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丨落实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如何做?

 课程教学研究 2023-07-15 发布于浙江

图片

本文约6500字,阅读10分钟

什么是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这样介绍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几句话确实非常高屋建瓴,也是整个教育系统达成的顶层共识。

北京师范大学的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他对于核心素养的价值解读是这么说的:

一方面,核心素养可以帮助个人满足各个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有助于个体的升学、就业、融入主流社会、 终身发展与自我实现以获得成功生活;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帮助个体进行社会参与和与异质性群体互动,以达成共同目标,促成社会经济繁荣、政治民主、尊重人权与世界和平、生态持续性发展等人类理想的实现。

两句话蕴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它阐释了核心素养的价值与意义。之所以学生有了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等等,是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有了核心素养可以做到这件事。换句话来说,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当今VUCA时代下解决实际问题必要的内在因素。

那接下来就引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哪里评价核心素养?需要我们去核心素养发生的场景当中去看。

举个例子,一位律师代理一个案件,他需要对案件进行分析,收集数据,进行梳理,然后在法庭上清晰地陈述,甚至做辩论。这些具体行为的背后,就是这位律师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也就是说,某个具体的人物,在其工作环境与实践当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核心素养发生的场景。

比如说“国师”张艺谋,他在拍电影、纪录片的时候,就能展现他作为一名导演的核心素养。且不论他的艺术审美造诣,他在片场能够平易近人地激发身边的青年演员,让他们能够工作得更好,承担责任。这就是一种能够激发他人的能力。

再比如,6月15日北京工人体育场阿根廷队对澳大利亚队比赛现场,一位中国球迷冲进球场拥抱了梅西引发热议。我们能够看到这个孩子是在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他想拥抱梅西。他前前后后做了大量的计划,咨询了法律上的风险,去合理地判断了这件事情的可行性、风险。这其实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体验(当然我们并不支持违反规定的行为)。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周遭的或远或近的人物的表现,其实就蕴含着不同角色和不同人物的核心素养。

所以要想评价核心素养,得先去场景当中看。

核心素养教育呼唤教育者的“慧眼”。当一位老师能够擦亮慧眼,把眼神从书本当中过渡到具体的每一个孩子及他们的具体行为表现上,才能一步步构建核心素养教育的视角。此外,老师还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终身学习者。教育教学在核心素养大的语境下,一定不是一直重复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内容、解决的实际问题、发生场景可能都不一样。相应地,老师对他们提供的支持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想要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老师得打好预防针,必须接受教育教学内容上发生的变化。以往一个PPT、一本教材就能用好几年,应付不同届的学生的情况,与核心素养的语境非常不契合,一定需要做好变化的准备。而变化肯定会带来难处和痛苦的,这当中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第二,需要跳出旧有的模式,旧方法不可能解决新问题。除了教育教学内容之外,还有一些身份上的变化。旧有模式下老师作为知识的捍卫者与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过程当中是一个权威的身份,和学生的距离是很远的。而在核心素养的教育场景中,旧有的“你教我学”教育模式是值得警惕的。而新的模式下,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老师在他们学习过程中,也需要跟身边的孩子们一起学习。尤其是现在00 后、 10 后的小孩进入到教育的大场景中,老师会发现新一代的学生越来越“难搞”,他们身上代表的新观念、新语言等,也需要老师去学习,去适应。

第三,老师们需要勇敢地行动起来。教育的变革漫长而艰难,在应对变化或者明确地知道自己要迎接变化的时候需要有勇气。只有老师们自己勇敢起来,行动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才真正有可能获得属于你自己对于教育变革的关键理解。老师们要想构建慧眼,就要勇敢的去尝试,去实践,有了实践一定会有新的问题,而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当中,意味着老师真实的成长。

