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读《认知觉醒》,实践知识管理

 两针见血 2023-07-21 发布于湖南

小伙伴们:新年好!大年初二,非常感谢大家对两针见血的支持。今天讲的这本书是《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认知觉醒》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介绍一个初步实践知识管理的读书方法——连接读书法。

那我们开始第一部分:介绍《认知觉醒》主要内容。这期知识管理写作营适逢跨年,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我们总是在新年的时候,充满热情和力量,对未来有无限憧憬。但是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番激情总是消失得太快,甚至还来不及展开行动。

这就是今天我讲的这本书《认知觉醒》,要解决的问题。我知道很多小伙伴看过科幻小说《三体》,你们记得“只送大脑”这四个字吗?到今天想起来我都觉得非常震撼。由于航天技术的缺陷,有效负载只有一斤的重量,这显然无法把一个人发射出太阳系,所以想出了一个看似荒诞却唯一可行的方案:“只送大脑”。

这是什么意思?这相当于当初不是把杨利伟送到太空,而是只把杨利伟的大脑送到太空。因为大脑保留着一个人的全部思维,所以只送大脑其实等于是将一个完整的人送到了宇宙。那么《认知觉醒》这本书也是从大脑开始展开。

科学研究发现,人有三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由于大家都有这本书,而且这三个词也不难理解,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讲。那么我把本能脑和情绪脑合称为感性脑。我们来看看感性脑和理智脑的区别。

感性脑起源于3.6亿年前,而理智脑直到7万年前才真正进化形成。打个比方,感性脑相当于一个成年人,而理智脑就好比一个小宝宝。感性脑,主管本能和情绪,意思就是饿了吃,累了睡,有危险了就跑,刷手机就很过瘾。

而理智脑呢?是灵长类动物特有,会分析,会反思:“刷手机好不好?刷手机好还是看书好?我要不要改变?”这个能力就是最高级别的认知能力——元认知,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

看起来是不是理智脑更聪明、感性脑总要承受“冲动的惩罚”呢?确实!问题是,一个小宝宝,怎么打得过一个大人呢?是的,感性脑的力量巨大。

所以,一个200斤的胖子还是忍不住美食的诱惑;明明就要考试了还是玩会儿手机再说;明明懂得了很多道理,依然不满意现在的生活……

不过,也不要被感性脑大人吓到了。《认知觉醒》第一节小标题是大脑,第二节就是焦虑。大脑的构造决定了我们是个人就会有焦虑,而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不过是如何认识和应对焦虑。

那么,应对焦虑也只有两个字。我们来个互动,是哪两个字?对,就是紧接着的第三节:耐心。在耐心这一节,提到了书中的一些主要概念。所以,第一章其实是全书的一个总论。《认知觉醒》这本书,它的内容是非常紧密集中的。就是书名显示的两大关键,一是认知。二是觉醒。

上篇是从认知层面,具体是从大脑构造,让我们清醒地知道自己行为后面的原因。下篇是从觉醒层面,具体是从方法技巧,让我们清晰地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行动。

《认知觉醒》这本书,与很多成功励志类书籍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提倡我们去反本能反人性,苦逼地努力,而是提供了普通人突破自我的理念和工具,如何用理智脑去驱动感性脑这个巨人,事半功倍。

比如书中有一个最重要的概念,贯穿始终的学习方法论,大家觉得是什么,互动一下,看看和我想的同不同。对!舒适区边缘。

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会以为要足够刻苦、努力,要用超强的意志力克服懒惰,要傻傻地坚持。这显然是反本能的,所以,大多数人做不到。科学实用的模式是什么呢?书中说到: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舒适区边缘的意思是:把我们的行动范围由内向外依次分为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要想成长,就要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进入困难区本能脑必定强势干预,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则会日复一日。

在自媒体领域,2022年有一个词很火,是什么,就是读书,再具体一点,就是读很多书,没有一个读书博主不说自己是读了100多本书的。不知道我们中间有没有呢?但是,其中一部分人,除了读书数量的改变,还有别的改变吗?我看不一定。

