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渡心人 2023-07-23 发布于陕西
我们活在关系中


建立关系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目的。在童年我们会与父母习得建立关系的习惯或者链接方式。这些链接方式幼年一旦成型,对于成年的我们和他人建立依恋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童年与重要客体互动建立起关系的模式是我们与其他人依恋和链接的终生模板。
心理学家将客体分为两类。

激励性客体: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吸引人兴奋的感觉

拒绝性客体:父母是不完美的,对于自己的忽视和不关心,让人沮丧的感觉。

父母都是激励性客体和拒绝性客体的综合。孩子和父母互动比较多激励性客体比较多,孩子的适应各种比较好。体验拒绝性客体特别多孩子,面对父母的虐待(包括语言的虐待),孩子也会默默承受。

激励性客体实际上会让孩子体验自己值得被爱,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是“好孩子”。拒绝性客体让孩子体验自己是没有价值,不值得被爱的,自己是个“坏孩子”。很多来访者都会体验自己自己好像没有那么好,自己并不是值得被爱。我们很多时候一生都在追求爱和被爱。

由此才有那句著名的话: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所谓的一见钟情

妈妈表面是非常乐观的,开心的对待孩子,可是孩子有时候看到妈妈一个人在房间哭泣,孩子的感受也会非常强烈,或许会觉得妈妈身上那种抑郁的部分是真实存在的。乐观、阳光的妈妈并不是我真实的妈妈,那个抑郁、哭泣的妈妈才是真实的妈妈。抑郁的妈妈会影响到我和阳光妈妈部分的链接。这样的体验,孩子会看到阳光的一面,同时感受妈妈身上隔离、抑郁的一面,会深深的影响到他们,甚至植入他们的潜意识。潜意识层面,他们也会认同妈妈身上的这个部分,把自己变成和妈妈在抑郁方面更加相近的一个人。

孩子长大之后会变成妈妈一样抑郁的一个人,或者自己在找女朋友的时候,会找抑郁气质的女孩。妈妈身上不被孩子接触的或者妈妈藏着的情感,实际上孩子还是会感受到,还可能会认同这个潜意识部分,最后变成像类似妈妈身上的一部分,或者在将来的亲密关系中,他会找到一个和妈妈身上隐藏的那部分,相似的一个女孩。

孩子在寻求和他人建立关系,并不是这个人可以让自己多么的快乐,实际上他在找这个人身上,可以引起早年父母依恋关系有共鸣的地方。也就是在寻找早年关系中,与拒绝性客体相关的那部分。这个也就是强迫重复的重要原因,为什么那些只是不停的结婚和离婚,实际结婚对象要么是和妈妈类似,要么和妈妈性格相反。

所谓的一见钟情,也就是击中了你早年与客体体验过的链接方式。那也就意味着早年的妈妈是不开心的,如果她是抑郁不开心的,那么我怎么能开心呢,她过的不好,我怎么可以过好呢!这是在表达对于妈妈的忠诚。我并不像背叛妈妈,那些看起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人,往往生活的也不够好,实际上可能也是在向妈妈表达认同。妈妈一辈子过的那么不容易,我也不能逍遥快乐。所以放纵和任性看起来特别的奢侈!
如果妈妈是抑郁的,我现在开心了,也就是意味着我和妈妈的情感链接就淡了,我在心理上抛弃了妈妈,我和妈妈之间的情感链接也就不会像想象中那么深刻了。《挪威的森林》描述的亲人的连续自杀就是这种味道,表达一种忠诚,我要追随你的感觉。

生活中,我们常常不能理解所谓很多人就是一种在一个“坑”一直摔下去。当我们理解成长环境和互动方式可以进一步理解来访者。

客体的态度会左右孩子的行为
共情链接:妈妈的情感对于孩子的影响。

妈妈比较放松,孩子也容易感知放松的状态。妈妈比较焦虑也会感染到孩子,尤其新手妈妈,觉得这个不安全,那个不好。妈妈的焦虑和孩子会配对。

焦虑的妈妈,是非常难以安抚孩子的。本身妈妈工作加班非常累,或者和婆婆以及老公吵架,这个情绪非常糟糕的情况下,妈妈越说孩子越哭泣的更大声,进而妈妈更加烦躁,孩子更加不安和焦虑。

孩子能感受妈妈的焦虑和轻松。

孩子也会逐步发现,当自己做什么的事情的时候,妈妈就会比较放松,妈妈就会比较和蔼的对自己。孩子发现自己做一些事情可以控制妈妈,控制让那个放松的妈妈更多出现,那个焦虑妈妈更少出现。孩子的行为是为了适应和控制妈妈,更好出现“好妈妈”。孩子发展出一个应对策略:我做了什么,妈妈很放松,过来鼓励、赞赏我,我就会变成好孩子。所以才说,什么样的父母养什么孩子。