那么,具体来说,要想评素养,要先看得见,便需要做到几个方面。

01

走向评价导向的学习

评价对于学习是有支撑作用的,正确的评价能让学习的效果更加显著。比如说,泳池里边随意活动的孩子,大概率是学不会游泳的,他即使有很多的经验,但是没有梳理过,换句话说,他没有得到来自于家长或者朋友的评价反馈,没有人帮助纠正,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非常无序的,因此很难学会。而有游泳教练带的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基本上就能学会,在老师的评价、纠错后,相应的游泳水平也会进一步提升。也就说明,当有了评价导向,学习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当评价的深度、侧重点、广度不一样,那效果也会不一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Samuel Bloom)把认知思维目标层次由低到高、由简到繁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低阶认知是记忆、理解、应用,高阶认知是分析、评价和创造。

图片 

图片

结合这张图,教育者所“看”到的,会显著地影响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效果。我们围绕着知识——烤鱼为例,教育者在评价目标制定上,如果是让学生把烤鱼的制作步骤背诵下来,这属于记忆的认知层级。相应的,学习者的体验和效果就是记住烤鱼的制作步骤,能够把它写下来。

如果往上,达到理解层级。同样是烤鱼,教育者“看”到的是理解烤鱼的制作步骤,而不仅仅是记忆或者复述烤鱼是如何做的,学习者有可能会通过对鱼进行卫生清理、腌制,以及了解烤制鱼需要的温度等等方面来解释烤鱼的步骤,这达到了理解的层级。

再往上看——应用层级。按照一定的步骤去开展活动,如果教育者“看”到的是能按照烤鱼的制作步骤来制作烤鱼,达到应用的层级,那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效果就能够像一个熟练的学徒一样,按照这个参考的食谱来做烤鱼。但这个学生未必能做出非常好吃的烤鱼,他只是能完成一道烤鱼。

高阶认知讲究的是批判性的思维活动。

如果教育者所“看”到学生去分析两个口味不同的烤鱼制作过程间的差异,就达成分析的层级了。

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效果,能够初步像一个烹饪专家一样去思考并且发表见解,他能开展复杂的思维活动,必然能让他的烤鱼技术不断进步,他的认知层级也会更高。教育者在“看”到评价层级的学习内容时,会从色、香、味、食材、烹饪工序及通用工艺等维度去教授学生去评价烤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习者,他就会像评委一样思考,并且给出评价结果。

认知金字塔最高的是创造能力。这一层级学习者会达到像一个美食家一样去挥洒自己的创造性,推陈出新。

其实烤鱼的例子是想说明,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教育者所“看”到的事情是有很高相关性的。也就是说,不同目标层级的评价设计,会导致不同深度的学习结果。这非常值得老师持续思考:在教育目标停留在教某一个学科的某一个内容,如何围绕着这个内容去看不同的侧面和深度,进而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甚至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体验呢?

所有直接指向核心素养的内容,一定不是学生只要简单的记忆、理解、应用。只要是核心素养,一定是让学生去分析、评价、创造,一定是指向高阶认知层面。

素养教育这件事本身是给教育者提出了这个时代下共同的一个难题。在每一个老师的每一个教室当中,即使是你非常熟悉的内容,也要强调高阶认知或者高阶思维的培养,进而才能够真正地看到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能够看见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是教师的重要专业技能。

02

评价证据与评价标准

在实际教育教学的环境当中,教育者以什么为证据去评价?教育者以怎样的标准去评价它?

我们从一个故事开始,看看在真实的一线现场看评价的证据是什么。

(1) 一个公益项目图片

2020年3月,探月学校的几位高中生找我合作一个项目,希望去参加青少年公益创新国际挑战赛。项目目标是为非洲某个国家策划一场公益活动,以此撰写计划书。

图片

学生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研。得先了解这个国家,不能仅凭主观信息,要围绕社会环境、经济实力、发展情况等方方面面做调研。

注:这个公益项目的价值点在于,哪怕学生没有真正实操,但在做计划书就已经在解决真实的问题了。比如,在调查研究,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什么样的信息最有价值,如何取舍?学生需要做决策,而做决定本身涉及到高阶思维。

