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板浦笔记:仓房巷

 昵称16177767 2023-07-17 发布于北京

仓房巷位于板浦市场路西段。巷子不长,大约100米,宽不足5米,南北走向。巷子之间隔条街道。街道常年繁华,一向车堵人拥,市声喧闹,一派太平盛世景象。

仓房巷,是一条历史厚重的巷子。

仓房巷为清时“盐义仓”而得名。盐义仓,就是专门救济灶丁的积谷仓或赈济仓。

文献资料称:“雍正五年(1727),雍正帝“敕建”板浦盐义仓,仓储大米三万四千二百石,“以备贫苦灶户缓急之用,”用现代话说则是备荒为盐民。

仓房巷,频频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且看市考古学家、西游记研究学者李洪甫先生在《镜花缘与盐》一文中写道:“李汝珍所住的海州板浦盐课司大使衙门,是在板浦镇的南首。衙门之旧构,原为三进大院,今已一幢无存,宽阔的旧址,南北长近一百米,东西宽约四十米。早已成了板浦炭场,用来堆放煤球。西墙外为仓房巷,东墙外为空心街。”

再看《连云港地区与淮盐有关的地名》一文,说的更加清楚:仓即盐仓,为积贮盐民生产之盐。我市有与盐仓有关的地名多处。在板浦今市场路西段、原东顾巷之东,曾名“仓房巷”,这里原是海州的“盐义仓”,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属板浦场和中正场合办,内贮米三万四千多石,用于备荒。后在道光15年(1835年)经两江总督兼管盐政陶澍重建增建。该仓于1938年被日机炸毁,如今只留下“仓房巷”老地名。

仓房巷,古朴苍老,住户不多,不到二十。巷两侧的民房皆是小砖小瓦,错落有致。仓房巷,曾经居住过一对特殊的夫妇。男的叫杨福才,女的叫候春华。

侯春华乃侯朝贵的女儿。提起侯春华,恐怕知之者不多。但,提起侯朝贵,那可是大名鼎鼎。

最让人惊讶的是,侯朝贵和杨得志司令员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战友情哩!

乡贤姚祥麟在《侯朝贵与杨得志的战友情》一文中深情地写道:1962年,蒋介石叫嚣要反攻大陆,杨司令(杨得志)员黄海前哨视察防区战备,路经板浦,特地买了些点心,带着警卫员到我(侯朝贵)家里,亲切地探望和询问我的生活情况。

文章最末,姚祥麟老师还写了侯朝贵的简介。简介如下:侯朝贵同志祖籍板浦,1905年出生,1929年参加了红军,他虽是文盲,但打仗却很勇敢,从战士、班长升到了排长,1929年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111月病逝,享年86岁。

人间的风雨沧桑,竟使海州板浦盐课司大使衙门,早已荡然无存。板浦盐课司的遗址还能找到吗?能。现今,侯朝贵的女儿侯春华住宅就坐落于原板浦盐课司大使衙门旧址上。

仓房巷隐藏着美食。千万别小看这些隐藏的美食不起眼,可许多都是经营了多年的老字号。譬如,汪永华的炸油条,堪称一绝,口感松脆有韧劲,生意火爆,食客如云,供不应求。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油条和凉粉搭配,百吃不厌。

在无风无雨的假日里,我会溜达到仓房巷,去品尝油条,去摭拾历史碎片,去感受仓房巷的温度,去嗅一嗅仓房巷的空气,在这个承载了几百年厚重历史的巷子里发发呆,散散步。

仓房巷就是一座无字的博物馆,贮藏着久远的历史与文化以及美食。


作者简介:潘友国,土生土长连云港板浦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