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述槐轩》㉔——《传》之四章 l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有而无限 2023-07-17 发布于山东

12

竹林书院

 图片

学入槐轩,武继隐仙,医承终南。

专注于道武医智慧的传承与传播。

著作提要

     《祖述槐轩——刘伯谷先生讲<大学><中庸>》,是跟根据刘伯谷先生讲授清代大儒刘沅《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录音整理而成。全书分为《古本大学》讲稿和《中庸》  讲稿两个部分。《古本大学》讲稿以《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为蓝本,指出学习《大学》的目的在读书明理和学习做人之道,在复性和周知民情,深人浅出地讲解了成已成人的  本末关系和功夫次第。《中庸》讲稿阐明了“天  道即人道”“尽人即可合天”的大旨,论述了做人的根本问题和天人一体、天人和谐的基本观点。刘伯谷先生所讲大学之道和中庸之道,皆以其曾祖、槐轩学说创始人刘沅所著《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基本观点为据,贯穿了刘沅的先后天学说和理气学说,指出并纠正了程朱理学对儒家元典的误解,为读者准确理解儒家元典字义、文义和主旨, 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教材。

《传》之四章

图片

刘伯谷先生撰

录自《祖述槐轩》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①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尧舜,古之贤君。“帅天下以仁”  “率”,带领的意思。他带领天下的人,用什么呢?用仁心,“而民从之',所以老百姓都跟着来讲仁。

     “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桀、纣,指夏桀王、殷纣王,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他们带领天下的人“以暴”,施行暴政,“而民从之”,老百姓就跟着来了。就是前面所说的,“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你爱钱,老百姓跟着你来爱钱,你用仁心来对待人,这是尧舜,那么老百姓也跟着用仁心来对待人。这也就是紧接着上面说的“其机如此”,报应、感应,有感必应嘛。你作为头头,你带头做件什么事,底下人就跟着来了。这是证明你上头怎么样,底下就怎么样,“其机如此”:“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这句话要搞清楚。尧舜率天下以仁,大家都跟着兴仁;桀纣率天下以暴,大家都跟着兴暴,那么有没有这种情况呢?“其所令”,他所发出的命令、所发出的号召,而“反其所好”,什么叫“反其所好”呢?就是我想钱,我却命令你们老百姓嘛都不要想钱;我施行暴政,我却命令你们老百姓要行仁政;我是坏心,喊你们都来行好心,这叫作“其所令反其所好”,是不是啊?在这种情况下“而民不从”,老百姓没有(人)肯从。你光晓得整钱,光晓得害人,你喊我们当好人,“反其所好”,与你的爱好相反,你下的命令与你的爱好相反,老百姓就不从,老百姓就不干。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这一句话的重点在哪儿呢?重点就是针对桀纣而已,尧舜不存在这个问题。尧舜“率天下以仁”,所以人民都跟着他(们)。“其所令反其所好”就是口是心非,对不对啊?有一句话叫作“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媚”,就是“其所令反其所好”。

      “是故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是故”者,因此也。什么叫“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在《孟子》那部书上,孟子也用过“有诸已”这三个字。“诸”在文言里一是表示“之于”的意思,一是表示“之乎”的意思,“有诸己”的“诸”用的是“之于”的意义。“于”当成对字讲,“之”当成它字讲,“有诸己”,有它在自己身上就是“有诸己”,“无诸己”呢就是没有它在自己身上。“有诸已而后求诸人”,你身上有的,你才要求别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你身上没有的,你不要去要求别人。那么我们联系到前后文来讲,你有仁心,这叫“有诸己”有仁心在你身上,你才来要求别人有仁。你都没有仁心,你就不要去指叫人,“非诸人”就是指责别人。“非”是指责。

     这个话把它说得浅显一点(就是),自己有这个仁心,才能要求别人有仁心;自己有坏心,你就不要去指责别人有坏心①。前面是说仁心  后边说坏心。你自己有好心(“有诸己”)了,你才要求别人有好心。你自己都没有做到,都是坏心的话,你就不要去批评人家的坏。“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是指好心,“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是说的坏心,一个说好事,一个说坏事,对起来说的。

     先说“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下面就给你解释了:“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个“藏”字当作“存在”讲。“所藏乎身不恕”,就是存在于你自己心里头的不是恕道,所谓恕道者就是“推己及人”。“而能喻诸人者”,却能够去“喻诸人”,这个“喻”字当成“晓喻”讲,晓喻就是使人明白的意思。这一句话把它翻译出来就是,你自己都没有恕,却要去教人恕道,“未之有也”,找不出来的。“有诸己”,你有仁心,你才要求别人有仁心,这叫榜样的作用。“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你自己没有仁心却还去责备人家,“非诸人”,就是责备人家。

图片

     我们再举个例子,你不贪污,就是“无诸己”嘛,你去指责人家:你不准贪污。这个就是“而后非诸人”,是对的。但是,你都没有仁心,你去批评人家,你怎么没有仁心啊?这样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你没有以身作则。“有诸己而后求诸人”,这个从好的方面讲,有仁心你才要求别人有仁心,人家才服,对不对?你都有坏心,你要喊人家讲仁心,人家服不服嘛,不服嘛!所以“有诸已而后求诸人”,你没有坏心,你才可以去指责别人,这两句话一个是说好的,一个说坏的。最后就说“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你都不讲忠恕之道,你要使别人懂得忠恕之道的重要,叫人家也去讲恕道,“未之有也”,找不到的。言下之意,你要教人家讲恕道,你自己首先要讲恕道,这个叫作推己及人。

     说到这儿,落到一句话:要起带头作用,求人非人,必非求己。就这么一个意思,你批评、要求别人,必须求己,求已就是推己及人, 就是恕。上一节假设我们说他在谈忠的话,这(一节)主要就谈恕,自己带头,就这个意思。

     第四节;求人非人,必先求已。推己及人

故治国在齐其家。①

     最后总结一句:“故治国在齐其家。”家国一理,要齐家、治国,离不开“忠”“ 恕”两个字。槐轩讲成己成人,成己,必须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没有诚,有了自欺,不能成已,一切都枉然。为什么要格物致知,致知是分辨是非,分辨是非以后第一个提出来的是诚意,诚就是忠。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老老实实的,忠忠实实的,这个是忠。

     第二个(是)恕,特别是在推己及人的时候,(你自己)不讲恕道,你(就)不能去说别人,去要求别人。很简单人家一句话就把你顶转去了,你叫我们这样子,你都(是)那个样子的。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  所谓带头作用就是恕,就是恕道,就是推已及人之道。所以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不外乎(用)两个字(来)解决,(就是)忠和恕。要能够推己及人,就必须施行恕道,离开了恕道不能够推己及人。所谓推己及人者,就是你想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尧舜率天下以仁”“桀纣率天下以暴”,老百姓都跟着来了,好的尧舜带了头,坏的桀纣带了头。成己,重点用“忠”来解决;成人呢,重点要用“恕”来解决,当然我这个话不是说成己就不用恕了。槐轩讲,成人必先成己,成己必要始终抓住忠诚不放,而成人就必须抓住恕道不放。推己及人,都是孟书当中说的,很多都涉及忠恕——责己严,责人宽,是不是恕道?我们现在说的带头作用、榜样作用是不是恕道?应该都是恕道。孔孟讲不能正己,焉能正人,这些都是恕道。什么叫严格要求自己,就是恕道老祖宗孔孟早已经说了的,不是哪个发明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恕道的表现。所以最后给你说了,“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找不到的。自己都不是那种人,要去喊入家成为那种人,不能的。你要叫人做一个好人,你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好人,齐家如此,治国更是如此。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