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连载《三国鼎立》(132)——后诸葛亮时代的蜀汉局势

 新用户6303bXRU 2023-07-12 发布于重庆

(紧接上期)

第四十一章 蜀汉政局及走向

第一节 刘禅亲政

很久没讲到(蜀)汉了,因为(蜀)汉实在太小,又地处边远,国内发生的事情对魏、吴的影响都不大。三国之间,魏吴是主要对手,(蜀)汉只是配角,这和《三国演义》的叙述大不相同。

受《三国演义》及其他说唱、话本等通俗文学影响,许多人认为三国里魏与蜀汉才是主角,吴国只是偏安江南打酱油的,其实不然,真要在三国里选一家打酱油,也只能是蜀汉。

蜀汉不好聊,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正史上的,蜀汉从立国到灭国,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史官,以至于国中大事、人物事迹都有许多缺失,不大容易分析判断。一个是民间里的,还是受那些通俗文学作品的影响,同情蜀汉的多,容不得人说蜀汉的不足。

但蜀汉毕竟是三国之一,也不能不说,为保证连续性,还得从诸葛亮死后说起。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去世,刘禅一改诸葛亮不赦的政策,立即大赦天下。以左将军吴壹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按诸葛亮遗嘱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

不久加蒋琬为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第二年,又以蒋琬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以费祎为尚书令,侍郎董允兼虎贲中郎将,统领禁卫军。

刘禅亲政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不设丞相,名义上是为了尊重和纪念诸葛亮,实际上是避免了相权对君权的分流、制约,将权力全部收回到自己手中。千万别以为刘禅是个傻乎乎的皇帝,他是有一定政治智慧的。

估计这家伙被诸葛亮给管制得厉害,在成都憋坏了,重要人员安置得差不多了,就立即跑到湔,登观阪(两地都在今四川都江堰市),去游山玩水了。此前没有他曾离开过成都的记载。

诸葛亮对蒋琬特别器重,认为能与之共襄王业。诸葛亮生前曾经给刘禅上了道密表,建议自己死后由蒋琬接替。诸葛亮去世前,刘禅曾派尚书仆射李福到前方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诸葛亮亲口指定的接班人就是蒋琬,蒋琬以后是费祎。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市)人。二十岁时与舅子刘敏一起出名。刘备入蜀,蒋琬以州书佐的身份跟随,出任广都(今四川省华阳县东南古城社区)县长。

刘备曾经出游到广都,见蒋琬不理政事,又经常喝醉,大怒,要杀他。时任军师将军的诸葛亮求情才没重处,只是将他的县官免了。蒋琬免官在家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牛头在门前,流血不止。醒来后心里很厌恶这梦,叫占梦师赵直来解梦。赵直以“牛角及鼻,象个'公’字”解出蒋琬会官至三公。

不久,蒋琬被恢复为什邡令(今四川省什邡县)。刘备称汉中王,蒋琬入朝任尚书郎。诸葛亮为丞相开府后,征辟蒋琬为东曹掾。从此官运亨通,被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

蒋琬是个宽厚的好人,属下东曹掾杨戏、督农杨敏都曾对蒋琬不敬,甚至攻击蒋琬是个做事糊里糊涂的人。蒋琬也不怪罪,还为他们开脱。

好人不一定就是能人,蒋琬执政后还真没做过什么值得一说的大事。他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改变诸葛亮的对外战争战略,他认为,诸葛亮数次出击,想占领秦川,但都因为道路艰险,运输困难没能实现,不如沿长江东下,从汉水、沔水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两郡,于是就大规模制造战船。

此举受到吴国一些大臣将领怀疑,认为会进攻吴国,就去找孙权告状。好在孙权坚信蒋琬不会破坏吴(蜀)汉联盟,将这些人痛斥了一顿。

这也从侧面证实蒋琬处事不周,大建战船,顺流东下,势必引起吴国的猜疑,这种事情应该先知会吴国,避免引起误会,造成联盟破裂。

蒋琬的计划是攻取魏兴、上庸,然后仍然以水军为主沿汉水、沔水进攻襄阳。以(蜀)汉国力想从中路突破魏国的防守,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无异于痴人说梦。正确的道路还是诸葛亮的方向,攻魏国西部,求得西北氐羌人的支持,无后顾之忧后,再向东逐步蚕食。

好在蒋琬旧病时常发作,没有成行。(蜀)汉朝廷也看出这个计策不行,如果失败,难以全军而退。延熙六年(243年)刘禅派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人去制止蒋琬。

