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生作文《成绩很稳定》火了,平时第一故意考第二,爸爸:服了

 新用户6212tyBe 2023-07-20 发布于山东

小学生的暑假已过半,期末考试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我儿子的成绩从月考“神光乍现”的第4名,又回到了平时“四平八稳”的第43名(年级总名次)。唉......

瞅瞅我们今年中考录取分数线,市一中老校区,800分满分,要748.5分以上,我下巴都要惊掉了,好愁啊!

“你这愁得是不是有点早?”

“不早了,还有三年升初中,再三年就中考了!三年又三年的,一眨眼就到了!”

就我儿子这上蹿下跳的成绩,我也是有点犯愁,咱也想考进市一中啊!很羡慕人家前几名成绩比较稳定的孩子。

有的孩子还能控制自己考第一还是第二,这就很牛了!

有位小学生自爆了自己考试的趣事,把自己的趣事写了一篇作文。

作文题目叫《成绩很稳定》

这标题,就透露着些许霸气,看来小孩对自己的成绩非常自信。

在作文中,他透露,自己平时在班里一直是第一名,这次考了第二名,爸爸看到后,问他,成绩为什么退步了?

这小学生的回答也很“刚”,他说:我是故意的!

估计,老爸这会儿的血压已经缓慢增长了!

再一听:因为这样考比较划算!

老爸血压刹车,好奇心上来了:什么叫划算呢?

原来都是奖励给闹的!

这孩子平时考试考第一,父亲都有奖励——“考第一奖一百元”

爸爸估计想破脑袋,也想不到,是儿子班里的第二名成了儿子成绩的“不稳定因素”。

儿子说:我跟第二名商量好了,他考第一比较划算,他的爸爸会奖励他一千元,还会分给我一半。

这一算,可不嘛,俩人都能得500,比自己考第一,划算多了!

怪不得学习好,为了赚父母的钱,孩子也是动了脑子了!

爸爸不得不说一句:服了!

说起孩子的奖励,我突然想起来,朋友跟我分享了一个趣事,她的朋友圈里有人分享,说自己儿子没考好,在家大哭,她批评也不是,安慰也不是,还得买套棋来安慰一下儿子。

看了后,咱寻思,这年头,考好了要有奖励,考差了还得给个安慰奖,当妈的也是不容易啊!

这不,她的朋友评论了一句:考得不理想吗?做父母的多不容易啊!被孩子弄得左右不是的!

结果这位妈妈回复:平时总考100分,这次考了99分,心里接受不了。

哈!这位妈妈怕不是凡尔赛本赛吧!

......我特别想知道那个评论的人是什么心情!笑哭了!

你们家孩子考试有没有设置奖励?

好像为了鼓励孩子学习,家长们多多少少都会设置一些奖励。

我们家也有,不过我通常不跟他把话说得太绝对,因为孩子较真,承诺的事就必须要做到。

之前我刷一条信息,有个家长答应孩子考到班级前三,就给孩子喜欢的游戏充588元。但是,没想到,孩子真的考到了!结果,这家长反悔了!不想给孩子充值了,到网上求助该怎么办,还说:

不是心疼钱,去游乐场,买书,花多少都没事,这充值游戏真是不情愿。

这不是典型的“言而无信”嘛!既然承诺了,无论如何,也得给孩子把这钱充上!别的啥也别说!

真的别说什么“不心疼钱”之类的借口,也不要试图跟孩子沟通,企图用同等价值的其他东西来换,没有意义。

说一千道一万,家长给孩子的不是孩子最想要的,无形之中,家长还是想用自己的一双大手,剥夺孩子的权利,控制孩子的思想。

这样做,以后孩子只会越来越难管。

所谓人无信不立,家长都不信守承诺,孩子为什么要听家长的啊!