经过调研,项目团队将目标锁定到非洲中东部一个非常小的国家——卢旺达,它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落后,缺口非常大。团队发现卢旺达很多学校晚上没有灯,当地学生没法进行正常的学习活动。项目团队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需求,因此确定了项目目标,以及产品定位:

图片

注:学生做出判断,提炼需求的整个过程都是学生核心素养发生的证据。因为,这件事情是学生主动做的,且在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跟人类的共同理想,消除贫困、创造教育公平是相关的。也呼应了林崇德教授的那句话,高屋建瓴的总结和落实到一线的实际经验,其实相距没有那么远,只要大家走到那,会发现它们是相关联的,是连接的。而且往往最一线、最重要的创新,往往就来自于最普通的课堂。

提供灯光填补教育缺口后,他们需要确定:选择什么样的灯光?图片

图片

最后,学生们做了一个判断,选择比较高科技的节能灯。等完整的方案出了之后,他们带着策划书去参加了比赛。但,这不是结束。比赛结束后,学生们和我商量,能不能继续支持他们把公益这件事落实?

于是,这些学生就进入到了下一个阶段——筹资。

钱从哪里来?

学生们认真思考钱应该从哪里来,想调用社会上的资源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实际的问题,如腾讯基金会、中非合作商会、国际和平交流基金会。最后他们真的找到了国际和平交流基金会,这些学生说服了负责人,拿到了资质,最终做成了这件事。

图片

从我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重要的素养发生的过程。他们是在解决真实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创造性。

把时间线拉回到2021 年10 月 18 号,这些学生真正把项目落实了,他们把灯具资源寄送到了卢旺达的首都——基加利。

“如何把这批货物送到孩子们的手中?”

这是学生们需要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因此他们调查了卢旺达的入关政策。在近三个月的清关手续后,于次年1月8日将太阳能灯通过卢旺达残奥会的协助下放给Buiyujyu Cell村庄The Best Angel School的学生们。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与真实世界产生联系、发生互动的时候,这个过程就在发展核心素养。此外,他们还会收到来自真实世界的反馈,这种反馈也会帮助他们体验到学习与工作带来的意义、价值。

图片

故事还没有结束。

2022年1月18号的,EOW项目组进一步与卢旺达残奥达成长期合作关系,旨在持续为卢旺达农村接受基础教育的儿童提供援助,并正式启动EOW2.0计划。这些学生现在还跟我保持关系,但是我不再像之前那么密切地指导他们,因为他们在整个项目的捶打过程当中羽翼丰满了,已经足够有能力在真实世界中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核心素养也在持续不断地外显。这里有一个二维码,如果对他们的公益项目感兴趣的话可以扫码。现在他们已经已经正式注册了一个社会组织,走得非常靠前,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招募志愿者。

图片

(2)学教评一体化

在我看来,做公益项目的整个过程就是核心素养的评价证据。也就是说,素养评价就是看学生在真实世界中的具体表现,他们的行为、做法就是证据。而项目的意义非常契合我们一带一路精神,即创造全人类的共同富裕,实现共同理想。

同时,项目的起始点非常小,是在课堂里就能实现学教评一体化的课程。

回顾项目,一开始学生需要调研。作为教师,需要非常明确的看到调研这件事。学生在做调研过程中,整理资料、收集资料的能力,就是调研中展现的核心素养,也是教育目标。

图片

这张图是课程设计的拆分图。

下面这两句话是我指导学生做项目的教育目标。

“选择能够提供与研究问题相关的详细、全面、可靠信息的资源”。

“在适用的情况下,资料来源在视角和/或格式上有所不同”。

教育目标与学习任务单(图右)的学习目标是一致的,最左边的表格是评价量规。三样内容都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样,这门课才能做到基于核心素养目标,达到学教评一体化。这一点并不容易实现,但是这的确是核心素养教师的基本功。

03

表现性评价

(1)概念

在这里我们需要提到一个学术上的概念,表现性评价。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由斯坦福大学提出来的定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2)构成要素

表现性评价结构上的三要素是:学习结果、量规(评价标准)以及表现性任务。

(3)意义

表现性评价有怎样的意义?

