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的帽儿胡同,生活有多方便

 鼓楼静语 2023-07-19 发布于北京
《鼓楼静语》邮箱1225077169@qq.com
欢迎老街坊们投稿。

帽儿胡同东口

帽儿胡同是京城最著名的胡同之一。有很多文章、视频介绍这条胡同。不过,这些文章大都是介绍胡同里的名人名宅,如可园、婉容故居等等。老汉我也曾在纸媒发表过《帽儿胡同》、《帽儿胡同“大院儿”云集》等文章,从不同角度描述过这条胡同。但作为从1957年到1982年,在这条胡同生活了25年的老汉我,今天想专门说说当年在这条七八百米长的胡同内,都有什么商业服务和公共设施,生活有多方便。

帽儿胡同大食堂旧址

民以食为天。当年胡同里就有一个大食堂,就在今天北门涮肉这个位置。与一般饭馆不同的是,食堂要换饭票用餐。而与一般食堂不同的是,这个食堂是街道办的,不隶属于任何单位,居民都可以换饭票吃饭。食堂内有几十张餐桌,一大排售饭窗口。我记得甲菜中的红烧肉,小碗一毛六,大碗两毛二,其他乙菜、丙菜,一毛多或是几分钱。食堂中午卖饭,下午卖切面、馄饨皮啥的。这个食堂不仅方便了附近居民就餐,更安排了附近许多家庭妇女就业。我们院儿里的赵大妈在食堂换饭票,隔壁院儿里的杨大妈是做饭的。

而食堂对面、往东不压桥胡同拐弯处,是一个以副食品为主的店铺。因为小,被居民们称为小铺儿。但铺面虽小、五脏俱全,进门就可以看到打酱油醋的大缸和盛着不同咸菜的大盆。此外,抽烟的喝酒的,也都可以在小铺里满足需求。我就常在这里给姥爷买两毛三一盒的永红牌烟卷。我还见过一个老爷子,打了二两散装的白酒,迫不及待地就着一个苹果吃喝起来。有时老妈要做饭了,让我去小铺儿买盒火柴,五分钟就可以搞定。

咱们国人常把“吃”和“穿”两个字结合在一起,表明吃穿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当年的帽儿胡同,在大食堂斜对面、小铺儿往西隔着一个小院儿,就有一个服装加工店,老街坊们称它为服务站。店里至少有七八位员工。从衬衫到裤子,从单衣到棉衣,从弾棉花到打被套,服务站都能满足需要。我从小到大穿的很多衣服,都是这家店里的杰作。老妈常给我撕块布料、加上兜布,让我自己去店里量衣服。店里还有一部公用电话,既可以打也可以传呼。

从服务站再往西,就是煤厂或者称煤铺,既生产又销售。煤球、蜂窝煤、硬煤、烧炭、劈柴,百姓日常所需,应有尽有。我们去买煤,交了钱、开了票,师傅就会送煤到家。从煤厂再往西,是一个大型儿童运动场。同现在许多方便老人健身的设施相比,那个运动场真是主要为儿童设计和设置的。滑梯、压板、转椅、攀登架等,应有尽有。我们常在那里玩儿得不亦乐乎。当然,那几个石砌的乒乓球台,也可以满足成年人的需求。

从运动场再往西,过一条小路和公共厕所,快到胡同口的位置,有一家小理发店,大号叫“唯一”。里面大约有两三把椅子,两三位理发师傅,其中一位可能听力稍差,人称“聋子”。理发店对面是一家西医诊所,大家称联合诊所,我也没弄明白是谁和谁联合。反正有三位中老年妇女经营。坐镇的是经验丰富的陈大夫,另两位一位叫二姑(我同样不知道是谁的二姑),另一位叫马健。我不仅常在这里看病,连游泳证的合格章都是在这儿盖的。

以上说的都是从我家门口向西,而向东呢,斜对面就是以胡同名命名的帽儿胡同小学。这里原本是著名的文昌庙旧址的一部分,庙里的大殿就是最大的一间教室。我小学六年级在这里上学,铃声响起后跑出门都不会迟到。后来这些教室被一座多层教学楼所取代了。再后来,这里成了黑芝麻小学的一个校区。由这里往东隔着一个门,老门牌8号院儿里,住着一位三轮车师傅。我有时候请大夫到家里出诊,就找师傅出车,一般单程4毛、全程8毛。

消失的帽儿胡同西口老照片

当然,在我们胡同的东口、西口附近,都还有很多商饮服修网点。但我们今天只说胡同里面的。不出胡同,方便到这种程度,在京城数以千计的胡同中,应该是不多见的。如今,我提到的这些网点设施,多一半都被从万宁桥下延伸过来的玉河河套所取代。而信息化、网络化生活,不仅满足了我们的很多生活需求,且还可以送货到家了。但当年的胡同生活还真是蛮值得回忆和回味的。

作者: 潘 璠

(载于2023年7月2日《中国电视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