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防治冠心病,常用的健脾三法

 醒真 2023-07-12 发布于广东

脾为后天之本,直接参与水谷精微的形成与输布,对正气的盛衰起着重要作用。阮士怡教授临证之时常用此法,一则可以固护正气,二则通过健脾,以运湿化浊,防治冠心病,常用治法有补脾气、升脾阳、助脾运


01




补脾气

心与脾为母子关系、经脉相连。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执中央运四旁,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可化生宗气以贯心脉,使气血旺盛,心脏搏动不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脾胃功能明显减退,老年冠心病患者心与脾的关系变得更加突出。若脾胃虚弱,宗气匮乏,损伤中阳,清阳不升,浊气不降而上逆,痰湿内阻,阴乘阳位,上犯心脏,积滞凝结不畅,闭阻心脉最易形成胸痹。或因脾虚,而水谷精微化生不足,导致气虚,致使心气鼓 动无力,心脉血液不得充盈,心失濡养,不荣则痛,发为胸痹心痛。因此主要表现为脾气虚的患者,则应以补脾气为主要治疗大法。 

用药方面,阮士怡教授常用党参、炙甘草配伍以补益脾气。党参可以补中气而不燥,鼓清阳而不热,其药性平和,尤其适合老年患者使用。炙甘草实为补脾调和之品,功能滋脾之气,兼以调和诸药。两药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偏于心气虚者以党参配白术、茯苓来健脾益心,偏于心阴虚者以炙甘草 配熟地、麦冬补脾滋心。 


02




助脾运

脾运即脾气运化水液的功能,即吸收、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脾气将胃与肠消化吸收的津液上输入于肺,再由肺的宣发肃降输布全身,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其中,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而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之枢纽,凡水液的上腾下达,均赖于脾气的枢转。若年老体虚,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精微反生痰浊,随脾气之运,输布周身,流行于脉道;若脾运稍有不足,则可能停于脉道,形成痰浊阻脉,发于心,则心脉瘀阻,形成胸痹心痛之疾。正如《金匮要略心典》云:“胸中,心阳……阳痹之处,必有痰浊阻其间。”就明确指出了痰浊与胸痹的关系。故临证之时当十分注意健脾以恢复其运化功能。 

用药方面,阮士怡教授常用茯苓助脾运化水液。血浊是冠心病发病前重要的危险因素,血浊的成因与脾失健运,浊不能顺利排出有密切关系,而茯苓恰好兼有健脾和利水功效,是健脾利浊的主要用药。


03




升脾阳

《脾胃论》中指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认为,脾胃不足,百病由生,在治疗上非常重视中焦阳气升发,用药偏重升阳补气。

阮士怡教授对东垣的“升脾阳、养胃阴”理念较为推崇, 同时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脾主升,升属阳;脾主运,运属阳,脾喜燥,燥属阳。《难经》亦云:“脾主裹血,温五脏。”说明脾在生理上属阳,有温煦其他四脏的功能。

故阮士怡教授认为,脾为中焦运枢,脾阳升发能助心阳温煦,脾阳不升亦会损及心阳,而发心阳不振、胸痹心痛。

用药方面,阮士怡教授常用黄芪、白术以健脾升阳。黄芪性甘微温,善入脾胃,可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白术甘苦性温,主归脾胃经,以健脾燥湿为主要作用,被誉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其既长于补气以复脾运,又能燥 湿以除湿邪,与黄芪配伍可增强补脾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对于脾气虚弱、卫气不固、表虚自汗的患者尤为适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