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内3600字脾胃系重点病串联

 雨水kkig4uam18 2023-07-10 发布于山西

Image

脾胃系重点病串联

胃痛

沿革

李东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痛作为独立病证。

《医学正传》认为古方九种心痛,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明清时期理清胃痛与心痛的区别。

证型

病因

病素

病位

病机

治法

治则

寒邪客胃

外邪犯胃

寒凝

不通则痛

散寒止痛

理气

和胃

止痛

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

食积

/

/

肝气犯胃

情志失调

气滞

疏肝解郁

清泄肝胃

湿热中阻

/

热郁、湿阻

/

/

瘀血停胃

/

血瘀

/

通络化瘀

脾胃虚寒

脾胃素虚

/

不荣则痛

温胃健中

胃阴不足

药物损害

/

/

滋阴养胃

证型

《临证指南医案》

辨证要点

寒邪客胃

初病在经

久痛入络

辨虚实

辨寒热

辨气滞血瘀

饮食伤胃

肝气犯胃

辛香理气

泻肝安胃

湿热中阻


瘀血停胃

辛柔和血

脾胃虚寒

甘温补胃

胃阴不足

滋阴养胃

针灸胃痛治疗

Image

证型

代表症状

治法

方药

寒邪客胃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良附丸

饮食伤胃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

消食导滞

和胃止痛

保和丸

肝气犯胃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

疏肝理气

和胃止痛

柴胡疏肝散

湿热中阻

胃脘灼痛,吞酸嘈杂,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化湿

理气和胃

清中汤

瘀血停胃

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

化瘀通络

理气和胃

失笑散

合丹参饮

脾胃虚寒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

温中健脾

和胃止痛

黄芪建中汤

胃阴不足

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

养阴益胃

和中止痛

益胃汤

串讲中药

Image

主治

腹痛症状鉴别

理中丸

脾胃虚寒

腹痛绵绵,喜温喜按

小建中汤

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

大建中汤

中阳衰微,阴寒内盛

之脘腹剧痛

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

证型

附方

寒邪客胃

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

饮食伤胃

①胃脘胀痛而便闭→小承气汤/枳实导滞丸

②食积化热成燥→胃痛急剧拒按,便秘,苔黄燥→大承气汤

肝气犯胃

①或用沉香降气散

②肝胃郁热→痛势急迫,嘈杂吞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化肝煎/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心下痞方鉴别

主治

鉴别

共性

半夏泻心汤

寒热错杂之痞证

呕吐,肠鸣下利

心下痞满

苔腻微黄

枳实消痞丸

脾虚气滞

寒热互结

不思饮食,倦怠乏力

大便不畅,脉弦

证型

附方

瘀血停胃

①脾胃虚寒,脾不统血→呕血黑便,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淡脉弱→黄土汤

②失血日久,心悸少气,多梦少寐,体倦纳差,唇白舌淡,脉虚弱→归脾汤

③瘀血停滞兼阴血不足→调营敛肝汤

脾胃虚寒

①寒热错杂→胃脘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舌苔黄白相兼,脉弦数→辛开苦降,和胃消痞→甘草泻心汤

