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消退技术】矫正问题行为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需要纠正的问题行为】,并找到【维持问题的强化后果】 第二步,确定【去除强化物的安排】 第三步,实施【消退】 → 第一步, 确定【需要纠正的问题行为】, 并找到【维持问题行为的强化后果】。 → 比如 一个孩子【每天晚上上床睡觉时都会'哭泣’】, 妈妈为了安抚他,就坐在床前给她讲故事。 → 在这里, 【睡前哭泣】属于【家长想要解决的问题行为】, 【妈妈坐在床前给孩子讲故事】,就是【行为后果】。 → 正是因为【妈妈给孩子讲故事】, 使得【孩子的哭泣行为】得以维持。 → 再比如 一名初中生【经常啃手指甲】。 → 在这里, 【问题行为】是【啃手指甲】, 而【维持这个问题的强化后果】是什么呢? → 实际上, 这类行为的后果是【主观感觉】, 也就是求助者【啃手指甲】之后感到【某种刺激】。 → 也许是【手指甲疼】的刺激, 虽然这种感觉在我们看来【并不舒服】, 但对求助者而言,它可以【避免烦恼或无聊等消极感受】。 | 第二步, 确定【去除强化物的安排】。 → 如果【强化物】是由【外部提供】的, 我们只需要【停止提供】就可以了。 → 比如 【孩子睡前哭泣】, 是因为【妈妈给她讲故事所致】。 → 妈妈只需要【停止给他讲故事】, 他就【不再哭泣了】。 → 但对于像【啃手指甲】这类行为的后果的【主观感觉】 进行去除就要困难些。 → 我们需要想办法让求助者 不再体验到【行为的后果】。 → 对【啃手指甲】的孩子来说, 我们可以让他【戴上手套】, 他啃【戴手套的手指甲】就不会感到【刺激】, 这样的行为存在也就没有必要了。 | 第三步,实施【消退】 一旦准备好,我们就可以【实施消退】。 → 当对方表现出【问题行为】时, 我们不再给予【原来的强化后果】。 → 如 【妈妈不再给孩子讲故事】, 可以【预期】 对方没有得到【原先预期的结果】, 【问题行为】持续时间会更长或者更强烈,这种现象被称为【消退爆发】。 → 这是正常现象, 只要我们【坚持消退】,不再强化, 【问题行为】就会逐渐减少,直到【不再出现】。 → 在【问题行为停止出现】后的一段时间里, 偶尔还是可能会出现问题行为, 这种现象是【自然恢复】。 → 当【问题行为】再次出现时, 我们的解决办法是【继续坚持消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