,以便发劲时候借地的反作用力,实现力“主宰于腰、发于腿、通于脊背、形于手指”的传达模式。提腰角要找裤腰带断了保持裤不掉下来的感觉,就是髋臼对准脚跟,通过提左右腰角让尾闾下沉,再提一下会阴,就明显感觉骨盆端正了。

我曾经写过一首诗《身法悟》描述提腰角的感受,“顽童爬树时,巧遇腰带断。双臂抱美人,感觉需记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