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山东治理黄河的那些人与事

 文化龙乡 2023-07-15 发布于河南

刘永加

清代山东段黄河的治理险象环生、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那些冲在治黄第一线的山东巡抚与其治理举措。

丁宝桢冲在黄河堵口第一线

原来的黄河是不流经山东的,是从现在河南兰考县北部往东经豫东、苏北,流入黄海。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分为三股,一股由曹州(今曹县)赵王河往东,另两股由东明南北分泄,其中东明南面那一股,成为主流,其河道基本与现在黄河山东段的河道一致。

黄河改道山东后,山东的河务改由巡抚兼任。由于黄河下游常常决口泛滥,给山东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影响了运河及黄河下游支流的航运,所以山东巡抚负有治理黄河的重大责任。

同治二年(1863年),晚清名臣、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人丁宝桢到山东任按察使,从此开启了他在山东的仕途。第二年,丁宝桢升任山东布政使。同治五年(1866年),丁宝桢又当上了山东巡抚。他在山东期间以勇于任事、吏治严整、励精图治、为政清廉闻名于世,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尤其是他先后两次主动请缨,带队冲到最前线,堵复黄河决口,留下了赫赫英名。

同治十年(1871年),黄河山东郓城侯家林段决口。时任山东巡抚丁宝桢因病正在休假,听闻此事后,立刻派候补道员潘骏文赶赴灾区察看灾情,得知决口宽八九十丈,深二丈余尺,沿河地区受灾,“漫水下注,郓、汶两境均属较重,嘉祥、济宁以次稍轻。”“灾民田庐漂没,资粮悉已无存,荡析离居,极为可悯。”丁宝桢心急如焚,他顾不得病体,立即投入到河患治理和赈灾中去。他深入到灾患最前线,实地察看灾情,体恤民情。丁宝桢一面上奏朝廷,请求将曹州、济宁、兖州和泰安等“十三州县应征起运的漕米四万三千数百石拟为灾区赈济”之用;一面研究治堵方案。

经过对地形的查勘,丁宝桢决定堵治侯家林决口。为赶在汛期到来前完工,他亲赴工地督办,“旦暮河干,与役夫同艰苦,人情和乐,争先趋事”,在丁宝桢的示范下,河工们奋力争先。此次封堵决口,从备料到开工只用了1个月,从开工到合龙仅用了25日。丁宝桢不仅带领河工们提前完成了堵口任务,而且还节约了3万多两白银。朝廷嘉奖表彰了丁宝桢,并批示说:“艰巨独任、功成迅速,给予优叙。”

侯家林堵口是清代山东巡抚治理黄河的第一例,也是近代山东黄河第一次大规模的堵口工程,为后来治理黄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同治十二年(1873年),黄河在山东东明的岳新庄、石庄户民埝决口,河水夺溜南趋,山东、江苏、安徽数百里为灾,运河交通同时废弃。决口的下游,滔滔黄水所到之处墙倒屋塌,百姓有的全家爬上屋顶避难,有的顺水漂流沉没,有的爬上树枝避水,种种惨状目不忍睹。然而,清朝政府上下的治水之议莫衷一是,灾情愈演愈烈。

丁宝桢毫不犹豫,毅然奏请亲往督堵岳新庄的决口。他深知抓好物料的调度是堵口成功的关键,于是,他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及时发放物料款,提高物料筹集的速度。在他的带领下,这处决口终于合龙成功。

为了根除水患,同年十一月,丁宝桢又奏请堵复了东明石庄户口门,使黄河水归原河道。

光绪元年(1875年),丁宝桢奏请朝廷亲自督促地方官员,由石庄户下十余里到贾庄,监筑长堤,先由贾庄龙门口向下修至东平十里堡,后由贾庄向上修至东明谢家庄,这座堤就是著名的障东堤。

大堤筑成后,当地立碑纪念,丁宝桢亲自书写了碑文。《济宁山水志》中记载,光绪元年(1875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始修南岸大堤,上起东明谢家庄,迄东平十里铺(堡),“堤长二百五十余里。堤高十四尺,身厚百尺,顶宽三十尺。”三月动工,五月堤成,凡费帑银54万两,名之曰障东堤。丁宝桢不避艰险、力挑重任,为国分忧、为民除害的风范,得到了皇帝的嘉许。光绪帝批示道:“力任巨艰,予优叙。”

