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能力比赛中,如何开展教学设计?

 愚然楼 2023-07-17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全文约6335字,阅读需15分钟

来源丨李爱红会计教学

一年一度的教学能力比赛,让多少老师夜不能寐,成就了很多老师,也给更多老师留下遗憾。老师们参加的教学能力比赛,规格最高的当属教育部主办的本科层次叫“课堂教学创新大赛”,职业院校叫“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参赛方案不尽相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提升老师们的教学创新能力,改善我们的教学。五年来我一直参与其中,从自己参赛到指导他人,不断学习和实践,积累下一些经验,与各位老师交流。这次先说教学设计,有时间再写教学实施以及反思改进。   

01

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1.教学实施报告的框架 

不管是本科的“课堂教学创新大赛”,还是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都需要撰写实施报告或教学创新报告,在报告中陈述你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特色与创新,还有反思改进,共5部分。

其中,教学整体设计也有5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这5个部分,参赛老师们都知道。但是,这5个部分的逻辑顺序是什么?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却很少有人深入思考。

我看到所有职业院校的获奖作品,都是从内容开始分析,咨询过几位评委专家也不明就里。最后只得从教学能力比赛方案来解释,原来方案里这么写:针对参赛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

图片

所以,几乎所有参赛作品的教学设计结构都如上图所示。但细想逻辑却有问题:我们的教学,是为教学内容服务吗?学生不一样,教学目标就不一样吗?考核评价评的是“教学过程”还是评“目标有没有达成”?

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考核评价5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究竟是什么?

2.OBE理念中目标和教学的关系 

让我们回归到最根本的教育理念:学生中心理念,或OBE理念。

OBE理念是学生中心理念的一种具体实践,它提倡先设定教学目标,再设置与目标相对等的教学评价,然后才是教学的过程,即,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等等,都是为目标服务,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所以才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与之匹配。

这就是基于OBE理念的反向教学设计。不是先教后评,而是先定目标、以评定教、以评定学、以评为学,这样才能保证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

图片

传统教学和基于OBE理念的教学,对比分析就更清晰。教学是为了达到目标,所以要先确定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

如果直接从教学开始,先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束再评价,很容易导致目标、教学和评价之间的落差:目标高高在上,教学时降低标准,评价就更降低了。

所以我坚定地认为,教学设计的起点是教学目标。

图片

教学设计先定教学目标,然后是设置与目标匹配的教学评价,之后是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再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学习计划和教学策略。这样看来,上图5个部分的顺序应该为:3、4、1、5、2。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大家推荐使用常规框架结构,毕竟竞赛方案中写着“针对参赛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

02

你设计的教学目标能测量吗?

1.一个不太恰当的目标描述例子 

教学整体设计从教学目标开始,确定能衡量目标是否达成的评价标准,然后组织教学,这是OBE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基本逻辑,那么,在描述教学目标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图片

先来看看上述教学目标的描述:“培养团队意识、激发学习热情、学会换位思考、培养竞争意识;认识岗位职责,理解核算规则,了解经营流程;能熟练运用规则、掌握每年的经营流程、完成实验年经营......”。

这目标写得太空了。这样的目标,如何评价?我们怎么知道学生是不是掌握了核算规则?是不是掌握了处理方法?如果你问学生:你掌握了吗?你理解了吗?让学生怎么回答呢?

经过几年对分课堂的实践后,我发现: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有很大不同。学生认为他理解了,但他理解的,并不是老师想象的那种。

2.怎样准确描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描述一定要非常具体,要能评价出来,每写出一条目标,就应该想到相应的评价方法,否则目标达成度就没办法计算。

比如,可以这样描述:能运用什么工具或平台,完成工资和个税的计算,能正确书写工资计提的会计分录,这两个“能”,我们是可以评价的,让学生写一写、算一算,算对写对就是会了。

每写一个目标,一定要考虑是否有相应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

那有老师可能问了,上面说的都是有标准答案的量化评价,素质目标如何评价呢?非标准化考试如何评价呢?在教学理论中,这叫质性评价。质性评价要通过收集大量非数量化的资料,运用描述分析方法得出评价,比如:行为观察记录、情境测试、学生作品等。评价方法可以通过自评、小组评、老师评等方法实现,评价需要通过大数据、NLP自然语言处理等手段实现。

这不正是教学能力比赛中提出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行为的精准分析,个性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成效”吗?

03

教学内容如何创新?

1.什么是教学内容的创新?

参加教学比赛的内容,一定是高于现实的。有不少人说教学能力比赛是“演”,参赛内容脱离教学实际。也有的参赛老师自己都怀疑:我们真是这样教学的吗?我们真能这样教学吗?教学比赛的意义在哪儿呢?