1)以评证学。表现性评价能够有理有据地反映出学习者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比如说驾照的路考,教师的试讲,其实就是让司机候选人、教师候选人来通过一次表现来证明他自己。

2)以评为学。学生完成任务本身其实就是在构建其核心素养。比如学生做调研的过程,就是构建其调研、采集资料、收集信息的能力。

3)以评促学。表现性评价能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动机,并且指引方向。

 (4)怎么看——评价标准“量规”

图片

核心素养评价怎么看,看什么?看证据。怎么看证据?用评价标准,也就是量规来看。而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当中,会看到很多种的量规。但什么样的量规是能真正有效支撑老师教学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学术界基于量规表述的不同复杂程度,把量规分成了不同的类型。

首先,复杂度最低的一种——基本量规。这种量规只具备简单的分数分级,对于每个分级只进行了非常简略的描述。这样的量规根本不能起到支撑老师们具体落实核心素养。因此,在素养教育的语境中,我们不建议教师们使用这类量规。

图片

相对再复杂一些的量规是整体型量规,它的特点是:

·量规的描述栏整合了全部的评价标准 

·为整体的作品或表现只反馈一个分数

·评分是基于对于学生的作品或表现的整体印象

下图中出现的还是刚才的作文的例子,只不过这次按照整体型量规编写。分析一下,虽说整体型量规可以提升评分速度,生成的单一的分数也有利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简单的、全局的解读。但是,整体型量规的劣势也非常明显,单独的分数不能够提供有细节的学生表现的分析,不能够顾及评价的精准性,教师也不能根据这个量规有效、明确给到学生表现反馈。因此,在素养教育的语境中,也不建议大家使用此类量规.

图片

接下来是任务型量规

任务型量规关心的是事做得怎么样,而不是在做事儿的过程中人的表现怎么样,比如说这个船只设计的量规。任务型量规的优势是可以极大地促进作品或任务的完成情况,但是并不能够关注到人的能力与素养,再者,任务型量规的复用性特别低,每一个任务都需要单独制作量规。综合以上内容,在素养教育的语境下,相较于关注任务和作品的成功,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成长,因此我们不建议老师们在表现性评价中使用任务型量规(任务型量规的内容其实作为任务的指引部分更合适)。

图片

最后是分析型发展型量规。这是我们建议大家使用的。

图片 

“分析”和“发展”可以拆开来看,首先分析型量规的特点为:

·每一个维度的评价标准都被单独列出

·每一个维度进行单独评价、打分

·评价结果揭示一系列维度的优劣表现

这种量规把核心素养分得非常细。比如在“创作/写作-组织结构”中,基于量规的详细描述,就可以评价学生是新手、基本、合格、进阶的具体哪个水平,基于学生的表现证据明确地给出反馈。

发展型量规关心的是评价人的能力和素养的发展,他的内容通常是基于扎实的发展理论的,复用性也很强,通常可以在多个场景下使用。因此综合以上内容,在核心素养教育的场景里,我们最推荐的是分析型发展型量规。

图片

使用量规的过程,有助于提升“课标拆解”能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王凯老师说过一句话,

“在进行这个课标拆解的时候,有的老师能在一条课标当中拆解出十几条,而有些只能拆解出两条。这样看,不同的老师,在基于课标落实课程的能力是不同的。”

我非常认同。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学术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都不太一样,老师们本身也都是学习者,都是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老师基于课标落实课程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因此探月也为大家整理了高质量的量规,我们也对不同的科目做出了对比,点击→ 量规合集。

中小学老师参考》是由产学研媒联合发起成立的教育领域新媒体,专注于基础教育领域,聚焦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方向,为中小学老师群体提供最前沿的信息与知识,引领大家关注最新的教与学模式,让改变从课堂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