蒋琬见计划不能实行,就上疏刘禅改变方略,说自己与费祎等人商量了,认为凉州是魏国的战略要地,当地羌、胡人又拥护(蜀)汉,以前魏延也曾战胜过郭淮,可以先取凉州,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负责征讨,我来作姜维的后继。涪城水陆四通八达,可以作为后继据点。

这就又回到了诸葛亮的路子上来。刘禅同意,派安南将军马忠前往汉中任姜维为凉州刺史。马忠回成都后被任为镇南大将军。

蒋琬于是退屯涪城,一直到延熙九年(246年)病逝。蒋琬死后,(蜀)汉象纪念诸葛亮一样不再设大司马,以大将军代替。

蒋琬从汉中退屯涪城后,尚书令费祎出任大将军、录尚书事,实际上已经取代了蒋琬的位置。这其中的原因,除了蒋琬疾病缠身之外,也应该有蒋琬施政有误的原因。费祎在成都任职,驻守汉中的是镇北大将军王平。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今河南省罗山县西南)人。父亲早逝,靠同族叔父费观抚养。费观的姑姑是益州牧刘璋的母亲。刘璋派人来接费观入蜀,费观就带着费祎入蜀游学。正好遇到刘备取蜀,费祎就滞留益州,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

刘备立刘禅为太子,费祎和董允一起出任太子舍人,又一起升迁为庶子。刘禅继位后,又一起为黄门侍郎。

诸葛亮南征四郡凯旋时,群寮出数十里外迎接,诸葛亮独招费祎同车入城,引起众人关注。诸葛亮任其为昭信校尉,派他出使吴国。在出使吴国的过程中,费祎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思敏捷,雄辩过人,舌战吴国名士诸葛恪、羊衜等人。

费祎的记忆力超强,出使吴国时,孙权每次都先把费祎灌醉再来谈国事,议论时政,问题刁钻古怪,有故意为难费祎的意思。费祎每次都以醉了为由不当面回答,下来后依次将孙权所问的问题一一作答,没有任何遗漏。孙权特别欣赏他。

回(蜀)汉后升为侍中,后累迁丞相参军、中护军、丞相司马。诸葛亮死后任后军师,不久,代蒋琬为尚书令。虽然公务烦杂,但因其记忆超人,处理公文一目十行,速度数倍于常人,并且再也不会忘记。

每天处理事务期间,还要接待宾客,饮食嬉戏,还特别喜欢下围棋,但政事依然处理得井井有条,从不因玩废事。

董允后来代费祎为尚书令时,也想学费祎的行事方式,谁知才十来天办事就经常出错,还做不完。董允为此叹息不止,说:“人和人相比咋这么大差距啊,这不是我能做到的。处理一天的事情下来怎么会还有余暇?”

费祎任大将军的第二年,遇到曹爽伐(蜀)汉。前面说过,这次伐(蜀)汉不是魏国计划中的事情,是曹爽集团和司马懿集团争权,曹爽集团的人希望借征(蜀)汉来建立武功,因此,并没有精心准备寻找战机,完全是恃强而来。(蜀)汉王平据险防御。前面已经讲过,此不赘述。

刘禅以费祎假节率军增援王平。光禄大夫来敏到费祎处送行,请求和费祎下一盘围棋。外面传令兵往来奔驰,出征将士披挂齐整,整装待发。里面费祎和来敏专心对局,色无厌倦。下了一阵后,来敏说:“我这是借下棋来观察你罢了。你值得信赖,一定能够打败敌人。”

中国古代史甚至现代史中屡见这种所谓临危不惧坦然对弈的事例,记载者和讲述者都津津乐道夸赞羡慕不止,其实,这种名士做派无视前线将士的生命,应该予以谴责。

来敏莫名其妙地在这个时候来下棋观察,平时在干吗?如果平时观察不足,对费祎不了解不放心,就应该在朝堂之上提出质疑,由皇帝和群臣来平判。大军临行来下一盘棋,既延迟了军情,也不能解决问题,如果通过下棋看出费祎不是个值得信赖的人,能怎么办?阻止大军出征?还是依然如故?

费祎作为大军统帅,不迅速行军增援却来下这盘没有意义的棋。一盘围棋要是认真仔细地下,通常的业余棋手也要下一二个小时,战场上这一二个小时完全可以改变战争局势,前方将士会多死多少人啊!

