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得趣翁 | 老东门附近的标志性古迹——梁庄印象(1)

 天下孝义人 2023-07-14 发布于北京

往期回顾 

·  汾西矿务局与介休孝义错综复杂的关系

·  孝义西梁庄风貌

作者:自得趣翁

上中学那会儿,我们班有来自梁庄(本地发音为lia zhuang)和贾庄的同学,听他们讲,俩村的主街首尾相连、宅院厮靠,于是便有了梁贾庄这一统称。1983年我被派往梁贾庄所在的白壁关公社做事,从梁庄老东门(已毁)向西走去,直至街的尽头便是贾庄村东口了。如果没人指点,你根本分不清两个村子的界线在哪。好在贾庄于2019年建了座分界牌坊,这就相当于楚河汉界了。

旧日,梁贾庄距离孝义古城西去七里,而今隶属于新城市区新义街道办管辖。近二十年来,贾庄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尤其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方面成绩斐然。与此有关的信息时有所闻,令我这个爱好探古的骑游者对这块近在咫尺的“肥肉”“垂涎欲滴”。因此上,我于2021年盛夏之际,多次往返那里,摄影取景,寻根问底,收集资料,爬梳剔抉,分篇写下《贾庄三记》,前后历时两月之久。期间我也想过,得空时,也得考究一番梁庄的文物古迹,权当对过去忽视的补课。

6月下旬,联系了曾任梁庄党支部、党总支书记十九年的杨尚斌同志,请他陪我拣有价值的古迹看看,尚斌接到我的电话后,急匆匆从汾阳赶了回来,还带着一位现任村委副主任。看他一瘸一拐的样子,问是何因,原来两个月前才做了右膝盖置换手术,我让他在村头关帝庙等待,有村副皮卫星陪我就好,他执意陪我走了四、五处老宅。接下来的两个下午,或由小皮与我的老同学赵承烈共同陪伴,或由承烈单独相陪。再后来,就是我独自一人补拍照片和寻访村民了。(上图,左:杨尚斌,右:皮卫星)

这次来梁庄,我是经由吞噬了古楼肚街(位于村东南一隅)的时代大道而至村东头的。那里原有一座创建于清代道光二十八年的凸字形照壁,有资料记载,居中大壁高4.4米,宽3.1米;两侧小壁高3.4米,宽3米。壁座四周青石条砌,壁顶砖雕木椽,灰色筒瓦覆盖,上下瓦脊皆有砖雕兽头。面西壁心砖雕福字图案,两旁砖雕一副对联,上联:睦渊位恒里仁美,下联:慈孝友恭世泽长。横批:相观而善。1989年修复时,依原样东移四米,且在面东壁心新添一幅砖雕寿字图案,横批“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我觉得,重修重建的古迹理当遵循“依原样、镶牙式”原则,梁庄自家的工队做到这个程度也不容易。只是,通体涂抹了大黄、大红颜色,少了些古韵,多了点俗气。倒是初建照壁的故事彰显了梁庄的古风。

据主编村志的赵承烈老同学介绍,道光年间,居住在村东的曹国祯本是富裕人家,听了一位风水先生的指点,选择在村口风水绝佳的位置,计划建一座照壁,用以阻挡财富的流失。当时,赵飞远的车马大店也在村东,因其地处西山通往晋中盆地的商业要道,生意称得上兴隆。有时候,店里停不下那么多车马,就要到自己家的打麦场分流停驻,而曹家拟建的照壁正好挡了通往打麦场的通道。在两家争执不下的情况下,为了不伤和气,于是约定去县衙经公处理。令人称奇的是,打官司之日,两位当事人同坐一辆轿车子,同吃一张饭桌子。经县衙判决,曹家建照壁的位置应当东移数武(武:量词,古代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泛指脚步),以利赵家店马车通行。另外,为了两家永久和睦,可以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共建这座照壁。两家都赞成这个公断,由此而成为一段流传至今的佳话。

照壁东北一隅,坐落着一座2012年新修缮的关帝庙,坐北朝南,规模宏阔,一入眼帘,便觉肃穆庄严,雄伟壮观。

山门外,十余级石条台阶铺装,右侧建造四角翘檐碑亭一座,内立螭首龟趺(音:chī shǒu ɡuī fū;意指螭龙的头像和龟形的底座)方体石碑一通,通高三米有余,系清光绪十三年勒石,正面碑文记载重修关帝庙记事。兹摘要如下:“……村东关帝庙创始于明万历年间,厥后(厥jué,文言代词,相当于“其”)屡次修葺,但代远年湮,殿宇渐将倾圮。同治间,里中人复议兴工,因请巨室富翁慷慨捐貲,奈工方经始适遇光绪丁戊连年大祲(jìn,灾害),事遂寝。岁己卯转歉为丰,於是复振前工,凡三阅寒暑而始蒇(chǎn,完成,解决)事。统计建高四尺有余,正殿三间,仍其旧也。左右创建耳殿各一,奉龙王、财神、牛王、马王。乐楼移置南面数武,东面新设看楼三楹,西面增修房舍数椽为办公寓所。又于西南筑室,备演戏时优人停止。乐楼后空基围墙俱各阔壮,自正殿以至山門丹楹刻桷(jué,方形的椽子)金碧辉煌……”

