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ε31厥逆去形: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黄帝内经参详 2023-07-23 发布于山东

暴怒则伤阴血,暴喜则伤阳神,伤阴伤阳之严重果又如何呢

先附录原文如下: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在《素问·疏五过论》中亦有“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之语。

一、厥者何谓?厥气何如?

厥者,逆行也。

厥气者,气机逆乱而行也。

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厥分寒热。据《素问·厥论》,阳气虚衰于下,则发为寒厥,阴气衰虚于下,则发为热厥。

厥证无论寒厥、热厥,厥发之始,皆起于足。厥发之终,寒厥之证,岐伯讲:“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热厥之证,岐伯讲:“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二、何为厥气上行?

人身阳热之气和阴寒之气皆可厥逆上行。

《素问·生气通天论》黄帝讲:“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煎厥、薄厥此皆阳热之气盛行于上之气厥。

在《素问·调经论》中,对于黄帝“阴之生实奈何”之问,岐伯答之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对于黄帝“阴盛生内寒奈何”之问,岐伯答之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此为阴寒之气盛行于上之气厥。

三、何谓脉?满脉何谓?

脉以行血气,《灵枢·经水》黄帝讲:“经脉者,受血而营之。”《灵枢·经脉》黄帝讲:“脉为营……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素问·脉要精微论》岐伯讲:“脉者,血之府也。”

满则充实饱满,满脉之象,指下饱满,脉体粗,脉幅大,乃脉血充盈、脉气外溢之象。何以如是?暴怒暴喜,气有不节,则气机厥逆而乱,但对于“满脉”而言,怒则气上,喜的气缓气下(调经论言),气缓气下则脉软而无以满之,故“满脉”当为接续“暴怒伤阴”而为言。

猝然暴怒,大怒气上,血随气行,怒为肝之志,肝藏血,大怒则血不藏于肝而充满于经脉,经脉血量骤增,脉内气压或血压亦随之骤升,经脉呈现䐜鼓之状,此经脉䐜鼓之状,即是“满脉”之谓。俗谓“气的脸红脖子粗”,即是血脉贲张而满脉之所谓。

四、去形何谓?什么东西在去形?

去形何谓?此颇具歧义。张志聪认为是脏气脱离真脏之形,其注曰:“阴阳之气,厥逆上行,五脏之气满于脉,而脱离于真脏之形矣。”吴昆注曰:“'去形’,去离形壳也。”但又未明言是什么东西去离了形壳。

相较而言,还是王冰之注较为合理些,其注曰:“逆气上行,满于经络,则神气浮越,去离形骸也。”神气去离形骸正是热厥之终“逆则阳气乱,乱则不知人”之所谓。暴怒伤阴血,气实血亦实,血气相并,发为大厥,《素问·调经论》岐伯讲:“络之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此“大厥”类似于大怒血菀“薄厥”之证。神气去离形骸则大厥而暴死,《素问·五常政大论》岐伯讲:“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则,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素问·六微旨大论》岐伯讲:“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暴怒则血气相并而大厥,神去机息,气止化绝,神气离形,阴阳离决,神明失守,暴不知人,甚则暴死。

《灵枢·天年》岐伯讲:“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素问·痹论》岐伯讲:“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暴怒伤阴血,血行脉中,脉舍神,心主身之血脉,心藏神,为君主之官而神明出焉,暴怒者,血与气并,肝不藏血,魂无所依,心不藏神,脉不舍神,神无所居,魂神之气离散形骸,故为“去形”。

在黄帝内经中,形、神并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讲“能形与神俱”,《灵枢·经水》讲“无形则神无以生”,“去形”即神气去离形骸之谓。

五、满脉与去形的关系

暴怒伤阴而满脉,但满脉未必去形,只有经脉贲张䐜胀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神气去形的极端情况。

去形未必皆因满脉,暴喜伤阳而软脉亦可发生神气去形的情况。皆是说,暴怒而满脉,暴喜而软脉,皆可神气去形。举个极端的例子,在评书《岳飞传》中,烈士暮年,壮心未已,金兀术被牛皋骑在背上,金兀术恼羞成怒,怒在声为呼,圆睁双眼,大吼一声:“气死我也。”刹那间,怒气填胸,口中喷血,俯地身亡,暴怒暴死,神气离形,此乃典型的“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牛皋察知之,心中欢喜快活至极,喜在声为笑,哈哈大笑,气缓不接,笑毙于金兀术之背,暴喜暴死,此为脉软而神气去形。

无论是在本篇大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还是在《素问·疏五过论》中,“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皆是紧密承接“暴怒伤阴,暴喜伤阳”而为言,再加上金兀术之死和牛皋之岁的极端例子,这无疑是在提醒世人:一定要做好情绪管理,毕竟,冲动是魔鬼啊!

明日继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