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濮阳地方志中关于黄河治理记载的研究

 文化龙乡 2023-07-14 发布于河南

左思

【摘 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生长在中原大地的中原人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魂牵梦绕的河流。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处于黄河下游,在历史上,濮阳人们在利用黄河来进行工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在利用各种手段防范黄河带来的水文灾害。濮阳地区的地方志,是研究黄河治理历史的极佳材料。

【关键词】濮阳;黄河治理;地方志

一、黄河的水文状况

黄河在濮阳的河段呈现着上宽下窄的特点,坡度上陡下欢,排洪能力上大下小。黄河从上游为下游的濮阳进境内的河段带来大量泥沙。再加上濮阳部分的河道河宽流散,河道处于强烈的堆积状态,滩面高出堤外地面,成为地上悬河。

河南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濮阳也拥有悠久的粮食种植历史。根据《濮阳市志·第十四篇·种植业》,濮阳市境内的五个作物种植区都与黄河息息相关,而大部分农民都会选择居住在种植区附近以方便耕种。所以如果黄河发生洪涝等灾害,对于粮食产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故黄河的治理,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濮阳人民而言,都是一件大事。

二、历代提防和防汛

(一)黄河提防

现濮阳境内存有西汉、东汉时期的故堤3道4段。历史最悠久的是西汉右堤,明正德《大名府志》一书中记载,这个堤被人称为“金堤”,“金堤,在县南二十三里。《白马境一统志》云:'金堤在荥阳县东至千乘口,历代筑之以御河患,通谓之金堤。汉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即此。”[1]“在元城县旧府城北十九里。南自滑县接界,统古黄河。历开州(即今濮阳)、清丰、南乐、大名元城,东北接馆陶界。即汉时古堤也。” [2]东汉左堤和右堤,为东汉名邸十二年王景治河时所修。到南宋时期,逐渐被弃用。在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之后,光绪元年时,对久废的东汉右堤进行修复,是如今北金堤滞洪区的围堤。在清代之前,提防的管理是由名为铺夫、堡夫的民工进行。

濮阳地区所辖的今堤,有两道,分别为临黄堤、北金堤。临黄堤的前身是咸丰五年,沿河各州县劝百姓筑的民捻。修守捻工的费用,由捻工圈护的土地,按每亩农田每年贰角摊交,称为“民捻专款”。直至1938年花园口决口改道后,民捻才改为官修官守。

提防绿化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就开始大力推广在河堤植树。宋代王嗣宗“以秘书承判澶州,并河东西,植树万株,以固提防。”③[3]清代规定在堤岸两侧留有种植树木的空间。民国时期沿袭旧制。1946年之后,提出了“临河防浪、背河取材、以柳为主、培育料源”的提防绿化原则,1979年进一步细化了植树品种以及范围。

从以上的记述当中,可以发现,濮阳群众在堤坝修建、维护和绿化当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黄河决溢改道和防汛

黄河一年有桃、伏、秋、凌四汛。伏汛指的是7、8月黄河流域雨季形成的洪水;秋汛指的是9、10月秋雨连绵形成的洪水;凌汛是指1、2月自上而下的冰封融化形成的冰洪。

在历史上,因为黄河汛期水量过大,造成多次黄河决溢或改道。比如著名的西汉濮阳瓠子改道,汉武帝时期,河决濮阳瓠子堤,东南流,经泗水入淮河,这是西汉黄河最著名的一次决溢,汉武帝曾“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隃,隃居河北,决河而南则,隃无水灾,邑多收。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4]直到二十年后,汉武帝才下定治理黄河的决心,使黄河改道入淮二十多年之后又复归西汉古道。

另外,王莽时期,“河决魏郡(今濮阳清丰西北)”,然而“莽恐河决为元城冢墓害,及决东区,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堤塞。” [5]这样就使得河患愈演愈烈,黄河泛滥。直到东汉,王景和王吴,“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碛,直截沟漳,防遏冲要,疏决壅积”,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 [6]这样子,就固定出一条新的河道,史称“东汉河道”。这个河道使得黄河下游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决溢较少,行河了近千年。

对现在的黄河影响最大的是清代的铜瓦厢改道,这次决口改道结束了七百多年黄河南流的历史,也是当今黄河下游形成的直接原因,自然对处于黄河下游的濮阳有很大的影响。咸丰五年,汛期来势迅猛,铜瓦厢堤段溃决,全河夺溜,洪水波及的范围到达开州(今濮阳),咸丰十年,洪水漫入开州南界,次年,河决金堤。同治三年,开州黄河继续北徙抵达金堤,“渠村、郎中、清河头等庄俱遭淹没”。遇到金堤阻挡后,顺金堤“自西南斜趋东北,濮州直当其冲,由濮而范又东北过寿张境至张秋穿运”[7]。这时开州、濮、范金堤一线都受到洪水淹浸,洪水的主溜基本都移到金堤的南面。滔滔洪水,势不可挡。同治五年,水灌濮州城,以致官署迁徙流移,数年后才安定下来。

三、总结

黄河对于濮阳人民的生产生活意义非凡,濮阳人民吃水、用水都依赖于黄河,濮阳子女都对黄河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但是黄河也有可能变成猛兽,所以在如何利用黄河的同时治理好黄河是历代濮阳子女都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地方志对于黄河治理的记叙当中,可以看出濮阳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封建时期,虽有专门的机构管辖黄河的治理,但是主要的堤岸还是由当地群众自行修守,“今范县、台前提防,清光绪初年为山东省辖濮县、范县、寿张3县群众自修自守民埝。……民选埝长,专理河务。”可见濮阳人民为保卫自己的家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地方志当中,不仅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还可以了解一个地方人民的精神气。濮阳市志中对黄河治理的记载,为我们了解濮阳历史、了解濮阳人民打开了一扇窗口。

注释:

[1]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大名府志·卷二·滑县,上海书店1990年版。

[2]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嘉庆重修一统志·大名府二·堤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宋史·卷287·列传第四十六·王嗣宗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

[4]史记·河渠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

[5]汉书·王莽传,中华书局1963年版

[6]后汉书·王景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

[7]再续行水金鉴·卷九十七,武同举等编校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