山门外原有古槐一左一右,年久中空,小孩子在树洞里玩火,以致于树断根枯,现有几截子三人合抱的枯干放置庙前。

进山门,抬头便见乐楼后壁镌刻着一幅鎏金福字,向左向右走道宽敞。关圣的传说

近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奇闻轶事,围墙内壁都有展板说明。其中一说,来自于口口相传:1948年6月,华北野战军发起了汾孝战役,6月16日,解放军击退阎锡山晋军一部,进驻梁庄。6月18日,晋军透过望远镜看到,梁庄到处红旗招展,于是瞄准方向发起炮击,随后进入村内,不料,我军如神兵天降,敌人被我两面夹击,战斗进行的十分激烈。最终,敌人抛下村东土场累积成堆的尸体夺路而逃。据老人们回忆,敌方的枪炮主要集中在关帝庙一带,村民无一伤亡。有人说,敌人内部有我党人员暗中指挥;有人说,是关老爷迷惑了敌人。当然,最大的可能还是我军排兵布阵的高明。另一个故事却为今人目睹,2012年重修大庙告竣后,当年农历六月,请了太原青年晋剧团唱戏,二十二晚上演出《吴用设计收秦明》一折,扮演秦明的演员误拿了兵器,持青龙偃月刀上场,挥舞中刀从中折,台上台下大笑哄然。人们说,今天才真正见识了什么叫“关公面前耍大刀”!其余传说,此不赘述。

心中有了参观对象的故事,眼前的景物便有了生气。由乐楼一侧进入庙院,殿宇矗立在一米高月台之上,台阶左右的月台护墙阳刻十个金色大字:大义参天地,精忠貫日月。今人所铸两米高塔状香炉当院高耸,斗子旗杆立于左右,稍后是两株对称的古柏,一棵古槐在西,郁郁苍苍。满院大青石铺装,略显坡度,出水顺畅。

正殿耳殿俱为青砖灰瓦木制门窗。正殿门窗雕刻花纹,檐下梁枋斗拱彩绘精致,历经十年颜色如新,新修复的工艺能做到这个份上,殊为不易。

新塑关帝、周仓、关平三尊神像工艺平平,依原样描绘、补绘的壁画也略输风采。

东西耳殿塑造的龙王、财神,牛王、马王神像,以及壁画也是如此。

庙院东厢原有二层木结构看楼,不知毁于何年。重建的看楼倒也可观。

正殿相对的乐楼(老百姓惯称“戏台”),是那种北方农村常见的形制。灰色筒瓦覆盖的卷棚式硬山顶,台基、墙壁俱为清水磨墙。台口四根明柱将舞台分割为三个区域,中间宽两边窄,窄的部分前置齐膝高的青石雕栏,为文场、武场所据。中间明柱悬挂木刻楹联,梁枋正中悬挂大字牌匾。柱间雀替、挂落镂雕彩绘,柱头悬塑孙猴捅蜂窝等等。舞台后方设置的条扇木隔断通天立地,描金绘彩华艳夺目。东西山墙彩绘龙吟虎啸,木格天花板一格一图,俱为《水浒》人物故事。整个舞台呈现出一种五彩斑斓的喜庆气氛。

正当我欣欣然拍照之际,月台西厢走出一位黑髯道长请我入室品茗,闲聊而知,道长姓郭,亳州人氏,来此宫观十多年了。

辞别道长,进村而去,村口路南,有一方砖砌高台紧贴一户人家的后壁,上坐朝西的荒废小庙。

沿着紧靠大壁的荒坡而上,见那小庙山门紧闭,门楣砖匾疑似人为所毁,右墙钉板明示:观音庙,孝义市不可移动文物。听陪同朋友讲,门匾刻字为“洛伽庵”,村民俗称“观音庙”。原有建筑面积560余平米,现而今,殿宇破败,神像无存,里里外外仅存30平米,其余部分或拆或改建了民居,几乎没了任何文物价值。如果有条件修缮,当作一个街头小景倒也别致。

与观音庙隔街相对的,是一座十分显眼的大院门楼,牌坊大门顶上坐着五脊两披硬山顶、后壁圆窗的瞭望楼,整体结构完整,破损不大,堪作梁庄又一标志性古建。人们称其为曹其功院。

第一次去没见到主人,是一位偶然相遇的曹家本宗领我进去的。这位小我十岁的兄弟十分热情,扶着我上下瞭望楼台阶。

登楼俯瞰,前院宽敞,优渥人家都将前院作为场院,用以安排磨坊、碾子,牲畜饲养、农具存放,以及长工短工居舍。

二院、三院依地形渐次抬高,二院门廊遗痕犹在,三院门头砖雕牌匾。

三进院门

三院正窑三间,台基遗留柱础石、窑面上部有椽孔,显然曾设四柱穿廊。窑顶也曾有过楼房,这可以从残存的两面山墙看得出来,那砖雕的墀头十分清晰。第二次是承烈陪我访问主家的。现住曹克仁老人,八十岁出头,曾经做过火车司机。在他的记忆里,已搞不清楚是哪一辈创建了这处楼院,只知道他的爷爷曹其功曾经在莫斯科经商,是爷爷辈翻修了这处院子,只留下三爷爷曹其元在家操持事务,打理营生。

离开老东门,继续穿街探古,时而见喜,时而生忧,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更多人在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