我想,意义肯定是存在的。就是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改”,就是要让我们的教学设计落地实施,虽然过程很艰难。

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里说教学内容要“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体现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这就要求参赛内容一定不是现成的知识体系,一定是要重构和优化的,比如职业院校,不仅要按工作过程系统化重构内容,还得融入新的应用场景和技术。

本科教学创新大赛中要求:教学内容要满足行业与社会需求,有广度、有深度,体现“两性一度”,反映学科前沿,渗透专业思想,体现“四新建设”。不同的描述方法,要求却差不多,都是要:岗位能力驱动,走在创新前沿,体现专业升级。

教育本来不就应该这样吗?内容要有时代性、思想性和创新性。老师们觉得高于现实,那是你墨守陈规太久了。


2.岗课赛证如何融通? 

所有的参赛老师都会说“岗课赛证融通”,甚至一些教学项目申报中也写“岗课赛证”,真的融通了吗?我看未必。因为仅“岗课融通”这一条,就很难实现,它要求我们要对实务应用非常了解,对前沿知识非常了解。

前几天我给企业送实习学生,企业老总说:“我很清楚我们想要什么,但我不知道你们的学生能干什么”。我们所教、学生所学,真的是社会所需要的吗?

所以要做“岗课融通”。实施报告中写“岗课赛证融通”,要画一个图,让评委一看就知道把什么岗、什么赛、什么证与教学内容融合在了一起?参赛的16学时,对学生上岗、技能比赛或X证书有什么贡献?

图片

我比较喜欢画这样的蜘蛛网状的图,“岗”位能力是什么,“赛”和“证”的要求是什么,如何与“课”的内容对接的,一目了然。但如果再加上核心能力、思政目标,就更好了。

有的实施报告中写的教学内容,一下对接好多个岗位、好几个证书、好几个大赛,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全写上,一门课中的16个学时,有这么大价值吗?要具体一些。

本科创新教学比赛没有“岗课赛证”的要求,但要体现创新性,体现大数据、专业升级、创新创业、多学科融合。

有个学校请我辅导,选“财务报表”章节,还是传统的手工报表编制方法和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可能真实教学是这样,但拿来参加比赛不行。参赛内容一定要高于现实,体现财务报表的报表项目大数据、报表可视化、穿透式财务综合分析,这才是内容创新。


04

什么样的学情分析才有意义?

1.为什么要进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习特点和兴趣等方面所进行的综合分析。做学情分析,是为了基于学生基础,制定更适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案。


在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中,学情分析指的是在开展16学时参赛项目之前的学生基础情况分析,这是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的基础。

关注学生已经的基础,是OBE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所要求的。这种观念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学生课前有一定的认知和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而要将其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提前了解学生基础,尊重学生基础和个体差异,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帮助。

那么怎样做学情分析才能更有效呢?

2.如何设计有效的学情调查问卷?

如今线上互动平台已经普及,完全可以在课前做一个问卷调查,问卷星或学习通都可以。那么关键问题来了,怎么设计学情分析的问卷呢?

我见过这样的学情调查问卷:你已经具备哪些基础知识?你已经具备哪些技能?然后列了很多门课程。这让学生怎么回答呢?这些课学过,但掌握了吗?说不清。还有这样的问卷:你认为本单元的难点是什么?新知还没有学,学生怎么知道哪个是难点?

这样做学情分析,显然不行。还有这样的问卷:你的计算机水平如何?你接受新知识有能力如何?你认为学习这门课对自身发展重要吗?你期待上这门课吗?你认为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怎么样?这些问题,跟没问一样。

那么应该怎么调查、怎么分析?其实,学情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可以有多种。比如,对于知识和技能基础的了解,直接出题测试,叫“课前测”,考考看学生会不会;对于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的,可以用问卷形式;对于认知基础的,也可以用问卷形式。

在设计问卷时,要具体、客观、明确,避免含糊不清的话题,将“你认为你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怎么样”?改为:“你每天上网学习的时间有多长?你经常使用的APP有哪些?”,可以设置为多选题,让学生选择。

测试和问卷越具体,越能得到准确可靠的信息,其后教学策略就越有效。

05

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教学模式

1.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特定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总称,是一门课长期形成的教学流程。参加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的老师们,都知道工作过程系统化和行动导向的教学,因为这是全球公认的职业教育理论。

该方法源于德国的职业教育,我国的姜大源先生对其有过非常深入的研究和创新。

图片

这是姜大源先生画的教学模式图:最醒目的玫红色的6个关键词,共同组成了行动导向六步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是人们思维和行动的过程,是所有行动导向教学的根本,是教学模式设计的“大道”。

