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中的"贝多芬"

 新用户8785tsO9 2023-07-20 发布于北京

       在昆德拉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托马斯在特丽莎不告而别(仅留下一张纸条)离开苏黎士后,一向在生活方式上风流倜傥的托马斯分别经历了心情与思绪上的轻与重,而最终,还是因了其仿若以负重的形式反复出现的,且以几近令他崩溃的(对特丽莎)的"同情心"彻底击垮了他。他由此而知晓了,他必须重返他的苦难深重的故国家乡布拉格,虽然,此前他是从那里仓皇逃离的——俄罗斯的坦克无情而残暴地碾压和入侵了他的祖国,随后,他的一切权利均被剥夺了,包括他维持生计的医生职业,还有人之尊严。是的,托马斯在1968年发生的布拉格之春后被单位除名了,这时,他的一位身在苏黎士医院当院长的朋友及时地向他发出了真诚的邀请。
       他与妻子特丽莎相偕义无返顾地奔向了苏黎士,在那安了家,渐渐地,一切仿佛都在走向稳定,走向安宁,而他,托马斯,又可以恢复以往的生活习性继续到处风流了。
       但有一天,特丽莎突然消失了,仅留下一张小小的纸条,请他原谅,说她必须走了,重返祖国,还顺便带走了他们俩的爱犬卡列宁。
       托马斯最初感到了特丽莎的蓦然离去,从而瞬间帮他卸除了压在身上的负累,于是,让他竟有了一种浑身上下的轻盈之叹。但很快,人生之重便开始向他猝不及防地骤然袭来,且是藉以"同情心"之名降临的,沉重地压迫着他,轻盈消失,此刻他感受到的只有一种莫名之"重"。

       惟在此时,托马斯这才真真切切地觉悟到,于这份同情之心(无疑的,它准确地指向了离他而去的特丽莎),当他必须面对它时,他已然不堪其重了。
      于是他决定返回布拉格,去找特丽莎。他知道,此趟返回于他将会意味着什么——在现在的这个异国他乡,让他又重获了他曾经拥有过一切,职业、地位、安宁,还有作为人的尊严,而返回,也就意味着他又将重新失去这一切。但他亦觉在人生之重的压力下他已然别无选择。
      这时,小说中出现了一段有趣的"辞别仪式"的叙述,他向召唤他来此任职的院长朋友请辞,自然,此举必会惹火院长。院长气恼地问:非如此不可吗?但此刻的托马斯去意已决。
       小说之叙在这时笔峰却颇挟诙谐地描写了这么一段,这一段,则让我忽然在心灵感受上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
       托马斯对他的院长朋友坚定地说:非如此不可;接着,仿佛要强调似的,他又重复了一遍:非如此不可。有趣的是,这句以语句表述的意谓其语义之出处竟出自贝多芬晚期四重奏最后一曲之乐章的旋律动机。于此刻,恰好院长亦也是一名资深的典型乐迷,他听懂了,由贝多芬晚期作品中之旋律动机转译而来的意谓,虽然在这次与托马期的"交锋"中,是他,先以贝多芬音乐之乐句作为语言表述的"𦘦始者",但显而易见的是,其说者当时是无心的,但听者则有意。托马斯在回答他时,反复强调出了贝多芬在此语言句式中的"原创性",所以院长才会心领神会般的以贝多芬乐句之译句再次反问:非如此不可吗?
       对,非如此不可。托马斯肯定地说。
       我,作为一名小说阅读者,一个事隔二十多年后再度重读的阅读者,为什么,竟要专门挑出小说叙事中的此一单元来评述呢?
       乃是因为,当年我在阅读此书时,还是一懵懂无知的我,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我,于是,我在阅读这一小说叙事时所蓦然遇见的,关于贝多芬音乐的描述,于当时的我,也仅仅是只知贝多芬这个人,但对他创作的音乐,更别说是弦乐四重奏则一无所知。因为没听过,所以无知无觉。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关于这一段小说对话的潜在含义,以及,在此亦超出了,一般可感知意义范畴(由音乐所赋予的)之意旨的暧昧性,也就在我彼时即时性的读解中自动丧失了。
      惟在今天,在我初读此书与重读之间这二十多年的时空变换,与光阴荏苒的匆匆流逝中,我也从一名古典音乐的无知者,成为了一个乐迷,一个音乐发烧友,一个可以与古典音乐进行心灵对话的解读者。

      当我在经由这几十年的人生修养完成了此一精神蜕变之后,重新再读这一段曾经因为我的无知而被我忽略了的叙事时,会由此生发出许多人生感慨。
       比如,只有熟悉贝多芬音乐者才能真正领悟我以下之所言,贝多芬最伟大的音乐并非是他的那些气贯长虹、慷慨悲歌式的雄浑交响曲,例如《英雄》《命运》与第九交响曲。不是的,人类在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战争与死亡,抵抗和挣扎,和巨大的精神磨折之后,终于醒觉到了,这类悲壮的,理想化和浪漫化的宏大叙事,终究乃是一悬置于空中的虚幻"口号",它只会赋予人以一种空幻而又虚假的幻象,或曰假象,犹如飘荡在空中的彩色泡沫,只须一阵劲风吹来,足以彻底地摧毁它,让它化为无影。
       贝多芬最伟大的音乐作品乃是他晚期的钢琴奏鸣曲与晚期的弦乐四重奏,惟在这些作品中,那个表面上看起来斗志昂扬,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贝多芬才真正进入了他深在的内心世界,那是一种微观化的独思与独语、也是彻底个人化的源自贝多芬内心的深邃的声音。这声音,不再强悍,不再故作英雄的和强者的姿态,不再居高临下地向他人宣教,不再代表人类发声。

       此时此刻,音乐中,只有作为个体的贝多芬自己的独立存在。他静静地倾听缘自其内心的声音,他及时捕捉住了它,然后,再将这些独异的且只属于他私性的声音化为了迷人的旋律,惟在此刻,一个更为永恒而伟大的贝多芬荣耀的诞生了。

                   2023年7月20日 手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