张曜亲力亲为治黄河

光绪十二年(1886年),戎马半生的浙江钱塘人张曜由河南布政使调任山东巡抚。当时,山东黄河水患日趋严重,百姓几乎年年受灾,苦不堪言,治理黄河就成了张曜调任后的头等大事。他率先垂范,带领部属奋战在抗洪堵口的第一线。

由于是行伍出身,不懂水利,张曜就遍寻山东的水利专家。老百姓中的水利能人,哪怕是山野村夫,凡是有对治河有益的意见,他都前往讨教,虚心倾听。清末著名作家、《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也被他请来当参谋,帮助他治理黄河,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他们因此成了好友。后来,刘鹗还把张曜治理黄河的事迹写进了书里。据载,张曜幕府中幕僚有200余人,几乎集中了方方面面学有专长的能人奇才。所以,他的治河策略效果明显。

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张曜对山东黄河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根据山东黄河河道窄的特点,及两岸大堤不够坚固、水容易漫决为患的实际情况,除加固两岸堤防外,还提出了分与疏的治河主张,提出要建设分水设施。于是,他派人在齐河赵庄、刘家庙和东阿陶城铺各建减水坝一座,以防异涨。

张曜治河能够做到审时度势,注重实效。光绪十三年(1887年),郑州十堡决口,山东黄河断流。张曜借助黄河山东段无水的机遇,对山东黄河河道进行挑浚疏导,效果非常好。光绪十五年(1889年),黄河回归利津入海,时值黄河凌汛期,由于张曜提早将河道疏通,冰水得以顺利入海,没有造成灾害。接着,张曜又实施了增培黄河两岸遥堤、民埝,挑挖引河,培修徒骇河堤工以及疏浚河道等工程量浩繁巨大的黄河治理工程,其中,在河口处利津大马家以下修筑的遥堤就达96里。

张曜常说:“治河如治病,泛滥冲决,此河之病也,淤灘沙嘴,横亘河流,此又致病之由也。”所以他注重对黄河中淤泥的开挖,一边组织人力修筑、加固黄河堤坝,一边清除河床泥沙。对于黄河河口淤泥的治理,张曜经过多次考察,认为用人力疏浚海口、挑挖引河不现实,应采用西法,用机器船只节节疏浚。他派人用平头圆船50只,每船载16人,各带挖沙工具,挑挖河中的淤滩沙嘴。为了提高清淤效率,他还引进了国外的挖泥船,大大加快了清淤进度。鉴于当时黄河从牡蛎口入海不够通顺,张曜又因势利导,使黄河由韩家墩入海,使河口通畅无阻。

小清河是一条源于济南泉群,并独自入海的山东内陆河。清代,小清河是重要的航运通道,运盐船通过小清河源源不断地把海盐运到济南,再分散到全省各地及邻近省份进行销售。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泛滥,山洪冲淤,屡屡使小清河淤塞,一度危及小清河的航运。考虑到小清河航运的重要性,张曜决心治理小清河,他把治理小清河的任务派给了登莱青道台盛宣怀主持。为了保障小清河航运顺畅,在山东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张曜还拿出70万两白银作为治理经费。在张曜的督导下,采取劝捐筹款、以工代赈、分期分段的方法,征调民工数十万人,历时三年,对上游历城、章丘、齐东三县河道进行疏浚、展宽、筑堤、裁弯,在下游采取开浚小清河正河改由羊角沟入海等工程措施,进行了流域性大规模的整治,使小清河基本定型,成为山东省内唯一一条河海通航、水陆联运的河道。

在长期的黄河治理中,张曜发现黄河抢险筑埽用料以柳为最,遂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带头在山东黄河两岸栽植柳树,一直延伸到济南市区,并使河防营严加看护。柳树生长速度快,很快就扎稳树根,不仅巩固了水土,而且身姿优美,成为济南的一道风景,百姓亲切地称之为“张公柳”。

在多年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张曜注重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光绪十七年(1891年)六月,就如何组织民众参与防汛且不影响农业生产的问题,张曜向朝廷作了汇报,认为山东河防旧令民间派夫助守,经年在堤,几废农事,现改为二月后增添短期民工,发给口粮,秋后再裁减,裁减后就不支出费用了,同时,令近河村庄择用首事庄长,雇定民夫,编造名册,无事各居本庄,遇有附近出险,立赴河干,运土搬料,按口发钱,工竣遣令回家,既有益河防,亦无妨农事,民间极为乐从。

由此可见,张曜懂得发挥群众的力量来治理黄河,在组织群防、合理调用民工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实际成效。