②泛吐清水较多,或胃有振水音→苓桂术甘汤

脾不统血方鉴别

主治

鉴别

共性

归脾汤

脾不统血

月经先期,量多色淡,皮下紫癜,脉弱。

便血崩漏,血色暗淡,舌淡苔白,脉细。

黄土汤

脾阳不足

脾不统血

吐衄,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脉沉无力。

转归预后

Image

呕吐

中诊呕吐特点及病机

Image

证型

病因

病位

病性

病性

病机

外邪犯胃

外邪犯胃

外邪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食滞内停

饮食不节


饮食

痰饮内阻



痰饮

肝气犯胃

情志失调

肝气

脾胃阳虚

素体脾胃虚弱

脾胃虚寒

胃阴不足


胃阴不足

证型

治法

治则

辨证要点

景岳全书

外邪犯胃

解表

和胃降逆止呕

辨虚实

辨呕吐特点

将呕吐分虚实两类

食滞内停

消食

痰饮内阻

化痰

肝气犯胃

理气

脾胃阳虚

益气温阳

胃阴不足

养阴

证型

代表症状

治法

方剂

外邪犯胃

突然呕吐,频频泛恶,发热恶寒

疏邪解表

化浊和中

藿香正气散

食滞内停

呕吐酸腐,脘腹胀满

消食化滞

和胃降逆

保和丸

痰饮内阻

呕吐清水痰涎,或胃部如囊裹水

温化痰饮

和胃降逆

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肝气犯胃

呕吐吞酸,胸胁胀痛,脉弦

疏肝和胃

降逆止呕

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证型

代表症状

治法

方剂

脾胃阳虚

饮食稍多即吐,四肢不温

温中健脾

和胃降逆

理中汤

胃阴不足

呕吐反复发作,饥不欲食

滋养胃阴

降逆止呕

麦门冬汤

附方

证型

附方

外邪犯胃

若秽浊犯胃,胸脘痞闷,苔白腻者→加用玉枢丹

食滞内停

①积滞较多,腹满便秘→小承气汤

②胃中积热上冲,食已即吐,口臭而渴,苔黄,脉数→竹茹汤

痰饮内阻

痰郁化热→胸膈烦闷,口苦,心烦不寐,舌苔黄腻→黄连温胆汤

脾胃阳虚

呕吐日久,肝肾俱虚,冲气上逆→来复丹

串讲针灸呕吐治疗

Image

串讲藿香正气散

Image

串讲中药

中药

功效

重要主治病证

其他

藿香

芳香化湿、发表解暑、和中止呕

寒湿闭暑,腹痛吐泻

为芳香化湿浊要药

佩兰

芳香化湿、发表解暑、醒脾开胃

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之脾瘅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夜盲、眼目昏涩


中药

功效

重要主治病证

其他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平喘

梅核气、痰饮喘咳

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砂仁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

为醒脾调胃要药

后下

噎膈

证型

病因

病位

病素

治法初期

治法后期

痰气交阻

七情内伤

肝脾

痰气

理气化痰


津亏热结

饮食不节

在食道

胃所主


降火

滋阴润燥

瘀血内结


消瘀


气虚阳微

久病年老



补气温阳

证型

病性

辨证要点

治则

痰气交阻

标实为气滞、痰凝、血瘀阻滞食道和胃

辨病性虚实

辨病邪偏重

分清标本虚实

主次兼顾

津亏热结

瘀血内结

气虚阳微

本虚为脾肾亏虚,津液枯槁,不能濡养

证型

代表症状

治法

方剂

痰气交阻

吞咽梗阻,胸膈痞满,呕吐痰涎

开郁化痰

润燥降气

启膈散

津亏热结

吞咽梗塞而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

滋阴养血

润燥生津

沙参麦冬汤

瘀血内结

饮食难下,呕出物如赤豆汁,肌肤甲错

滋阴养血

破血行瘀

通幽汤

气虚阳微

吞咽受阻,饮食不下,形寒气短,精神疲惫

温补脾肾

补气运脾汤

北沙参

养阴清肺:阴虚肺燥

益胃生津:胃阴不足,热病津伤,咽干口渴。

南沙参

养阴清肺化痰: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黏

益胃生津补气:食少呕吐,烦热口干

天冬

养阴润燥: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清肺生津:肺燥干咳,顿咳痰黏

麦冬

养阴润肺:肺燥干咳,阴虚劳嗽,喉痹咽痛

益胃生津:胃阴不足,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清心除烦:心阴虚及温病热扰心营,心烦失眠

中诊望舌

薄厚苔

厚苔→痰湿、食积、里热

润燥苔

润苔: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正常舌苔。

滑苔:痰饮、水湿(寒湿内侵,阳气虚衰)。

燥苔:津伤(热邪炽盛、大汗吐泻、过服温燥);痰饮、瘀血,阻遏阳气,津不上承。

糙苔:热盛伤津(干结粗糙)、秽浊之邪盘踞中焦(糙而不干)。

腻腐苔

腻苔→湿浊内蕴,阳气被遏→痰浊、食积

腐苔→痰浊食积,阳热有余→痰浊、食积

脓腐苔主内痈或邪毒内结

剥落苔

花剥苔→胃气阴两虚

类剥苔→血虚、气血两虚

镜面舌→胃气、胃阴枯竭(舌深绛无苔)