那么我们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一个爱读书的人,读了100本书,还是没有改变呢?因为只是本能,也只能在舒适区徘徊。但如果这个人有一天觉醒,说我读了这么多书,那我能不能自己写一本书呢?不错,这很励志。

可是本能脑这时候会立刻站出来:这太难了,这要耗费多少精力啊,这会威胁到我的生存呀!不行!还是看书更节能。

事实上没有人能从读书直接开始写书,而是先从读者变成作者。比如周岭老师一开始他写记录,把自己从读书的舒适区带到了“写”这个拉伸区,觉得掌握时间的感觉真好,这给了感性脑一定的愉悦感,于是感性脑大人允许这个小宝宝继续跨越。

后来他在一本书中看到写“反思日记”的好处,开始践行,并从中发现和创造了“元时间”和“触动学习法”。当然,这也让本能脑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他也看到理智脑这个小宝宝在成长,于是给了理智脑更多的机会。

周岭老师从读书到记录、反思、行动,最后出书,始终在舒适区边缘探索,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区,最终完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一个小宝宝和一个成年人达成了共识。

舒适区边缘,其实也暗含书中的另一概念:匹配原则。不只适用于学习,是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你的目标必须与你的能力匹配,而能力圈只能一点一点扩大。

另外,书中还有很多很好的方法论,包括7大底层逻辑,20个成长关键词。比如学习金字塔:被动学习的留存率可能只有5%,而主动学习的留存率高达90%;比如:你没成功,可能是因为太刻苦了;比如:顶级的成长竟然是凭感觉

只要你洞悉了这些底层规律,不管做什么,不管做得怎么样,你都不会懊恼,不会着急,因为你知道,你可以用知识去驱动感性力量和理性力量,所有的困难都可以拉伸,最终变得舒适!

好的,以上是今天分享的第一部分:介绍《认知觉醒》主要内容。首先讲到了所谓的认知主要是对于大脑构造,也就是对于人的感性和理性的认知。感性的力量很强大,但是理智却是人类独有的优势。

其次讲到了如何用理智去驱动感性,走出焦虑,则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我们主要讲了舒适区边缘这一概念。我认为这一概念可以说是底层的底层,大家可以试着去体会。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部分:介绍一个初步实践知识管理的读书方法——连接读书法。当然这是我自己读书写作的一个体会,因为知识管理是以连接为中心,所以我把这种读书法称之为“连接读书法”。下面就以《认知觉醒》这本书为例,来介绍。

连接读书法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找核心

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它是有一个框架的,也就是说有目标的:知识网络——知识子网——知识系统——知识网格。就好像建房子,你肯定首先知道它得建多高,然后才是从最低点开始建起。

读书也是一样,这本书的高度在哪里,核心和重点在哪里?这是我们要找到的。那么问问大家,一本书的核心最先应该是从哪里看出来?没错,是书名。一般来说,在书名中就可以找到一本书的重点和核心。

书名的重要性在《高分读书法》里有具体解释。“在书籍的装帧里,尤其是在书名中,隐含着该书的主要内容。整本书的内容都要通过书名的几个字来体现,因此一定要重视对书名的理解!”

那么现在请大家把《认知觉醒》的书名中,你认为代表本书重点的一个词找出来。那么我找到的这个词是“改变”,它来自书名的副标题。所以在找重点这里,主要提示大家的是,注意副标题。

有人可能认为是认知、或者觉醒、或者原动力,等等。这不能说错,但唯有“改变”这个词才能把它们连接起来。认知觉醒的过程就是自我改变的过程,如果没有改变,再怎么认知觉醒都是假的认知觉醒,正是所谓的“醒着的睡着的人”。

同时在这里要提示一下,当你找到一本书的核心,你在知识管理上,就要时刻有这个连接的意识。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你写金句也好、笔记也好、书评也好,这个核心都是一个顶层的东西,你始终要站在这一高度往下看。

可能这样说有些抽象,那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改变”是《认知觉醒》这本书的核心,那么这说明我们如果写书评,要从哪一角度去写?能不能从育儿、情感、理财?这肯定是跑题的,很明显,这个“改变”是指个人成长的。这是从题材大方向来说,你要连接到这本书的核心。

那么从主题来说,同样要站在“改变”这个高度。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一个事,上一次我们共读一本书,《想:你想对了什么,想错了什么》,是一本讲思维方式的书,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读过的。当时很多人写书评,就选择了“如何写新年计划”这个主题。

书上确实有这一章,它表达的意思是:高估了自己完成计划的能力,而低估了现实干扰的力量。也就是说:想错了!那么我们小伙伴写如何做计划,一、二、三步,写得非常好,但就是没有一个字提到“想”这回事,更没有提到思维方式。那么大家认为这篇书评有没有跑题?