幸亏王平指挥有方,防御得当,阻止了魏军的前进,费祎从成都率领大军赶到后,曹爽迅速撤军,(蜀)汉军完胜。从此也可看出,费祎越早到达,魏军就会越早撤退,(蜀)汉军损失就会越小。九月,费祎返回成都。

费祎因此功封成乡侯。蒋琬很识时务地辞让益州刺史给费祎。第二年底,费祎又到汉中加固防御工事,充实防御部队。半年后回成都。

延熙十一年(248年)费祎沿袭诸葛亮、蒋琬的习惯,出屯汉中。三年后又返还成都,成都有看天象的术士说成都没有宰相位,到冬天时费祎就出屯汉寿(今四川省广元市西南,即葭萌关)

费祎的这个行为显示出他功利心极重,极其看重宰相之位,并不是什么清高名士。汉寿并不是魏、(蜀)汉交战之地,出屯于此没有什么意义,就是为了寻找一个宰相之位而已。

延熙十五年(252年),费祎获得开府特权。第二年元旦在府中举行岁首大会,也许是太开心太兴奋,费祎喝醉了,被从魏国投降过来任(蜀)汉左将军的郭修刺杀身亡。

魏少帝曹芳专门下诏表彰郭修。费祎的女儿是太子刘璿的妃子,假设费祎不死,刘璿能继位,费家会不会坐大为外戚把控朝政呢?不知道,哈哈,想想而已。

费祎对投降的人过分信赖,基本不设防,怃戎将军张嶷曾经劝谏过他,说你现在位高权重,要提防刺客,可惜没引起费祎的关注,以费祎的名士风格可能也不会关注这个问题。

蒋琬、费祎执政时间前后近二十年,(蜀)汉国都没有什么剧烈的内忧外患。军权在蒋琬、费祎手中,而这二人都没有兴兵北伐的意图。

蒋琬时期,姜维手上有一支偏师,偶尔会出去骚扰一下魏国西部地区,但实力有限,不能带来大的转变。费祎时期姜维经常北出,但费祎也控制他,每次给他的兵马不超过一万人。

国内边远地区偶尔会有一些土著族群零星叛乱,也没引起大的动荡。后世治史者中特别是现在颠覆诸葛亮的人群里对蒋琬、费祎的评价都不高,并以此攻击诸葛亮识人用人的能力不足。

这个说法从理论上讲有一定的道理,就是前面多次提到过的蜀汉建国的尴尬。刘备建立(蜀)汉并不是对汉室的恢复,但却用了继承汉室的口号来取得政权的合法性,这就导致蜀汉不能局促在益州,必须打出去收复汉室江山。

但事实上(蜀)汉和魏、吴一样都是一个单独的国家,首先要考虑的是保证国家安全,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开疆拓土的事情。

(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凭自身力量根本不可能消灭魏国,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吴(蜀)汉联盟,保证生存,逐渐发展壮大,强大到可以北伐时再来北伐,这是一个漫长的能否实现还很难说的过程,但也只能这么去努力。

蒋琬、费祎二人是从蜀汉的实际情况出发,不主动挑起与魏国的战争,并一直压制姜维一心北伐的行为,为(蜀)汉国争取到近二十年的和平发展时期,十分难得。

反观二人死后,姜维穷兵黩武屡次北伐,自身能力不足,又好大喜功,进攻防御无方,消耗了蒋琬、费祎时期积累的财力,拖垮了(蜀)汉,引来魏国的进攻,导致(蜀)汉灭亡。

《魏略》里有条记载,诸葛亮临死前曾对魏延等人说:“我死后,只能谨慎自守,不再北伐。”但因为这是魏国的史书记载,其他史料里找不到旁证,难以评定真假。

但从诸葛亮指定蒋琬、费祎为继承人来看,也不像是空穴来风。诸葛亮应该清楚蒋琬、费祎的能力和风格,如果他要坚持北伐的话,完全有可能指定姜维为继承人,就算姜维资历太浅,排在蒋琬以后、费祎以前也可以啊。

《汉晋春秋》记载费祎不给姜维更多士兵北伐的理由是他亲口对姜维说:“我们和丞相的差距太远,丞相都不能北定中夏,何况我们啊!不如保国治民,谨守社稷。北伐大功,还是等待有能力的人来完成,不要希图侥幸去一决胜负,不然悔之无及。”《汉晋春秋》的可信度也不高,但从费祎的行为来看,这话说得还是比较符合事实。

