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雕砖青瓦马头墙 盐银彩格花窗梁 | 大运河文化遗产系列故事之“汪鲁门宅”

 冬可燃冰 2023-07-13 发布于江苏

雕砖青瓦马头墙,盐银彩格花窗梁。

九进串楼楠木厅,崇文尚德大儒商。

图片
图片
图片

汪鲁门盐商住宅位于扬州南河下170号,是大运河扬州段10个遗产点之一,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两个甲子以来,依河而建的汪鲁门宅见证着扬州盐业的兴衰,古运河的繁华。

图片

汪鲁门宅原主人为汪泳沂,字鲁门,安徽歙县人,曾任山阳(淮安)县令、海州(连云港)知州,后又在清江(淮阴)以二品侯补道协办漕运工程。汪鲁门弃官经商,曾任两淮盐业总商,成为扬州最后一批有影响的盐商之一。

民国八年(1919年)汪鲁门从原主人刘氏手中购得此宅,花费白银6500两。

图片

清代盐商主要有窝商、运商、场商、总商等名目,他们在食盐流通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职能,其中以总商的势力最大。总商,又名商总,清政府盐运使衙门在盐商中选择家道殷实、资本雄厚者指名为总商。其主要任务是为盐运使衙门向盐商征收盐课银。总商经济实力雄厚,与官府的关系最为密切,是盐商中的巨头,汪鲁门就曾担任两淮盐业总商

图片

汪鲁门的创业经历一直被世人称道。清末民初,淮南盐场由于海岸东移,盐产量日益减少,有关官员力倡在淮北加大产量以接济淮南。汪鲁门熟悉盐业经营,于是和别人合作建立了“同德昌制盐公司”,准备在淮北左营开建产盐圩堤。左营当时还是荒凉的海滩,很多人不信那里能产盐,而汪鲁门自认对淮北的盐场地理了如指掌,确认那里适合产盐,于是他亲自前往左营联络当地具有影响的人物,劝说当地人加入公司。结果,盐圩顺利建成后,盐产量果真日渐上升。

因为汪鲁门的带头,济南盐场也相继有六家盐商建起了盐圩,每年产盐达四百数十万石,可谓日进斗金。汪鲁门过人的魄力和谋略,在盐商中取得了崇高威望,后被盐商们推举为商总,领导着各个盐场的业务。

汪鲁门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还是一位文化人,懂文化、能作诗。汪鲁门5岁受教于吴道台的祖父吴次山,从小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他善诗文,常与周恩来总理的六伯父周嵩尧、扬州诗人杨文俊、扬州女画家李圣和的父亲李逸休等人相唱和,作诗功夫了得。据称,唐代诗人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句中的汪伦即是汪鲁门的先祖。

汪鲁门为人豁达大度,崇文尚德。他以德名堂,汪鲁门故居又称“世德堂”;以德名公司,称“大德公司”,晚年,汪鲁门辞去一切盐业事务,居家笃信佛教。扬州沦陷后,汪鲁门举家辗转避居江都丁沟、海安角斜,最终迁居上海法租界。两年后,逝世于上海,台湾学者陈含光为其撰写墓志铭。

现存老屋面阔三间,前后九进,总长约115米,大小近九十间,建筑面积1700余平方米。其楠木大厅的架构与月梁呈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整个建筑连贯紧凑、气势沉雄,是扬州盐商住宅中体量最大、最为完整的楠木厅

图片

第四进住宅西侧有一间残留的金属门,“日本人当年占领了之后,在这个房间修了一个金库。”据守门人介绍,这个小金库面积约为20平方米,方方正正,四周墙体分为两层,内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层墙体是与汪鲁门住宅其他部位一样的砖墙。金库设置了两道铁门,此刻依然可以看到铁门框近30厘米的厚度,外围是上下左右由粗铁制成的栅式门,里面还有铁门一道,而门的四周共有八个洞眼,应该是当年闩铁杠用的。

据了解,这座拆了顶的“日本金库”因其“历史的见证”而被保留了下来。

图片
图片

汪鲁门故居大部分建筑结构为上楼下厅式样,顺着四进住宅的一条楼梯攀上了住宅的二楼,每进房屋之间连接着一条回字形的通道,将楼上每个房间相通,形成“串楼”,据了解,这样的格局在老宅院中也极为少见。

图片
图片
图片

住宅的边设有火巷。火巷全长115米,是亚洲最长的一个火巷。扬州富甲一方的盐商,他们长期居住在扬州这座以盐业而著称的繁华都市,盖豪宅园林通常盖成几路几进,气派无比。但那个时候大房屋全是砖木结构,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房屋与房屋之间,后檐墙高筑,如果发生火灾,只要关紧中门,大火难以在前后进间蔓延。

外围再砌上高耸的封火山墙,可有效阻止火势的扩散,这种宅邸内部上见天、下接地的南北向通道,如同现代防火术中的“隔离带”,效用显见。

图片
图片

汪鲁门盐商住宅记载了两淮盐业的经济兴衰、世俗民风、时事春秋,其沧桑旧事将永远刻录着一段历史,是研究扬州盐商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

来源:扬州市世遗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