好吧,如果有人没听清楚,那么我们看《认知觉醒》这本书。比如书中有“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这些主题能不能拿来写书评?当然可以!但是你能不能单纯地写早冥读写跑呢?不可以!这是什么意思?

比如你讲写作这个主题,《认知觉醒》就讲了两点,用简单的语言,用自己的语言。如果你只是把这两点写清楚,那么我认为是跑题的。它跑到哪里去了呢,它可能跑到《写作公式》去了,因为《写作公式》也讲了这个问题。当然我是用这本书举个例子。

《认知觉醒》它是一本什么书?它不是一本教人写作的书呀,书名里写得很清楚,是要通过认知觉醒自我改变的书,封底也写得很清楚,用脑科学、心理学走出常见的成长误区。

所以,你写这两点当然是要写的,但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和认知紧密结合。比如简单的语言联系感性,自己的语言联系理性。这样的写作才能带来改变,带来成长。

再扯远一点,我们不是经常说写书评要切入点越小越好吗?不错,写作是一个切入点,但你这篇书评不应该只是写给要写作的人看的,它应该值得每一个想要成长的人来看。所以,入口可以小,起点可以低,但是出口一定要大,立意一定要高。

这就是第一步:找核心,这个核心能够把一本书的最高点和最低点连接起来。

没想到第一步就讲了这么久,看来我的“费曼技巧”还要加强训练。接下来尽量讲得简单点。

第二步:关联书。

这一步取自于《写作公式》第5章:触类旁通:用别人的故事写自己的文章。故事从哪里来?书是最容易的。

就是说你每拿起一本书,总能想起几本你读过的书。从《认知觉醒》这本书,我就关联到好几本书,比如前面提到的《想》《反本能》,还有一本,我没提到的《销售脑科学》,它们最交叉的地方,都是基于脑科学来展开的,也可以说是基于本能和理性写就的。

关联书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做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手段,具体来说就是丰富我们的写作素材。因为有很多小伙伴说,知道书评要案例,要故事,可自己就是没有积累。你想想,如果通过一本书你能关联到几本书,你还愁没有素材吗?

当然有人会说,我想不起来,我关联不上。就如知识管理,知识能不能连接上是基于你的认知范围的。你关联不上,有两个原因,一是读书太少,二是没有记住。那么,也不用着急。读书太少不怕,至少从现在起,你读了一本书了,我们助教会讲三本书,我刚刚还提到了几本书,可见,只要你有意识地开始行动了,知识会源源不断地向你奔来。

没有记住,也不用着急。再回顾一下学习金字塔,读书只有5%的留存率,而写作高达90%。读一本书,你总得写下点什么。然后你将来需要的时候,就能通过这根绳子牵出一头大象。

我大概从2018年才开始读这些书,我统计了一下,去年写过书评的书只有16本,跟很多人相比读得实在太少了。但是再少,你只要去连接,你就能发现知识的复利。像我今天提到的书,也都是最近不到一年读过的。

这是第二步:关联书,这个关联能够把过去的知识和现在的知识连接起来。

第三步:写想法。

微信读书上有一个写想法。我说的写想法就是,边读边写上你任何想到的东西,比如一本书,一个人,一个故事,一个案例等等。我把写想法和知识管理的知识网格对应起来,它们都有一个最小的知识点。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卡片笔记写作法》说的闪念笔记,或是灵感笔记等等。

不过,我记得《卡片笔记写作法》说不要在书上写字,但我恰恰相反,一定要写在书上。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个是不容易打断思路和节奏,还因为书上有原文,不用摘抄就可以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

