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为何总是产生被遗弃感?

 昵称hmqPRevT 2023-07-20 发布于北京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经常产生被遗弃感。
比如在和同事配合着完成一些任务时,其他人一旦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他们便会立刻感觉到焦虑、愤怒甚至极度恐惧,觉得自己被别人抛弃了,同时会到处寻找那些“遗弃”了自己的同事。
再比如有的人在社交软件上给别人发消息,一旦对方没有在3秒钟内回复,他便会认为对方抛弃了自己,感觉到异常痛苦,甚至“杀心”骤起。于是他们开始不断地给对方发文字消息,一条接一条。如果这样还不奏效的话,那就直接打语音通话轰炸,打十个不行就一百个,直到对方回复信息或者接起电话。
当然,也有的人会反客为主,送上最高礼节——拉黑并删除:既然你遗弃了我,那就别怪我把你“电子火化”。
通常我们会把这种行为概括为一个词语,叫做“幼稚”,但从深层来讲的话,这样的总结还不够全面。表面行为上的幼稚,往往反映的是内在心理的特质。


关于依恋

人之所以会经常产生被遗弃感,内在是安全感的缺失,这种安全感的缺失会让人长时间处于一种不稳定的情绪中,要么是焦虑、抑郁,要么是长时间的神经紧绷、感到压力。

临床心理学家在对这些情绪干预和研究的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种理论就是依恋理论,那么这种理论到底讲了什么呢?

依恋说的是婴儿和抚养者之间所建立起来的、持久的情绪联结,婴儿和照看者之间会相互影响并且渴望彼此接近,表现出依附、身体接触、追随等行为。

依恋主要体现在母婴之间,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的研究

有一个经典的实验可以支撑关于依恋的观点,就是“恒河猴实验”。

有一位心理学家叫哈罗,给小猴子设计了两个假的“妈妈”:一个是用铁丝做的,用画有两只眼睛的木头做头,能提供食物也就是乳汁,可称为“铁丝妈妈”;另一个“妈妈”是用柔软的布做的,面部特征非常精细,但是无法提供食物,可称为“布妈妈”。

在实验中心理学家发现,小猴子平时会喜欢在“布妈妈”身边呆着,只有饿了需要吃奶的时候才会到“铁丝妈妈”那里。如果强迫小猴子做出选择的话,他们宁愿同“布妈妈”接触,即便她无法给自己提供食物,而不喜欢和“铁丝妈妈”相处。

哈罗同时还发现,小猴子被剥夺了肉体接触之后,虽然其他方面被照顾得很好,但还是会非常胆小和畏缩,没有能力和同伴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生病额和死亡率也很高。这就证明了,除了生理上的哺育行为之外,还有其他事物对母婴依恋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二战期间,有很多儿童失去了亲生父母,被送到了孤儿院集中照顾。他们在生理上得到了很好的对待,但是却在心理上出了问题,这种情况就和“恒河猴实验”的结论非常吻合。
于是英国的一位精神病学家叫约翰·鲍尔比,他就从这些儿童的心理变化,逐渐关注到了母亲的缺失对孩子心灵上造成的伤害。
到了1969年,他正式提出了“母婴依恋”,认为婴儿早期的依恋经历会内化到他们自己的内部认知系统中,并形成一种自我的表现特征,他人及其与他人的关系,称为内部工作模式。
早期依恋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相对稳定,会对我们的心理特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认知模式。
通俗点来讲就是,如果一个人早年在对照料者的依恋中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那么这种安全感就会刻在他的心理上,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可靠的,这种认知便会影响他未来的行为。在他成年以后,处理人际关系就会更为成熟,他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稳定的,而不是有遗弃的。
反之,他就会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造成人际关系不稳定、情绪受影响等等。
后来,有人进一步研究了母婴依恋,并且用一个具体的实验来把依恋类型分成了三种,分别是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关于实验的具体内容就不详细说了,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搜索“陌生情境测验”详细了解。
安全型依恋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依恋行为,他们具有充足的安全感,自信心强,一般不会因为一时的离开家人而感到惊慌失措。
回避型依恋的人则是对父母是否在身边没有太多的感觉,表面上会很冷漠和淡定,但实际上内心非常渴望父母的关注,但是由于经常被忽视,所以他们不太敢表露心声,怕失去更多,他们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反抗型依恋的人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分离焦虑,家人一旦离开就会大哭大闹,以此发泄自己的不满,但是当大人回来之后,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大人,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非常焦虑的情绪,不断对大人的安慰进行反抗。
后来又有人提出了第四种依恋类型,叫混乱型,相对于前面三种依恋类型,这种类型的个体安全感更差,他们会用过度任性的方式来释放内心的恐惧。有心理学研究证实,这类孩子更容易在精神方面出现问题。

关于你的依恋类型

在生活中,有人会非常热衷于社交活动,愿意结交新朋友,并且能从交友过程中收获快乐;有一些人则喜欢独处,不喜欢喧嚣的环境,也没兴趣参与各种团体活动,但能够自得其乐;还有的人既渴望交友和亲密关系,但当建立了一段关系后,他们会突然间开始躲避、控制、担心被遗弃,通过各种方式折腾到关系破裂。
这些人格特征,都和早期依恋关系的质量有关,良好的依恋类型,有助于成年各方面的发展。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什么依恋类型,可以去搜索一些相关的测验。当然,不论你是何种依恋类型,都不要过度紧张和焦虑,因为依恋的发展纵然被早年经验所影响,但并非不可改善。
如果你恰巧拥有了一份不安全依恋的话,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调整:
1.降低你对人际关系的期待,比如当你和他人最开始建立联结的时候,不要对关系做刻意的“定义”及维护,先单纯而礼貌地交往,不用去讨好他人。
2.接纳自己因为不安全感和“被遗弃感”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接纳但不自我谴责,多观察自己的恐惧、焦虑或是抑郁,通过不断的自我觉察让自己适应没被注意和关注的事实,而不是真的被抛弃了。
3.如果害怕与人交往,不妨养一只宠物,去体会被陪伴的感觉。
4.如果是已经有伴侣的人,可以和对方练习沟通技巧。描述清楚自己的感受、需要,建立双方的沟通习惯,比如在忙碌的时候互相告知,如果产生误会要及时解释,从这些训练中感受信任和尊重。
5.进行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中,与你咨询师的关系也是一种练习机会。通常来讲,咨询师会提供足够安全和包容的环境,同时还能更加快速和准确地帮助你发现并讨论问题,帮助你不断疗愈自我、改善人际关系。
最后,依恋是一个重要且足够大的课题,对一个人来说,想要从不安全依恋转变到安全依恋需要一些时日,中间甚至会有一些痛苦,这需要一些耐心。不过当你开始变得越来越好时,你就会发现你的“被遗弃感”已经在逐渐离你远去了。
「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