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13:夏天居然穿棉衣,西医治疗无果,中药两剂就能痊愈!

 新用户6492XJVX 2023-07-17 发布于山西

【每日一练】

1、第9-11条条文的原文及翻译?

2、风家怎么理解?

3、“欲解时”什么意思?请画出六经病欲解时的时间表。

4、“十二日愈”指的是什么?

5、文章中所讲的两个病案是什么证?具体用了哪些方剂?


导语

伤寒论第7/8条条文已经告诉大家为什么有的疾病可以七天就能痊愈,以及太阳病头痛超过七天而自行痊愈的,是因为邪气行尽太阳经的缘故。下面将跟大家介绍什么时间可以治愈以及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然感觉不舒适的还需要几天可以痊愈。

01

图片


第9-11条条文


我们上节课,讲了第7条和第8条两条条,这节课我们讲第9条、第10条、第11条三条条文。

我们先看原文

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

第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第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这三条条文我们可以这么去翻译:

第9条:意思就是说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上午的九点到下午的三点之间。

第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翻译过来,就是说容易感受太阳表证的人,在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然感觉不舒适的,需要十二天左右,正气恢复才能痊愈。有的人也会这样翻译: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有感觉不舒适的,大约十二天左右,正气恢复才能够痊愈。

第11条:病人体表发热,反而想穿很多衣服。这是外部有假热,内部有真寒的表现,如果是体表怕冷,反而不想穿衣服,这是外部有假寒,内部有真热的反应。

02

图片


什么是“风家”


10条条文的风家这两个字有异义,不同的医家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理解为容易感受风寒外感的人。另外一种解释是容易感受太阳中风的人这个风字是的解释因人而异。

把风家翻译成容易患风寒外感的人,此时风寒外感就包括两种,一种是太阳中风,一种是太阳伤寒,也就是说,有医家把它翻译成太阳表证。以风来替代风寒。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们从这句话的上下文结构来看,如果说这一条是总揽太阳病的纲领之一的话,那么可以把它翻译成太阳病的表证。因为第8条说的是: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这句话的太阳病其实是指太阳表证,紧接着又说太阳病欲解时,从已时未上,马上又说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如果从连贯性来讲,这个风家仍然是接着往下,没有表达其他意思的话,那么这个风家就应该是太阳病的标志,应该是包括了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

但是持另外一种观点的人,他们把这句话把风家翻译成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他们认为辨太阳病脉证病之上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在说桂枝汤证以及它的兼症,也就是太阳中风证,

而且“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的下面立刻就讲到了太阳中风,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3条又是太阳病的桂枝汤证,一直往下都在说桂枝汤。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风家翻译成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也是有道理的。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不可能去讲12条、13条、14条,我们只讲9、10、11条,我们只是从上下文的结构来分析一下这个风家究竟是怎么翻译。

这里的风家究竟是泛指太阳表证,还是专指太阳中风?有人有这么一个观点,他说风家,只要带这个家字的,就是指某一种特定的人群。比如说喘家就是指平时他就咳喘的人,风家就平时就容易感冒的人。

那么风家,究竟是翻译成平时就容易太阳中风的人,还是容易得得太阳病的人呢?有的人认为,既然带有家是指长期有太阳证,长期有太阳中证,这个人身体肯定不好,身体不好的话,那么它究竟更容易得太阳表实证和太阳表虚证呢?太阳表虚证用的是桂枝汤,太阳表实证用的是麻黄汤。太阳表虚证就是太阳中风,太阳表实证才是伤寒。那么到底是长期容易伤寒呢?还是长期容易中风呢?说白了,就是一个长期容易感冒的人,他的这种感冒究竟是虚还是实呢?

那么有没有人一年感冒十几次,每次感冒都是太阳伤寒都要用麻黄汤?那么有没有人感冒,每年感冒十几次,每次都用桂枝汤?这个问题只有临床医生才能回答。如果说你没有当过临床医生,没有治过很多这样的疾病,你是不会总结出。风家究竟是指太阳中风,还是泛指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也就是说,平时容易感冒的人,究竟用麻黄汤多还是用桂枝汤多?我们就大致可以了解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的,风家是啥意思了。

“风家”这个词存在多种认知,不同的医家对其含义有不同的理解。一些医家认为,“风家”指的是太阳病的表证,包括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等病证;而另一些医家则认为,“风家”只是指太阳中风这一病证。在此,我们只是将这两种观点呈现给大家,没有下结论或批评某些名垂青史的医家。这是因为我们不想过度解读或批评这些医家的观点,而是要尊重不同的学术传承和研究方法。我的观点只有一个,就是大家从临床当中去总结,究竟哪一种情况更适合临床实际。