第二节 董允死黄皓弄权

社会平稳安详,应该是庙堂江湖都乐于看到和接受的局面,可惜好景不长,延熙九年(246年)以后,朝局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导致(蜀)汉国策骤起波澜,走向覆灭。

第一个变化来自于刘禅,其实在这种局面下刘禅是最不应该变化的一个。

到费祎被刺时止,刘禅已经当了近三十年皇帝,四十六岁了。前十二年诸葛亮执政,刘禅只是个礼仪性的皇帝,除了祭祀啥也不管,管也管不了。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先后执政,对刘禅已经没有了管束力,处理任何事情都必须先请示刘禅。

陈寿对刘禅有个评价,说刘禅“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闇之后”,换句话说就是刘禅这个人没有什么主见,容易受身边人的影响。诸葛亮也应该是看到了刘禅的这个性格特点,所以在《出师表》里不停地嘱咐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并亲自安排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在宫中督导刘禅,其中董允的作用最大。

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市)人,汉末随父亲董和迁居入蜀,在今四川省泸县嘉明镇居住。刘备立刘禅为太子时,被选为太子舍人,从此一直跟在刘禅身边,升太子洗马。刘禅继位后为黄门侍郎。这期间一直和费祎一起。

诸葛亮北伐时将宫中事务委托给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街亭失败后,诸葛亮以费祎代替马谡为参军,离开宫中。而郭攸之是个和事佬,不能履行监管的职责,宫中事务几乎全部由董允负责。诸葛亮升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掌宫中宿卫大权。

前面说过董允和费祎同时出名,前期仕途履历也相似,但两人的性格、能力却有很大的差别。费祎记忆超群,雄辩过人,机敏干练,董允为人正直,坚持原则,老成持重。

有一个小故事可以看出二人的差别。

太傅许靖的儿子死了,董允与费祎想一起去参加葬礼,找董允的父亲董和要车。董和是刘璋时的益州太守,刘备取益州后,以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共同署理左将军大司马府事,深得刘备信任。

董和给了一辆开后鹿车(不是鹿车,是人力车,从后边开门。因车窄小,仅容一鹿,故名),董允觉得坐这车太没面子,面有难色,很不情愿。费祎却毫不计较,直接上车。

到葬礼上一看,诸葛亮和其他朝中显贵全部到齐,车马光鲜。董允脸色还没恢复正常,费祎却挥洒自如。车夫回去后,董和从他口中得知了这些情况,就对董允说:“我常常弄不清楚你和费祎的优劣,现在明白了。”

其实这只是个小事,更多的是体现个人性格、情商,不能因此就说董允一定比费祎差,应该是各有所长。

比如董允对宫中事务的处理,费祎不一定就能做到。刘禅经常想选美充实后宫,从刘琰被处死的事件中可以知道刘禅有好色的毛病,董允坚持认为目前宫中妃嫔已经达到天子礼数的要求,不应该增加,坚持不办这事。

刘禅本来就有些害怕他,经过这事后更害怕。还有董允淡泊名利的作风也不是费祎能够做到的。蒋琬在辞去益州刺史职务的上书中曾提出要给董允封爵以褒奖董允的功勋和辛劳,董允坚决不要。

这件事在民间还演绎出一个故事,说刘禅悄悄地把分水镇封给了董允作为食邑。董允上书刘禅辞让,同时亲赴分水镇,烧掉地契,将田土退还乡民。

刘禅宠爱宦官黄皓,董允严肃劝告刘禅不要这样做,又经常指责黄皓。黄皓也害怕董允,不敢为非作歹。一直到董允去世,黄皓也不过是个黄门丞这样的宫中低级官员。

延熙六年(243年),刘禅给董允加辅国将军。第二年,以侍中代替费祎为尚书令,就是前面说的想学费祎潇洒做事的时期。延熙九年(246年),董允去世。

从刘禅当皇帝的历程来看,董允去世是刘禅皇帝生涯的分水岭,以前刘禅有个人的一些不符合礼节规矩的想法难以实现,以后则为所欲为,引起了朝局动荡不安,使(蜀)汉逐渐走向衰亡。

影响刘禅后期行为的核心人物是黄皓,他也因此成为许多人指责的(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但事实不是这样,光凭一个宦官成不了大气候,只要董允的继承者能够像董允那样制止黄皓的行为,黄皓还是只能做个黄门丞。可惜后继者不是董允。

那么,后继者是谁呢?他为什么没能阻止黄皓弄权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