这种美名其曰“为了你好”的事儿,家长们还真没少做。

记得有一档节目,大张伟和他的妈妈去逛宠物市场。妈妈嘴上对大张伟说:“你想买什么都行。”

大张伟说:“我想要一只兔子,很早就想买了”。

妈妈漫不经心的回答:“行,咱们去那边看看狗吧。”

张伟对着镜头无奈摊手:“瞧见没?这就是我们的父母”。

相信很多人对此都有共鸣。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建立很难,击溃却只在一瞬间。

有人这样说:“失望的孩子知道再争取也是没用的,但他们知道怎么报复。”

所以,家长如果提前跟孩子商量好了奖励,就必须要做到。

但是,我们也得看到家长的无奈。现在的孩子见多看多,比较难管。为了让孩子做他必须要做的事情,比如好好学习、做家务、练琴、练字等等,家长们逐渐被孩子的各种“奖励”要求套牢,简单的口头夸奖不管用了,已经升级到了各种物质奖励,很多都大大超出了家长的预期。

家长们应该如何摆脱这种“教育困境”呢?

首先,我们得重新认识一下物质奖励。

物质奖励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的大脑对自己需要面对的任务保持一定的活跃度,激励他完成这些任务。

但,其效果是短暂的,它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浮出水面。

心理学家雷帕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有一群小朋友,都很喜欢画画,他们被分为两组。

雷帕对第一组孩子说:你们好好画,画好了,会有奖品哦!

对第二组孩子说:我很喜欢你们画的画,希望你们好好画哦!

一开始没有什么差别,过了一段时间后,第一组的孩子,画画的动力越来越低,最后只有8.6%的孩子在坚持画画,但若没有奖品时,明显就不想画。

而第二组孩子,孩子们画画的积极性一直保持得很好,其中16.7%的孩子,会自愿主动地去画画。

研究表明,对孩子成绩或其他成就的物质奖励,会降低孩子的表现水平,压榨他们的创造力,导致更多不良行为。

如果家长想要摆脱“物质奖励”的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放慢你想给孩子“物质奖励”的心。别让你的奖励破坏了孩子长期内驱动力的建立。

其次,如何建立孩子长期的内驱动力。

我们的口头表扬之所以渐渐失去舞台,主要原因是家长过于关注结果,而忽略孩子努力的过程。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莱恩认为,人类有三类基本需求: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归属需求

其中,自主需求是最重要的。所以,父母要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其对自己的事情的掌控感,这样,孩子才有可能会去探索自身的兴趣,并注重自我成长。

胜任需求则是要关注孩子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即便最终可能没有达到目标,也应该为孩子的努力喝彩,让孩子认可自己的能力,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归属需求是孩子所感受到的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你是否无私地传递了你对孩子的爱,你的爱是否带有条件,这决定着孩子是否打算听从你的建议,传承和内化你赋予他的价值观。

如果这些需求能得到满足,那么就能有效提高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伟克建议,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多多赞扬孩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付出的切实努力,想到的各种方法和点子,而不要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成就。

所以,平时我们鼓励孩子时,要停止说“你很聪明”,而要说“你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和理解,很棒啊!”;不要说“你这次考得很好!”,要说“这次考试能有这样的结果,还是要归功于你平时的努力和自律啊!”。

第三,物质奖励并非一点都不能有,但是要设置底线,且要控制次数。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完全避免物质奖励,那么我们就要设置要奖励的底线,且次数不能太多。

有位家长承诺女儿如果期末考试语数外三门课能达到90分以上,给孩子奖励一个画画的平板,当孩子达到目标,拿出了购物清单时,这位家长直接蒙了。

家长承诺奖励时或许没想到,自己已经预支了小一万出去了吧。

所以,家长在设置奖励时,一定要跟孩子设置好底线,明确排除选项。

哪些东西不能买,哪些事情是不能做,都要事先确认好。

这样,当孩子真正完成目标时,发奖励的家长和获得奖励的孩子,都能够发自内心地感觉到快乐,有利于激励措施良性循环的建立。

总之,设置奖励时,多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注意满足孩子的三大需求,培养孩子的内驱动力,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

相信孩子和家长之间,会逐渐形成良好的互动回馈闭环,助力孩子的成长。

—感谢阅读—

我是素人远兮,分享教育那些事儿,有观点,有态度。记得关注我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