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重要的事儿

 新用户69504EuS 2023-07-22 发布于云南

若一直生活在自己造就的

一个铜墙铁壁的围城之中,

那些不同的意见,

那些新鲜的事物,

完全无法穿过围墙。

那即使是看再多的书,

听再多的课,

旅再多的行,

你还是原来的你。

围城内外

我曾经是一个"小心翼翼"的人,常常畏手畏脚,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世界里。

父母离婚后,更是觉得在这个世界孤立无援,能保护自己的人只有自己,其他都是浮云。

把自己包裹得越严实,也就越患得患失。

我试图把那些包裹着自己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丢掉,回过头来看,这其中的许多道理,其实是我的两个孩子教会我的。

或者说,是她们给了我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现在我遇到困难或是选择,我都会自问,如果是呦或语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给她们怎样的建议?

换一个视角,把自己先从问题中拉出来,再另眼相看。

每每这样,我好像都能有一个清晰的问题解决方案,并屡试不爽。

我期望我的孩子不要刻意去取悦任何人,包括她们的父母,她们也不需要去做爸爸妈妈眼里的乖孩子,我不想因我们的局限而使她们受到局限。

他们的世界应该是广阔的。

我期望她们明白我们做的一切(例如礼貌)并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喜欢。

例如我们善,不是因为善可以美化自己,而是,善就是我们本身。

我期望我的孩子拥有好奇心和探索力、拥有独立的人格、敞开心扉接纳新事物、拥抱不同的观点,并不断去更新自我。

我期望我的孩子能解放自己的思想、善于思考、踏踏实实做事、开开心心生活。

这些是我对她们的期望,其实深层次更是我对我自己的期望。

认识到这一点,我仿佛打开了一个思考和实践的大门。

既然期望她们做到,我就没有理由不去这样做。

我是一个被固化过几十年的人,想要把自己的围城推倒其实并不容易,但是我开始做了,而且看到了推倒城墙后透过来的曙光。

习惯性防卫

阅读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现在被提得很火,好像不阅读都成了一种罪过。但是我们阅读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看到与自己的认识在同一水平的内容,我们仿佛找到了知音,产生了共鸣,好像自己又明白了很多道理。

看到超出自己认知界限的内容,我们就选择忽视,或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觉得对方讲的不可能是事实,并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遇到自己不认可的,或者是不熟悉的观点和建议,很多人会直接屏蔽。潜意识里产生抗拒,直接拒绝了这些观点。

因此,那些新的观点根本就没有进入我们的大脑,更没有用大脑去分析。

如果自己一直陷入这样的习惯性防卫而不自知,我们看再多书、听再多课又有什么用?

外面的世界变化那么快,那些进步很快的人一定是拥抱变化并开放自我的人。

大家可能会觉得,老年人是最容易固执己见的,他们很难听进去别人的看法,更别说拥抱新事物了。

不管你说啥,他们都听不进去,他们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得出的结论,他相信他自己的认知,其他的都是谬论。

细思极恐,我们这些年轻人又何尝不是呢?自以为自己懂得比老人多,刷几条新闻就觉得自己与世界接轨了。

其实吧,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越大的城市,其资源就更加优质和丰富,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就会不同。

环境对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如我自己就身处西南边陲,我深知我的环境及我自己的局限。

但无论我们身处何处,我们都必须先从我们自己出发,首先去打破自己的习惯性防卫,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再去多行多阅读。

但是,怎样才能打破习惯性防卫呢?

拥有开放的心态

解决方案就是拥有开放的心态,但什么又是开放的心态?

有开放心态的人,当别人讲了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会先接收,然后去思考并证实。如果ok那就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里。而不是直接说“NO”。

只有把心态放开了,打开了自己的城门,那些新鲜的,与你认知不同的想法才能走进你的围城。

这种开放的心态,其实和在儿童教育领域会提到的探索欲望及好奇心其实是同源的。

所以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也时常提醒自己,保护好她们的探索欲望,保护好她们的好奇心。

但现实中,小孩子的很多探索行为其实是很不被待见的,常常会被成年人定义为“不乖”。

成长的本质就是旧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诞生。接受它,直面它。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这也是有前提条件的,自我封闭的人,别说行万里路了,你让他绕地球几周回来,他还是那个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