03

图片


第9条


9条中提到“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欲解时”这个时间点。不同的翻译可能会将其理解为邪气得解的时间点、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点、或者是太阳病将要痊愈的时间点等。在翻译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其含义,以更准确地把握张仲景的本意。

具体来说,第9条前一条内容,即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是指太阳病中头痛等症状七天以上自然痊愈,是因为该经已经行尽。因此,可以推断出第9条中“从已至未上”的意思是指太阳病已经到达尽头,即将要痊愈。因此,将“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翻译为“太阳病将要痊愈时”更符合上下文的语境。

下一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那么这个欲解时和上面的联系起来看,那就容易理解多了。

那么第9条中的“欲解时”和前面的条文联系在一起,其意思是人体和自然界有着相互关联的关系。在自然界的阳气较旺盛的时候,可以帮助人体抵御太阳病的邪气,从而促进病情的好转和痊愈。具体来说,当太阳病处于欲解的状态时,也就是邪气即将解除的时候,自然界中的阳气比较旺盛,自然界里面的阳气与人体的阳气可以相互影响,当自然界的阳气比较充足的时候,可以帮助人体抵御病邪。而阳气比较旺盛的时间段是从巳时至未上,即上午的九点到下午的三点,这三个时辰包括了巳时、午时和未时。因此,在这个时间段内,太阳病的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从而有利于病情的好转。

在这个时间段内,自然界的阳气可以与人体的阳气相互作用,促进人体的阳气流通,从而有助于治疗太阳病。因此,太阳病欲解时是指太阳病的邪气即将解除的时间点,就是指没有治疗,它自愈的这个时间点大约在早上九点至下午三点之间,也就是自然界的阳气最旺盛的时间段。为什么是自愈?为什么只是在自然界的阳气的帮助之下?因为如果你用药的话,很有可能很快就好了,根本就不存在着在这个时间段。

我制作了一个六经病欲解时的时间表,如下图示。

图片

 上表可知,太阳病欲解时,时间段为从巳至未上,即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而阳明病欲解时,时间段为从申时至酉时,即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少阳病欲解时,时间段为从寅时至卯时,即凌晨三点到上午九点。太阴病欲解时,时间段为从亥至丑上,即晚上九点到凌晨三点。少阴病欲解时,时间段为从子、丑至寅上,即半夜11点到第二天凌晨5点之间。厥阴病欲解时,时间段为从丑至卯上,即凌晨一点到早上七点之间。

十二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代表两个小时,共计24小时。其中,子时指的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这两个小时,因为老鼠最兴奋的时间是子时,所以将子时作为一天的开始,相当于零点。因此,子时跨越了两天,而其正中间才是新的一天的开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睡子午觉,子觉指的是晚上11点开始的两个小时,而午觉指的是中午11点到下午1点这两个小时。

所以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翻译出来是太阳病的邪气,可能得解的时间是从上午的9点到下午的3点之间。这里不能翻译成痊愈,因为它是自愈,是借助自然界的阳气来协助人体自愈,并不是治疗之后的结果,所以欲解是邪气可能得解的时间。

04

图片


第10条


那么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风家我们就已经讲了很多,有的人认为是太阳病,风家就是容易患太阳病的人。什么什么家,在张仲景这里,通通是指某一类的人,酒家就是平时喝酒的人,喘家就是平时咳喘的人,风家翻译成就是平时有的平时容易得太阳病的人,有的直接翻译成容易得太阳中风的人。

十二日愈,这里的“十二日”并不是指严格的时间限制,并不是指一定需要十二天,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让患者的正气恢复。因此,在翻译时应将其表述为“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不是过于确切的时间限制。

具体来说,对于那些容易感冒的人,即使感冒的表象已经解除,他们仍然可能感觉身体不舒服,需要一定时间来让正气逐渐恢复,张仲景认为这个过程需要十二天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在临床实际情况中,恢复的时间可能会因人而异。

后世医家创制了玉屏风散方,用于治疗容易感冒的人,即所谓的“风家”。这类人通常存在长期易感冒和流虚汗等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可以使用玉屏风散配合桂枝汤和牡蛎散等方剂来治疗。同时,也需要根据病情进行针对性的调理,补气和补血等,以调整体质,避免成为“风家”。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到了风家表解而不了的情况需要十二日方能愈合。对于这个数字的解释,柯韵伯曾提出七日表解过一候,五脏元气始充,十二日精神合爽而愈的说法,认为十二是七和五之和。然而这种解释是否是强性的解释呢?还是这一个为了附庸张仲景十二日这三个字之风雅,这就不得而知了。

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理解十二日这三个字代表的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休养和调养。医治疾病需要针对不同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而且病人的体质也存在差异,因此精确到具体时间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以病人的体质和病情为依据,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05

