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故道桑黄的循证研究 — 古桑文明演化史

 东营菌物科学 2023-07-21 发布于山东

        桑黄,一个记录着华夏本草文明发展史的神奇物种。汉代《神农本草经》和明代《本草纲目》记载“桑黄上品,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气,久服轻身,不老延年”。1968年,日本学者迟川哲郎(Ikekawa)研究证实“桑黄对癌症肿瘤的抑制率高达96.7%”。就癌症免疫替代疗法而言,桑黄的效果已被国际公认位居第一。韩国学者费天安实验发现“野生桑黄子实体口服效果竟然与临床顺铂注射作用相当”。近年来,桑黄的化学成分不断被分离鉴定,其药用有效成分多表现在调节免疫、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保肝、抑菌消炎等。桑黄寄生树种多样,但严格来讲,只有长在古桑树上的黄色真菌才叫桑黄。山东黄河故道野生古桑树群被联合国授予“全球农业文化遗产”,该区域产出的野生桑黄,经过多部门、多专家检测,评定为“正宗桑黄”。山东省循证医学研究院工作者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科学的研究,尽可能完整、逐步的向世人揭开这一华夏瑰宝的神秘面纱。

图片


一、鲁桑为桑之始

桑被称作为“神桑”,不仅是因为它频频出现在神话传说中,在古代祭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因为它有着很高的作物价值,并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影响世界的十种中国植物之一。

桑是地球上一种古老的植物,在早白垩纪(距今135~70百万年)时,被子植物在整个植物群中的数量极小,但在确知的化石中发现了桑的存在。《诗经》是西周到春秋中叶以前(公园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总集,记录着黄河中下游各地以桑丝为题材的诗篇,在黄河中下游,又以山东的桑蚕业最为发达。山东自古就号称“齐纵鲁纺,桑麻千里”之乡。秦汉以来历代都把农业生产称为农桑” , 把重农桑作为立国之本。司马迁在《史记》里:“齐鲁千亩桑麻,其人与千户等”。谁能想到,到在汉代,山东还会种这么多桑树,还如此富裕?山东桑树统称“鲁桑”,《蚕桑萃编》亦曾有 “鲁桑为桑之始”的记述,说明了鲁桑品种在桑树演化中的重要作用,也佐证了农耕文明在鲁地的悠久历史。

《本草纲目》称桑树是“东方之神木”,其叶、皮、果实皆可入药,明确记载:“桑叶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之药效。以之代茶,常服止汗。”《四月时令》说:四月宜饮桑葚酒,能解百种风热。明张岱《夜航船》记载:“桑木者,箕星之精神也。蚕食之成文长,人食之老翁为小童。”中医历来就有“人参热补、桑叶清补”之说,古人对桑叶这一药食同源植物的认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已被华夏先民广泛应用,故又称之“神仙叶”。

图片

由于栽桑历史悠久,桑蚕的专著在农书中最多。现在知道的全国栽桑养蚕专著清以前有十七、八种,清以后的五十三种。山东人所著的《把胜之书》、《齐民要术》和《王祯农书》中都有桑蚕专篇。清代山东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亦著有《农蚕经》(1705年)。对桑树的繁殖方法,《把胜之书》和《齐民要术》中都详细介绍了桑种的采集、处理和播种方法,至今还在沿用,可见,当时嫁接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齐民要术》中最早出现鲁桑品种这是千百年来山东劳动人民在当地选育驯化的优良品种书中还引用鲁桑百丰绵帛的农谚鲁桑经长期栽培变异又有黑鲁桑和黄鲁桑之分廷续至近代其分化更大自成一个系统——鲁桑系。清光绪二十九(1903)山东成立了济南农桑学会,并附设试验场。建国以来,山东植桑事业有了更大发展,1976年统计,全省有桑园231,411亩。


二、古桑神话

在远古时代的原始宗教和神话传说中,桑树的作用不仅仅是养蚕,它往往被誉为是“生命树”和“母亲树”,它连接着人与神,是支撑这个世界的关键。正是古人对这种带有生命意义的大树的高度崇拜,才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关于桑的神话传说和文化意象。

图片     图片

“桑”字甲骨文与《山海经》中的扶桑图

字甲骨文字形从木而上著其叶,以为桑树之形。现代语言中,把“扶桑”代指古代日本,然而,扶桑古代中国神话里是指太阳栖息的地方。传说在黑齿国的背面的汤谷边上有一棵扶桑树是十个太阳洗澡的地方。水中有一棵高大的树木,九个太阳停在树的下面,一个太阳挂在树上。这在《山海经·海外东经》有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为什么要将桑树称为扶桑?古人是这么解释的:因为这棵桑树较为特别,它高两千丈、粗两千丈,有两个同根的树干,它们互相依靠、互相支撑,所以称为扶桑。这可见《海内十洲记·扶桑》中记述:“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并且扶桑这棵神树,上通天庭,下及黄泉碧落,将天、地、人连接到一起。这在《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旧题·晋·郭璞《玄中记》也有记载:“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神话故事虽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也可以由此看出古人对桑树有多么重视。