周馥精准施策治理黄河

周馥,安徽至德(今安徽东至)人,历任永定河道、津海关道兼天津兵备道,直隶按察使,山东巡抚等职。在担任山东巡抚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殚精治河,不遗余力”。

周馥到任山东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当年“秋季,利津、寿张、惠民等县境内黄河决口”,漫溢成灾。所以,他的首要任务就是治理黄河。

周馥亲自带人到利津县冯家庄和惠民县刘旺庄两处决口现场进行考察,制订堵合方案。这两处工程均归下游河工总办,两处相距200余里,“道路过遥,势难兼顾”。为了便于管理,周馥把冯家庄堵合工程交由下游总办候补道台吴煜督办,把刘旺庄堵合工程改归中游河工总办,且由勇于任事、熟悉河务的丁达意督办。

周馥安排技术人员对两处漫口进行勘测,根据测量结果,针对性地采用治理方法。冯家庄决口,水流平缓,他采用堵合的方法,以使决口顺利合龙。刘旺庄漫口宽达180余丈,水深二丈三四尺至三丈不等,水流湍急,他采取建造水坝,开挖引河等方法促使堵合成功。

光绪三十年(1904年),黄河又在利津县王庄、薄庄两处决口。周馥再次亲往勘察,看到河水自西向东流淌,而旧堤自北而南,形如丁字。如采用旧法堵合决口,“必须远挑引河,多筑挑坝,宽做占埽,估银一百九十四余万两,巨款难筹”,且“堵合之后,防守毫无把握”。为指挥堵口,周馥乘船从漫口处往下游经徒骇河入海进行水上考察,“乃知此路地势低洼,水争趋之”,“较从前河由铁门关、韩家坦、丝绸口三处入海,倍加畅达”。

周馥因势利导,一方面,自筹资金迁移河滩居民,购置石料,在原南堤之南另筑一道大堤,以防不测;另一方面,将挺入河心的旧曲堤加以整治。

这次堵口,周馥采用了一些当时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用科学的方法测量水位、岸高,在沿岸架设电线,计划修建小铁路以取土运料等。当时有评论说:“东省大吏,多以河防著称,然往往沾习旧章,昧于变通,若乃深察形便,不主故常,古法今制互相为用,则以故督为最,故其功亦较前人为多。”

民埝本是两岸百姓为保护田庐而在河滩上筑成的小土堤,当时,“民埝纵横,有逼近河唇”,以致“河面之宽不及二里者”。周馥考察后,认为这是黄河岁堵岁决的一大病根,“非拆去民埝不能修守”。

但是,如果两岸弃埝守堤,工程浩大,需费极巨,迁民太多,骤难办成。因此,周馥主张先将拦河逼水、有碍河流之埝拆除。经勘察,上游孙楼,中游胡家岸、陈孟圈,下游圈重庄、卞庄等处,民埝“情形尤重”。于是,周馥将其先行拆除,使河面展宽。同时,妥善安置周边的16户居民,“宽给买地盖房之费,使不失所”。在民埝拆除之后,如再有民间擅筑埝坝拦逼河流者,周馥还责成沿河州县认真查办,以免日久弊生。

周馥在考察中发现,山东黄河大堤凡是石堤段,抵御洪水的能力就较强。所以,他主张在最险工段,采石修堤坝。周馥上奏申请户部银300万两,而户部则以种种理由推托。无奈工程不等人,周馥自筹银20万两购买石料,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上游险工地段抛石护堤,下游工段因远离石料,就以砖代石建护堤,极大地提高了黄河两岸大堤的防洪能力。同时,周馥加强对黄河堤防的管护,添疏浚船,建减水坝,设立厅汛、堡夫……这是周馥在两岸大堤加固之后保护大堤的重要举措。

周馥是一位善于引进并使用先进技术的官员,他首次在山东黄河南北两岸架设了电线。早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周馥就建议在山东黄河两岸设立“德律风”(电话)传语,以便及时传遞信息。周馥任山东巡抚后,正式付诸实施,在山东黄河中下游设立电报局,架设电线800里,南岸自省城济南下至利津县彩庄,北岸自齐河下至利津县盐窝,择要安设电房,委派电报学堂的学生管理,大大便利了山东黄河南北两岸的联络,“一有险工,闻信立至”。

经过两年多的治黄实践,周馥精准施策治理黄河取得了巨大成功,山东黄河大堤的防洪御险能力明显增强。“遂使千里之内,懈蜾宜耕,十年以来,鲸波息警,其御灾捍患,为闾阎谋久安”,周馥赢得了高度的评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