图片


第11条


11其实是在讲真寒假热假热真寒这件事

原文:病人身大热,反欲近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那么直接翻译就是病人体表发热,表面上发热,这个表面上是指皮肤表面,但是呢,他却想穿很多衣服,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外部有假热,而内部有真寒的原因。或者说内部有真寒的,外部有假热内部有真寒的表现。

“大热”、“大寒”是很怕热很怕冷的意思。如果体表很怕冷生大寒,他这个反而他却不想穿衣服,这是表明外部有假寒,而内部有真热的反应。

正所谓“有诸内必行诸于外”,在一般情况下,疾病的现象和本质是一致的。如果疾病的现象是寒,那么其本质就很可能是阳虚或寒邪入侵。相反,如果疾病的现象是热,那么其本质可能是体内有热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热。这种情况下,临床表现和病因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简单明了的。

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当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其临床表现可能会出现与其本质相反的假象。这时,我们需要在辨证论治时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准确地辨析疾病的本质,做出正确的治疗判断。这往往需要医生具备深厚的临床经验和辨证论治能力,以便正确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一种通过穿衣来判断真寒假热的方法。他认为,穿衣越多,说明体内寒气越重,穿衣越少,说明体内热气越重。其他表现都是假象。例如,在大夏天穿着棉袄的人很可能有寒或阳虚。我用这种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屡试不爽。

在我所主编的《医门推敲Ⅰ》中,就用第一个方子老青龙汤治愈了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她当时感冒咳嗽数月不愈,当时是夏天,根据她的脉象和痰的特点,她的脉象跳动较快,咳出的痰为黄色,因此许多医生纷纷给她开了清热、化痰或滋阴养液的方子,但都没有效果。

作为当时一名研究生,我已有了一定的医学知识和一定的知名度,因此被大家请去给老奶奶看病。当时整个医院包括当地的省名医和国家名医都曾对老奶奶的病情进行了诊疗,但都没有能够治愈她。因此,他们决定请我去看看,认为我虽然年纪较轻,但思维特殊,曾经看过很多疑难杂症,或许能够有所发现。

我在仔细观察老奶奶的病情后发现,她的脉象跳动较快,咳出的痰为黄色,舌头呈现明显的热象。然而,我发现她在大夏天穿着棉袄,这让我想起了《伤寒论》中的一句话:“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这不就是伤寒论原文吗?我查看了老奶奶之前使用过的方子,发现其包含清热解毒和化痰药物。我直接询问老奶奶,是否在使用这些药物期间症状加重,食欲减退,拉肚子等。老奶奶回答是的,她很惊讶我怎么知道,我解释说前面的医生诊断失误,她实际上是一个真寒假热证,而过多的寒凉药物伤害了她的脾阳,导致拉肚子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因此,我用小青龙汤化裁,去除了麻黄,加入了一些补肾纳气之品。没有想到的是,一剂知,二剂愈,轰动了整个研究生院。

而这个方剂,我从此以后来治疗老年人的这一个咳喘,不管有没有真寒假热,只要能判断是老年人阳虚或者有寒的咳喘,用老青龙汤几乎没有见到无效的。于是乎,我把它命名为老青龙汤,写在了我的第一本书的第一个方子里面。而当时支持我开这个小青龙汤化裁的主要原因,是她穿的很厚的衣服,就是因为伤寒论的原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所以我在小青龙汤基础上用了很多温药,例如附子。因为当时附子和半夏是反药,所以有时候用的时候我不一定会写在处方上,但是需要用的时候,半夏和附子仍然要用,如果真到了真寒假热的情况,不用附子不行。

我的第一本书《医门推敲》中收录了老青龙汤这个方子。自出版以来,许多网友反馈这个方子非常有效,尤其适用于治疗老年人咳嗽,其他方法无效的情况。我也建议大家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尝试使用老青龙汤。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青龙汤中含有麻黄,但老青龙汤并不包含麻黄。相反,我在方子中加入了补肾补阳纳气之品,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老青龙汤是在小青龙汤的基础上去除了麻黄,加入了一些补肾纳气之品所构成的,只是因为老青龙汤是专门治疗老年人的咳嗽,所以借用了青龙的名字。

《医门推敲Ⅰ》大家没看过没有关系,直接百度老青龙汤就可以找到原文,因为网上都已经有这个方子在流传了。我当年读研究生一年级时,创造了老青龙汤这个方子,其思路来源于《伤寒论》。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我仍然清晰地记得这个病例的大致情况。如果想了解更详细的细节,大家可以查阅老青龙汤的原文,因为那里面的记载更为真实。

我的第一本书《医门推敲》中也收录了老青龙汤这个方子。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购买这本书,里面的原文都是我亲自在电脑上用文言文写的,每篇文章后面都有诗词歌赋,也都是我亲自创作的。这本书可以在淘宝、京东等网上商城购买,价格也很便宜。

