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西门瓮城遗址

 访古游记 2023-07-22 发布于广东
西门瓮城遗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与荔湾区交界中山七路与人民中路交汇处,始建于明代,是广州府城西城门瓮城的一部分。1996年及1998年两次对遗址南部进行考古发掘。西门瓮城遗址是迄今发现保存较好的明代西城墙基址,具有较高价值。 1999年,西门瓮城遗址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门瓮城遗址

市保碑

瓮城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是为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西门为广州东西轴线的西部端点,连接西关城区,在广州城西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广州鸟瞰图 清乾隆

西门瓮城切面呈“H”形,南北长50余米,东西宽18米,中部被埋在中山七路路底,南段露于地面,北段紧依民居。

西门城墙与瓮城位置示意

1996年及1998年为配合建设工程,先后两次对瓮城遗址南部进行发掘,清理出残存的基址东西长18.45米、南北宽18.15米、高3.7米。
遗址俯拍

墙垣由红砂岩石条包边,横竖错缝叠砌,以灰浆粘接,残留23层,墙芯以黄褐色土夯实,墙体宽4.7米-5.1米。外壁向上斜收,内壁较直,墙体曾经多次修筑。

瓮城西墙遗址
瓮城南墙遗址

红砂岩石条

夯土墙芯

南墙壁有一处拱形门阙,用白色花岗岩条石砌成,年代稍晚。这处瓮城在清代沿用、修缮和改建,民国七年(1918)后,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后,拆除了广州城墙,利用城基修建新式马路,打破了旧有的封闭城市形态,成为广州城市走向近代化的开始。

瓮城南侧门遗址

发掘后,城基实施原址保护,并植上花草,四周建保护栏,遗址以北建人行道。现遗址中部仍被埋于中山七路底,北段大部分压在民居之下,故未发掘。
遗址全貌

广州府城的演变历程

秦汉时期(前306-220),秦将赵佗于公元前203年据有岭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从此,确立了广州两千多年来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秦)“蕃禺”漆盒盖,为“蕃禺”地名首见于考古实物最早的一例
三国时期(220-280),孙权划分交州的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置广州,为广州得名之始,强化了广州作为岭南地区行政中枢的地位。
(晋)“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皆平康”铭文砖
隋唐时期(581-619),广州形成“州城三重”的格局。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为南汉国首府,广州改名兴王府,广州城分内城与郭城,内城包括宫城与皇城。
宋开宝四年(971),灭南汉国,兴王府复名广州,广州知州魏瓘领导修筑子城,广州知州昌居简及王靖等人主持修筑东城、广州知州程师孟主持修筑西城,合称广州三城,奠定了广州城市的基本格局。

(宋)水军修城砖

明洪武三年(1370),合广州三城为一城,形成广州府城的基本格局。据明黄佐《广东通志》载,当时广州城“周长三千七百九十六丈、高二丈八尺”,按现代的单位计算,广州城墙长9700余米,宽约6米,高约7.6米。
清代广州城的格局基本沿袭明代的城市格局,将明代修筑的新城分别向东西延伸,南侧紧邻河边,加建东西“鸡翼城”,各长二十多丈。这是广州城建史上最后一次城池建设。
(清)广州西门旧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