我经常以“在巷口看到一条大狗”为例来解释什么是行动导向:看到大狗,立刻想到恶犬伤人的各种场景,当然也包括“温顺的、人类的朋友”这样的信息,这就是资讯,大脑获得各种资讯;那就要决策:是绕道跑,还是悄悄走过去?做了决策以后,开始计划和实施;假设是扭头跑开,边实施计划还要边检查(控制),看大狗是不是追过来了;逃离现场后,还会为自己的机智庆幸,夸一句:哇,我好聪明,就是评价。

自我评价,能产生成功的喜悦,激励更深层的学习。

2.教学模式设计时需要注意的 

我们做任何事情,采取任何行动,大致都是这6个步骤。行动导向的教学,是强调实践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它强调团队合作,强调学习者自我的反思和改进。在实施时,老师提供的是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骤,是“大道”,动作的主语是学生。但在设计时,如果你不知道行动导向的原理,很容易将动作的主语弄混,一会儿是老师,一会儿是学生。

比如有老师设计:“引—导—探—解—练—比”,也是六步,但前两步的主语是老师,老师引导、场景导入;后面四个动作主语才是学生。

还有老师设计:“诊学情—导情境......”,这两个动作的主语也是老师,并不符合行动导向的原理。这样的教学模式前几年参加大赛还可以,现在评委也学精了,一眼就能看出来。

不妨直接将教学模式设置成:读资讯、定目标、做计划、精实施、共检查、自评价,一看就有团队合作,有自我激励,教学环节清晰。

也可以设置为:识别目标—定义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控制评估—回顾反思,同样也是学生主体的行动。

06

有价值的教学评价是什么样子?

1.竞赛文件对教学评价的要求 

我认为,在教学的所有环节中,教学评价是最难、是最耗费时间的,但同时也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

教学能力比赛,对教学评价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本科创新教学比赛要求“创新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生成性问题的解决和应用”,要“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合理评价学生知识、能力与思维的发展。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适合学科、学生特点的评价规则与标准”。

这就要求参赛老师弄清楚什么叫“形成性评价”,什么叫“生成性问题”。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次反馈和评价,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与传统的一次性评价不同,形成性评价是一个连续的、有针对性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强调通过多次评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生成性问题”则是指开放性、创造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学生回答,而且需要他们思考、推理、创造,进行深入的探究。生成性问题具有开放性、多样性、深度性、创造性等特点,能够更好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

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关于评价环节的要求是“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关注育人成效,检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行为的精准分析,个性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成效”。

除了过程评价、个性化教学,还提出了增值评价、质量检验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概念。

2.如何实施增值评价和个性化评价?

增值评价本是评估教师对学生学业成果贡献度的一种评价方式。即将学生的成绩或学业表现与其历史表现、特定群体或整体学生的表现相比较,从而确定学生的学业成长值。

我看很多老师把增值理解为“最终量-起始量”,“课后成绩-课前测成绩”就是增值吗?可能不是这么简单。

因为学生的成长是动态的,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种因素(非你讲授的这门课程的因素)的影响下,他自身还有一个学业成长值,我们称之为“预估值”,而老师或课程对学生成长的贡献,应该是实际值与预估值之间的差。

我跟chatGPT聊,她告诉我增值评价的实施流程是这样的:

1.设定评价目标、评价的对象和评价的内容。

2.搜集学生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学生的历史表现数据、特定群体或整体学生的表现数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数据等,数据来源可以是学生档案、标准化考试成绩、问卷调查等。

3.确定每个学生的预期成长值。根据学生的历史表现和特定群体或整体学生的表现,通过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确定每个学生的预期成长值。

4.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确定每个学生的实际成长值。

5.计算教师的贡献值。这个步骤还需要使用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

6.分析结果,确定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业成果和成长情况。

我想,这些环节中,最耗时的可能是收集数据,最困难的可能是对数据的建模分析吧?可不可以编出一个软件呢?参数输入进去,出来的是学生的增值评价和目标达成度,那该多好。

确的数据,是持续改进的依据,也是教学质量客观评价的依据。

也许还有其他的增值评价模型。

还有一个环节,我想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那就是学情分析。比如用“NLP技术 知识图谱”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再通过系统观测手段评价增值和目标达成度,这样的教学离“因材施教”才更进一步吧?

可以期待一下。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是面向高校老师和师范生的知识型媒体,关注教学创新、课程创新、终身学习、混合学习、虚拟教研室等方向,我们致力于“让一部分师生率先触摸教育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