由于桑林在古时候人们的印象里是连接神与人的,因此桑林也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据说,灭夏建商的商朝开国君主成汤,在初建国之际,连续遇到大旱天气,整整五年颗粒无收。于是成汤亲自在桑林中祈求降雨,最终感动了上苍,大雨倾盆,缓解了旱情。这可见《吕氏春秋'顺民篇》中记述:“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磿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

图片

在我国的古代传说典故中,关于桑的地名有不少,并且这些地区都圣贤辈出,其中空桑是最有名的地区之一。“空桑”一名出自《山海经》,由该地区大片的桑林而得名,该名一直沿用至东周晚期,主要指今鲁西豫东地区。在“空桑”出过很多名人,例如商代名相伊尹,据《吕氏春秋》记载:“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这里的婴儿指的就是伊尹;再例如,空桑也是孔子的诞生地,《春秋孔演图》记述:“孔子母征在游大冢之坡睡,梦黑帝使清与己交。语曰:女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名人或出自空桑,或在空桑做过一番大事业,如皇帝之相力牧、天文世家羲和、皇帝之孙颛顼、蚩尤氏、轩辕氏、神农氏、空桑氏……如此多的圣人,给桑树更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黄河故道古桑群的文明起源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桑立国,古桑树群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山东临清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之大成者,体现了“天地和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秦汉时期,黄河平均每26年决口和改道一次,后来逐渐频繁,三国到五代时期,平均10年一次。据记载,黄河下游的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余次,大改道26次,所以才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语。每当这些灾难来临时,“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民不聊生,而当灾难过后,留下来的黄河故道便成了伤痛的纪念碑。

图片

东周时期,山东地区是我国桑蚕业最发达的地区,受此影响,当地人民选择在黄河改道后留下的风沙地区种植桑树,一方面可以防风固沙,另一方面可以发展生产,此时期为故道地区桑蚕业逐步发展的时期。秦统一六国,并在王朝初建时期采取措施薄徭轻赋、发展农桑,开辟了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秦汉两朝,我国桑蚕生产最发达的地区就是黄河中下游的山东一带。黄河故道地区的人民,在这一时期为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桑树群发展尽心尽力。

然而,三国战乱使得黄河故道地区桑蚕业发展在波动中逐渐衰落,东汉末年黄金大起义开始,战乱、分离不断,北方人民经常到江南避难,人口锐减,虽然桑林依然茂密,但桑蚕业一直衰落下去。隋朝统一全国后,战乱结束,农桑再次发展,唐玄宗开元年间(714~741年)经济繁荣至顶点。安史之乱(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突然爆发,让北方经济再次受到重创,“人言断绝、千里萧条、荆棘丛生、豺狼嗥叫”,黄河中下游桑蚕业严重破坏。后经北宋时期,北方原始游牧民族习惯性的砍伐围林桑柘,以方便骑射奔袭,大片桑林被毁。南宋虽有金、蒙提出发展桑蚕业,但已经遏制不了黄河流域桑蚕业的衰落之势。悲中带喜的是,黄河流域的百姓善采集桑葚,晒干后当粮食储存,灾荒之际用来御饥,这为古桑树资源的保存提供了珍贵的可能性。

元朝至民国初期,虽然我国桑蚕业整体趋于萎缩,但黄河故道地区由于特殊的生态环境状况,人们进一步进行桑树改良,风沙灾害越是严重的地方,桑树种植规模越是庞大。元朝中叶长江流域棉花种植普及,农棉经济生态扩展到黄河流域,复杂的桑丝工艺被粗犷的棉布技术替代,桑蚕丝茧逐渐衰落。

民国中期至21世纪初期,黄河故道再次经受战乱影响。日伪时期,当局为防范繁茂带来的隐蔽,以“剿匪”为名,砍伐了大量的树材。解放初期到文革期间,“以粮为纲、毁林造田”,古桑群又遭劫难,只有地形复杂、沙岗诸多的村庄,古树才勉强得以保存。也正是这片被保护的桑林,使得附近村民很少在此后的三年自然灾害中因饥饿而亡。21世纪初期,现代化农业机械发展普及,新一轮毁林开荒开始,加之桑果难以保鲜运输,古桑群再次被大量砍伐。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兴衰,黄河中下游故道古桑仅剩6000多亩。

图片

近几年,由于交通条件改善,农桑政策保护,古桑群周围新植桑园万亩,故道桑树群与当地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了农林牧商一体的农业系统结构,古桑群区域内的古树、沙丘、河流、村庄相得益彰、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古桑群印证着历史的变革和演化,同时也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性杰作,是世事兴衰过程后,历史考察与科学发展的活档案和活样本。千百年的古桑依旧根深叶茂、硕果累累,春华秋实、别样美丽,成为山东黄河故道的天然景观线和资源库。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