妈妈的状态和孩子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好孩子和好妈妈是对应起来的。

焦虑的妈妈,会让孩子焦虑。孩子要控制焦虑,就会做一些行为,从而降低自己和妈妈的焦虑。比如焦虑中长大的孩子,恋爱中,在恋爱特变甜蜜的时候,总会做一些破坏关系的事情,实际上成长经历中焦虑的孩子体验被妈妈抛弃,在进入亲密关系中,感觉越来越近的时候,就会体验好像意味着自己被抛弃,所以他会主动“抛弃”,避免体验的被动抛弃,会主动破坏亲密关系,拉开距离。这也是所谓的“爱情考验”,我需要你做什么,然后你才爱我,当然很多时候,恋爱的一方并不是用语言表达出来,而是潜意识特变渴望,做一些破坏关系的事情,看看对方的反应是什么,对象如何生气,那么就证明了,原来他真的不爱我呀!

分裂和整合
克莱因提及妈妈是有好妈妈和坏妈妈。婴儿的会有性本能和死本能,他的攻击力会投射出去,不是因为自己有死本能。比较说,妈妈不及时关注我,妈妈是个坏妈妈。婴儿随开始的采用全好和全坏的认知,婴儿将妈妈分裂开,4个月以内婴儿意识不太时空的连续性,所谓的“巨婴”就是认知停留在4个月以内的婴儿。4个月以后的婴儿意识到妈妈只有一个,妈妈又好又坏,婴儿开始整合这个妈妈。

当我攻击坏妈妈,意味着好妈妈也会受到伤害,孩子可能会有些“内疚、抑郁”。克莱因认为我们人一生都是从分裂到抑郁,再从抑郁到分裂,也就是抑郁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整合,更加“客观”的看待世界,我们可以看到A,也可以看到-A。


就像随开始恋爱对方是适合自己的理想对象,进入热恋的时候,实际上进入了分离的状态,这个也就是为什么进入恋爱的男女经常神经兮兮,并且情绪波动特变大,会因为对方的情绪变化而变化,就像妈妈和孩子互动一样,有一些失恋后一蹶不振,就像被妈妈抛弃的孩子,意味着没法正常的活下去。热恋男女结婚后,开始柴米油盐,觉得自己好像并不了解对方,就会吵架,觉得对象怎么是这样的人呀!

回顾过去的原因

这个也就是动力学往往会回顾童年,毕竟童年塑造了我们的人际互动模式,童年我们如果被深深虐待过,往往会很难自愈,借助心理咨询师这面镜子,看到原来的自己,然后重新改写人生的脚本模板。

妈妈的拒绝会让来访者体验无助感,现实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让妈妈这样去做,或许妈妈也没有意识到,往往很多妈妈自己都是在更加艰苦的年代,缺乏爱的滋养,没有体验到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自己是有价值的这种感觉,也会把内在小孩投射在来访者身上,从而进入恶性循环中。你要明白这种循环,到你这里该停止了,这也是很多来访者在有了孩子后,想要做咨询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来访者从被抚养者那里:体验到不安全感,分离的焦虑,觉得自己总是被抛弃,好像自己不重要的。即使长大明白,因为大人面对的生活更加复杂和艰苦,可是过去体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咨询修通阶段

咨询师和来访者经历了:讨论、分析、操作、反馈这些部分,层层绕开意识,进入潜意识的大门,咨询师和来访者会呈现来访者的人际互动模板,来访者向”咨询师妈妈“给予指责和埋怨以及不满,咨询师需要接住来访者,看到攻击背后的恐惧和不安。然后咨询师并不会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咨询师的接住(看到来访者的情绪和感受以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开始修通。

来访者指责潜意识中以为咨询师经受不住会离开,可是没有。于是原有的模板开始修正,原来“我的有价值的,我值得被爱”。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信任!

文/渡心
相关链接:
你的焦虑自己懂——焦虑自测量表——————焦虑测
3 分 钟 快 速 了 解 自 己 是 否 有 抑 郁————抑郁测
如何甄别靠谱的心理咨询师
成为优秀的心理咨询师需要接地气!
成为心理咨询师,远不是考证那么简单
心理咨询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心理咨询是如何起效的-曾奇峰
心理咨询师到底起什么作用?
来访者应该这样了解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之路
人的愤怒往往源于对自己的无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