写想法的目的是什么呢,和第二步关联书相似,也是积累素材,只不过范围更广。好处是可以写任何东西,比如你没读过书,总做过事,说过话,看过电视,刷过抖音什么的吧。

这是我读书时随手写下的一些东西。

《三体》只送大脑。

农夫与蛇——鳄鱼咬掉饲养员胳膊。

不要跑赢老虎,只要跑赢别人。

耗能:聂卫平棋圣输氧。人的大脑重量在人体中占有2%左右,但耗氧量占人体的25%左右。(医学背景)

项羽:死于情绪:无颜见江东父老。

写想法,在书评写作上我用得最多的是引题。有小伙伴总觉得引题没有好的故事、案例,不妨从写想法这一点开始积累。比如我今天的开场就讲了《三体》的内容,这就是我第一次看《认知觉醒》大脑一节时,想到后写下的。

这是第三步:写想法,它能够把书和你的经历连接起来。

第四步:做链接

具体是做双向链接。当然这个词也是取自于知识管理。在这里的意思是读书要前后连接。因为虽然一本书它是分章节的,但实际上内容不可能截然分开,而且有的书根本没有章节。这就好像知识管理软件,虽然它把知识给你分类了、也能够创建链接,但这都是物理上的,形式上的。你真正能够管理多少知识,还取决于你的认知,取决于你在逻辑上能不能产生连接。

所以读书也是一样,我们要主动地去连接相关知识,至少表面上明显是相关联的东西,我们要把它们连接起来看,产生一个双向链接。

那么具体是怎样,我举一个例子。《认知觉醒》在32页,第二章“潜意识”第一节“模糊”,是不是讲了怎样消除潜意识带来的模糊。然后我们往后看,在63页,第三章“元认知”第二节“自控力”,是不是讲了“元时间”这一概念,并再次提到了“模糊”这个词,说元认知能力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模糊零容忍。

那么我会在读到这里的时候想到前面,于是翻回去看一看,并在63页标注32页,在32页标注63页,有时候可能还不只标记一个页码,那么我把它称为双向链接。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为了便于找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我现在要写《认知觉醒》的书评,发现“模糊”这个概念对我有触动,就想以此为主题,那么我是不是要找三个子主题。

刚刚提到的两个小节,是不是可以作为两个子主题。那么还有点单调呢?我再搜索一下,看看哪些章节还提到了模糊。然后我发现就在第一节“大脑”,开篇就讲到:有大脑,但不了解它,我们就只能凭模糊的感觉生活。

如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列出三个子主题:

虽然这三个知识点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但是它们有一个共性都是消除模糊。有很多小伙伴问什么是逻辑主线,这就是逻辑主线。说到这里我又想提一下上次有书友写《想》这本书的书评,因为书上有100多个思维模式,好多人就从里面选了3个来写,基本完全是不相干的概念。这样显然是不行的。

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找到一根藤上的三个瓜再开始写。如果有人实在找不到,我说句粗鲁的,你强扭也得给它扭到一块儿。瓜虽然不甜,但是起码你开始有这个意识了。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三个瓜太大,你搬不动。就是我们说的主题选大了,驾驭不了,那就缩小范围。比如刚刚说的“模糊”主题,你就只写这一节里面提到的三个消除。你就写写这个瓜大不大、圆不圆、甜不甜。

好的,刚刚说的是“连接读书法”的第四步:做链接。目的是为了使书的各知识点产生联系。觉得逻辑主线不好把握的小伙伴,建议可以多去这样训练自己。

这样,今天的讲书就差不多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第一部分:介绍《认知觉醒》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一个初步实践知识管理的读书方法——连接读书法。主要分为四步:第一步:找核心;第二步:关联书;第三步:写想法;第四步:做链接。

那么,作业来了:按照网格化知识管理模型,根据你阅读《认知觉醒》时写的一个想法,做一个知识网格。

做得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做!去改变!还记得《认知觉醒》这本书的核心是什么吗?改变!一本书写得再好,方法再简单,毕竟是一本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家读了《认知觉醒》,一定要去实践。大家听了知识管理,一定要去应用。

一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一生!2023年,我们一起去改变!

大年初二,非常感谢大家对两针见血的支持。最后祝各位新年快乐!合家幸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