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文雨】高中生物基础知识选修1考前必背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7-22 发布于甘肃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选修1考前必背
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主要由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组成。
2.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在一定的范围内。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且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章  神经调节
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等部分构成。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3.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双向传导(注意: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5.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单向传递,传递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7.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神经递质会与受体分开,并迅速被降解或回收。
8.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3章  体液调节
1.高等动物主要激素的分泌器官、功能及相互关系
图片
2.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来源: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路:氧化分解,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转化成甘油三酯、某些氨基酸。
2)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
3)糖尿病
症状:“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
出现“三多一少”症状的原因:葡萄糖随尿液排出(多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口渴(多饮);机体为满足能量需求,一方面多食,另一方面机体消耗大量脂肪、蛋白质等(消瘦)。
3.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图片
4.体温调节
1)原理: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体温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3)相关中枢: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4)相关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等(产热)。
5.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主要通过肾来完成)。
2)相关中枢:渗透压感受器和渗透压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3)相关激素:抗利尿激素。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化学本质为类固醇),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6.激素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
4章  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主要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2.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3.体液免疫
1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病原体、辅助性T细胞)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2)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导致机体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初次免疫中浆细胞只来自B细胞的增殖分化,二次免疫中浆细胞除来自B细胞的增殖分化之外,记忆细胞也能更快地增殖分化出浆细胞。
3)结果: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黏附。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但是抗体无法直接对侵入细胞中的病原体起作用。
4.细胞免疫
1)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
2)结果: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暴露出病原体,进而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
5.免疫失调
1)过敏反应:已免疫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2)自身免疫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
3)免疫缺陷病: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5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激素: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生长素
1)生长素的产生不需要光照,即有光、无光均可产生。
2)运输
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
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
横向运输:影响生长素横向运输的主要因素有单侧光、重力等。运输部位是尖端(如胚芽鞘尖端、根尖、茎尖等),运输方向为向光侧背光侧、远地侧近地侧。
3)胚芽鞘生长弯曲情况分析
图片
4)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3.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某种激素的含量会发生变化;同时,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
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分裂,二者在促进细胞分裂表现协同作用。
在调节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赤霉素促进萌发,脱落酸抑制萌发,二者作用效果相反。
当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
2)决定植物器官生长发育的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例如,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时,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比值较低则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
3)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
4.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5.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环境因素:光、温度、重力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