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部痤疮的经络辨证治疗(全文)

 新用户86453897 2023-07-12 发布于云南

【摘要】痤疮是皮肤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反复发作,治疗过程长,甚至会留下瘢痕,恢复时间长,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及社交活动。笔者根据临床观察,面部痤疮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皮疹常以某部位群发,或对称性分布,以额头、面颊、太阳穴、耳前、唇周及下颏部分布为多,分别对应各经络在面部分布的区域,根据经络辨证,拟定治法方药,临床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面部痤疮,分布区域,经络辨证,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46-02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春发育期,临床年龄跨度大,易反复发作,与饮食、睡眠、情志、便秘、月经不调等有关。是以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风热,蕴蒸面部而发;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而发;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热灼津液成痰,湿热痰瘀凝滞肌肤而发,总属热、湿、痰、瘀所致。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胸背的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常伴皮脂溢出。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体、窍、华五个系统。其中以经络为联系通道,气血津液为信息物质而联系在一起。在疾病过程中“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故内脏的病变可以从其它系统部位反映出来,所以通过观察辨析体表的病变,就能测知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反映的症状、体征分析,以判断属何经,进而确定发病的原因、病性及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将外在病理表现与脏腑变化联系起来。

笔者从整体观念出发,查阅相关资料及临床观察,现将面部痤疮的经络辨证论治总结如下:

1、心经辨证:皮疹以前额、眉间为多, 色红,状如粟米, 可挤出白粉色油状物, 伴口咽干燥, 小便黄赤, 舌尖红,苔黄, 脉数。多为心经蕴热,宜清心利湿,方用导赤散加减,生地、木通、竹叶、生甘草、桑白皮、地骨皮、连翘、栀子。

2、肺经辨证:皮疹以右脸颊为多, 亦可见于前额, 其症丘疹状如粟米, 可挤出白粉色油状物, 色红,或有脓疱,伴口渴喜饮, 大便秘结, 舌尖红, 苔薄黄, 脉滑数。多由肺经有热, 复感风邪, 使肺热不得外泄引起。宜疏风清肺。方用枇杷清肺饮合泻白散加减:黄芩、地骨皮、枇杷叶、黄连、桑白皮、夏枯草、白花蛇舌草、连翘、郁金、甘草。

3、肝胆经辨证:皮疹以左脸颊及太阳穴附近、耳前部为多, 丘疹密集,红肿,或有脓疱,伴口干口苦, 大便秘结, 小便黄赤,女性多有月经不调,舌边尖红, 苔黄腻, 脉弦数。多为肝胆湿热,宜清利肝胆经湿热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炒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小通草、泽泻、生地、当归、甘草。

4、脾胃经辨证:皮疹以鼻周及口周为多, 亦可见于面颊部,丘疹状如粟米, 色红,伴口干口臭, 宿食不消,脘腹胀痛,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濡或滑数。多由饮食辛辣肥甘厚味之物, 中焦积热, 郁于面部皮肤而致。宜清热除湿解毒,方用清胃散:黄连、升麻、当归、生地、丹皮、石膏、黄芩、银花、生山楂、夏枯草、薏苡仁。

5、肾经辨证:皮疹以下颏为多,亦可见于唇周部,红色丘疹,或伴有小脓疱、小结节,伴口干、心烦、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多为肾虚火旺,宜补肾阴清虚火,凉血散结,方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女贞子、旱莲草、黄柏、丹参、白花色蛇草。

病案举例1、王某,女,28岁,2014.5.09 就诊。面部反复红色丘疹半年多,经前后加重,月经量少,痛经,口干喜饮,便干,纳可,眠差,多梦,喜食辛辣刺激食物。查体:丘疹以面部两颊及额部为多,色红,可挤出白粉色油状物, 偶见脓头,舌边间红,苔薄黄,脉弦滑。治宜清宣肺经蕴热,解毒活血。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黄芩15g、桑白皮15g、枇杷叶10g、薏苡仁30g、夏枯草30g、白花蛇舌草30g、连翘20g、郁金10g、桃仁10g、合欢皮15g、盐黄柏10g、黄连6g、益母草30g、瓜蒌仁30g。服用14剂,同时口服丹参酮,外用痘德保。2014.5.23

二诊:皮损基本消退,偶有小丘疹,二便调,效不更方,继服上方14剂以巩固疗效。

2、黄某,男,30岁,2014.5.19就诊。面部皮疹以太阳穴附近及耳前为多, 丘疹密集,红肿,或有脓疱,伴口干口苦, 大便秘结, 小便黄赤,舌边红, 苔黄腻, 脉弦数。宜清利肝胆经湿热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炒栀子10g、黄芩15g、柴胡10g、车前子10g、小通草10g、泽泻15g、生地20g、当归10g、甘草5g、黄柏10g、 夏枯草30g。 服用7剂,同时口服百癣夏塔热片,外用痘德保。2014.5.27二诊:皮损较前明显减轻,二便调,效不更方,继服上方7剂以巩固疗效。

体会:

痤疮为临床常见疾病,常发于颜面及胸背,是外邪、饮食、情志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严重者影响心理及社交,故需积极治疗。笔者从临床观察,面部痤疮尤以额头、两颊为多见,其次是太阳穴、耳前部、下颏部、唇周部。经络辨证是中医学诊治疾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选方用药根据经络分布辨别疾病发于何脏腑对治疗疾病有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举报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