营血大亏,阳气将脱(舌色白如镜,毫无血色)

偏全苔

全苔→邪气散漫、痰湿中阻

偏苔:

偏于舌尖,邪入未深,胃气先伤。

偏于舌根,外邪虽退,胃滞依然。

偏于舌中,痰饮、食浊停滞中焦。

偏于左右,肝胆湿热。

附方

证型

附方

痰气交阻

胸膈痞满,情志抑郁时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木香顺气丸

津亏热结

烦渴咽燥,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热→竹叶石膏汤加大黄

瘀血内结

服药即吐,难于下咽→玉枢丹

腹痛

腹痛的概念

Image

证型

病因

病素

病性

病位

寒邪内阻

外感时邪

寒凝

在腹部,与肝、胆、脾、肾、大肠、小肠、膀胱、有关。

湿热壅滞


火郁

饮食积滞

饮食不节

食积

肝郁气滞

情志失调

气滞

瘀血内停


血瘀

中虚脏寒

阳气素虚


证型

治法

治则

辨证要点

寒邪内阻

祛邪疏导

通字立法

辨腹痛部位

①肝经:胁腹、少腹痛

②脾胃:脐以上大腹痛

③膀胱、大小肠:脐以下小腹痛

④虫积:脐腹作痛

湿热壅滞

饮食积滞

肝郁气滞

瘀血内停

活血通络

辨腹痛性质

属寒属热

属虚属实

在气在血

在脏在腑

中虚脏寒

温中补虚

益气养血

串讲针灸腹痛治疗

Image

证型

代表症状

治法

附方

寒邪内阻

腹痛拘急

遇寒痛甚,得温痛减

散寒温里

理气止痛

良附丸合

正气天香散

湿热壅滞

腹部胀痛

苔黄腻,脉滑数

泄热通腑

行气导滞

大承气汤

饮食积滞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

消食导滞

理气止痛

枳实导滞丸

阳明腑实证类方鉴别

主治

鉴别

共性

大承气汤

阳明腑实

痉病、发狂

脉沉实

阳明腑实:脘腹痞满,腹痛拒按,神昏谵语,舌苔焦黄或焦黑

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

热厥:肢体厥冷

黄龙汤

阳明腑实

气血不足

气血亏虚

神疲少气脉虚

主治

鉴别

共性

黄龙汤

阳明腑实

气血不足

脉虚

腑实证:便秘腹胀,舌苔焦黄或焦黑

气虚:神疲少气

新加黄龙汤

热结里实

气阴不足

口干咽燥

唇裂舌焦

脉沉细

增液汤、增液承气汤鉴别

主治

代表症状

其他

增液汤

阳明温病

津亏便秘

便秘

口渴

舌干红,脉细数

增液承气汤

阳明热结阴亏证

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

口干唇燥

舌红苔黄

脉细数

证型

代表症状

治法

附方

肝郁气滞

腹痛胀闷,痛无定处

痛引少腹

疏肝解郁

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

瘀血内停

少腹疼痛,痛势较剧

痛如针刺

活血化瘀

和络止痛

少腹逐瘀汤

中虚脏寒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

喜温喜按

温中补虚

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


附方

寒邪内阻

寒实积聚,腹痛拘急,大便不通→大黄附子汤

肾阳不足,寒邪内侵→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手足厥逆,脉微欲绝→通脉四逆汤

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暖肝煎

内外皆寒→浮肿冷痛,手足逆冷,身体疼痛→乌头桂枝汤

寒邪上逆→腹中雷鸣彻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

证型

附方

湿热壅滞

腹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大柴胡汤

瘀血内停

腹痛喜温,胁下积块,疼痛拒按→膈下逐瘀汤

下焦蓄血,大便色黑→桃核承气汤

中虚脏寒

虚寒腹痛较重,呕吐肢冷脉微→大建中汤

脾肾阳虚→腹痛自利,肢冷脉沉迟→附子理中汤

大肠虚寒,积冷便秘→温脾汤

中气大虚,少气懒言→补中益气汤

腹痛的转归预后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