通过这个病案,我们可以看出观察患者穿衣情况对鉴别疾病非常有效。因为这个病例让我在研究生部一夜走红,年轻的我因此受到了很多研究生导师和教授的关注。有几位研究生导师甚至跑来问我是如何学习中医的,让我我告诉他们我所看过的书籍,他们也很感兴趣。

真寒假热,其实际上叫阴盛格阳证,正所谓“寒极是热,阴极是阳”,这叫阴盛格阳。我们还可以参考《伤寒论》里的第317条条文,它说,“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也”,这就是说伤寒论里是有原文来治疗真寒假热证,用的是通脉四逆汤。

对于阳盛格阴证,即所谓“寒极是热,阴极是阳”,《伤寒论》第335条也有原文,他说,“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前厥者,必发热;前热后厥者,必厥深热亦深,厥微热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所以白虎汤我们可以用来治疗真热假寒。

尽管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观察患者穿衣情况鉴别疾病的方法,但是世间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绝对。我一直遵循这个原则,认为穿衣服穿得厚就是寒,不想穿衣服就是有热。然而,我碰到了一例临床病例,它并不符合这个原则,让我绞尽了脑汁。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病例,当时是夏天,但这个患者穿着很厚的衣服,甚至是冬天的袄子,而且一直觉得很冷。跟上文提到的病案中的老奶奶一样。他夏天都穿袄子,不是有真寒吗?有寒了该怎么办呢?应该用温性的药治对吧张仲景用通脉四逆汤。这个患者是一个年轻力壮的男人,只有20多岁,在一个炎热的城市生活,但却喜欢穿厚衣服,喝热水,而且喝得很多,可以连续喝好几壶水。他的饮食量也很大,吃得特别多。

当时他找我看病时,我就陷入了思考。因为他太像张仲景所说的真热假寒了,他怕冷穿很厚的衣服。他的脉象是极数,按照他的脉搏,我估计他的心跳有一百五六十下,而且他的脉象还不是细数。然而,这位病人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特点,白天和晚上的脉象不一样,晚上脉搏反而变慢。这让我陷入了长时间的思考。经过系统分析,我发现他消谷善饥,能吃比常人更多的食物,消谷善饥说明胃中有火,而且阳气集中在内,阴气则在外,这就导致了他夏天时穿棉衣,吃饭吃很多。因此,他内热外寒,阳在内而阴在外,造成了他的症状。治疗时我只从阴阳的角度来分析,其他的我都不看了。

中医的本质就是阴阳。他吃那么多的东西,胃内里面一定有火,消谷善饥者必有火。阳在内而阴在外,外面只有阴,很少有阳的情况下,他一定是怕冷的,阴就是寒,寒在外面。于是我开了一个方子,主要是封髓丹,我用封髓丹再加龟板来潜阳,再加益胃汤来养阴,用的是养阴潜阳之法。封髓丹是郑钦安所创,他是火神派的创始人,其实郑钦安就是一个伤寒大家,他并没有说自己是火神派,用封髓丹加龟板来潜阳,用黄柏来清虚热,黄柏、砂仁、甘草加龟板,再加益胃汤养阴。我万万没有想到,他只吃了几副药之后就出现了奇效。他的症状其实是由于阳在内面奔腾,导致胃火亢盛,阴又不内守而跑到了外面,导致怕冷。正常人体应该是阳在外而阴在内,但是这个患者恰恰相反。打个简单的比方就是,本来男人应该在外面挣钱,女人在家里照顾孩子,阳在外而阴在内。现在是女人出去挣钱啦,男人在家带孩子了,阴阳颠倒了,于是出现了内部有阳火,外部有阴寒,外部想加衣服,而内部又消谷善饥这种情况。所以,我一边养阴,一边潜阳,将阴和阳的位置让他归位,用了封髓丹加龟板来潜阳,再加益胃汤,没想到出现了奇效。治疗这个病人时,我的好多弟子都在场,而这个患者呢,随后也就拜我为师了。

我分享了两个我个人经历的真实病例,这些案例都佐证了张仲景所提出的经典理论。尽管我使用了郑钦安的方子来治疗阴阳颠倒的病例,但是这并未背离张仲景的本意。实际上,郑钦安本人就是张仲景《伤寒论》的忠实粉丝,一生致力于研究这部经典著作。他的教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追捧,最终创立了所谓的火神派,并被视为火神派的鼻祖。但实际上,他只是一个研究伤寒的超级粉丝而已。

这些病例给我们启示,即在医疗实践中,我们需要善于思考,并且注意到阴阳的重要性。

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再见!

图片

扫码进群讨论

了解更多相关咨询

图片
图片

张胜兵

武汉名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