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婴幼儿0

 断剑图书馆 2016-02-04


实用的客体关系


        海音老师在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客体关系在心理咨询中是最实用的。他说,有了客体关系,做心理咨询就没什么困难的了,根据客体关系,咨询师对待来访者就相当于父母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一样,两者是平行的。


        这种平行关系作为咨询师头脑中的一个框架,在咨询中不断寻找来访者早年成长经历中与重要客体的关系模式,及其跟来访者现在与重要客体的关系模式一致的地方,以及这样的模式在咨访关系中又是如何重现的,这样才能让来访者清晰地看到问题所在,及其产生的根源。


        比如一个成年人面对权威,面对亲密关系的对象时会过度焦虑,很可能是因为他从小有过度的分离焦虑,想依赖父母,又不能很好地依赖到,这样的模式在咨访关系中指向咨询师也会是这样。所以当咨询师面对这样的一个成年来访者时,就要相当于一个父母对一个一岁多两岁多的孩子那样回应他。


        可见,早年重要客体关系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影响都是非常重大的。


玛格丽特·马勒


        弗洛伊德研究儿童早期发育时,重点放在3-6岁的俄狄浦斯期,对0-3岁的论述显得有些简单粗略。后期的心理学研究发现,0-3岁的成长发育远比弗洛伊德论述得更为细致也更为重要。其中马勒的分离-个体化理论就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马勒的分离个体化理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0-2个月——自闭;

第二阶段: 2-6个月——共生;

第三阶段: 6-24个月——分离-个体化;

        (1) 6-10个月——孵化;

        (2) 10-16个月——实践;

        (3)16-24个月——复合三个阶段

第四阶段:24-36 ——建立客体永久性。


在这个过程中,婴幼儿原始自恋及自恋萌芽产生、形成共情能力、产生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冲突等。



第一阶段(0-2个月):自闭阶段——原始自恋(primary narcissism)


婴儿此时没有能力跟周围环境互动,不能够把力比多投注到外界,所有的情感能量都保留或固着在自己身上,称之为原始自恋,这有利于婴儿的快速成长。此时心理上婴儿和母亲完全融合,是母亲的一部分。


第二阶段(2-6个月):共生阶段——自恋萌芽


共生的核心本质——没有界限。比如热恋中的情侣,怀孕中的妈妈与胎儿,宗教冥想中信徒与神同在,最典型的是性高潮的体验中强烈的融合感。相对独立的成年人和人之间有一定的界限,但婴儿2-6个月时没办法独立,需要与照料者没有界限地共生。


共生带给婴儿安全感:如果婴儿被周围很好地对待,他就会感到很安全,共生阶段婴儿的需要就是妈妈的需要,妈妈能猜到婴儿需要什么,然后让婴儿即刻缓解焦虑、苦恼,获得满足,于是婴儿体会到安全感,否则就会使婴儿产生被害体验(见后续内容)。


共生体验使婴儿产生共情的能力:一个人的共情能力最早在6个月之前就被第一次决定了,当感觉到自己被共情地理解时,会有温暖、亲密和愉悦的感觉。反之,维持着清楚的人我界限,那就无法同理。


共生阶段婴儿产生自恋的萌芽:婴儿没有现实检验能力,不知道是别人在回应照料着自己,他以为是自己在满足、回应自己,于是感到自己无所不能,自恋萌芽就在这个阶段。其实无所不能是防御无能。婴儿这时候是最无能的,如果几个月的婴儿体验到自己的这种无能,他会崩溃的。成人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自卑和脆弱,他就没必要把自己弄的好像很强大的样子。外表的强大往往是在掩盖内心的某种脆弱,小孩子就是这样。


共生阶段是婴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开端:共生阶段母亲怀抱婴儿时,给予婴儿的社交性微笑,使得婴儿从小感到跟人有安全友好的关系,否则婴儿会对人产生恐惧。


共生阶段形成建设性、适应性(不能都满足)的关系模式。如果一个婴儿所有诉求百分百都被即刻满足,他是长不大的。 只有某种不满足,才能使他关注现实,这对于他自我发展非常重要,当然前提是他基本被满足,他才能够承受挫折。婴儿得到基本好的照料,他就能应对挫败,如果没有得到基本好的照料,这个挫败可能就是一个创伤。换个角度讲,父母随着孩子长大也要做一定的撤退。


共生阶段产生比较原始的防御机制——分裂:愉悦与痛苦,好和坏—两个极端。婴儿被满足的时候,感到愉悦,产生安全体验,认为周围都是好的;不被满足时,感到痛苦,产生被害体验,认为周围都是坏的。从人的本性上来讲,被害体验是人类早期的基本体验。比如婴儿小肠痉挛又不会表达,妈妈不知道他小肠痉挛,所以不能帮他解决,这时他就感觉周围一切都是非常有害的,这么痛苦都解脱不了。因为婴儿没有现实检验能力,不知道周围有害无害,他只能根据自己本能的痛苦体验没被解决产生被害恐惧。


婴儿被满足的时候,感到周围一切都是安全的;不被满足的时候,感到周围一切都是危险有害的,这就形成了早期的防御机制——分裂——全好或全坏的两个极端。


一个人早年的痛苦、不被满足的感知产生的被害体验带来的早期的极度不安全感遗留在潜意识里,随着慢慢长大,发展了现实能力后,他就能做出现实的判断了。但是当生活中某个阶段的冲突超过他人的承受能力时,他就会退行到婴幼儿的不安全状态。如果0-6个月没处理好,就会没有基本安全感和基本信任感。


第三阶段(6-24个月):分离—个体化阶段:完成第一轮的分离,形成独立的个体


婴儿此时没有能力跟周围环境互动,不能够把力比多投注到外界,所有的情感能量都保留或固着在自己身上,称之为原始自恋,这有利于婴儿的快速成长。此时心理上婴儿和母亲完全融合,是母亲的一部分。


(1)6-10个月:孵化


过渡客体:半岁后,婴儿不喜欢被24小时紧抱,独立愿望初步萌芽,朦胧地感知到妈妈是另外一个客体,此时婴儿开始从玩具——过渡客体中寻找愉悦——不从真实的妈妈身上得到安全,从一个象征妈妈存在的玩具身上得到情感稳定,这说明婴儿有了一定的承受分离的能力。过渡客体给婴儿提供基本安全,使婴儿得到情感中的支持,因此对婴儿来说,过渡客体的象征意义非常大。


挣脱母亲:婴儿从母亲身上挣脱下来,开始有独立诉求,但没有能力走远,只能在母亲脚边玩,这是本能的发展趋势。


母亲的应对受过去亲密关系影响:母亲过去的亲密关系会影响到她该阶段如何面对孩子的分离,如果母亲过去的亲密关系发展不顺利,当她照料的孩子突然离开身边时,她会有两个极端反应——要么抓得很紧,给孩子窒息的爱,没有任何距离(抱着孩子,不让孩子到地上玩);要么绝对拒绝,孩子硬要下去就不抱了。但这些反应是无意识的,意识层面母亲总有理由,比如怕脏,怕不安全等,其实是母亲情感上的不安全感。所以说,小孩子能不能承受这个过程,主要是看照料者能不能承受,这是一个互动过程。


咨询中:比如来访者逐步结束咨询时,将来在现实中遇到新问题会不会受不了,其实这取决于咨询师受得了受不了,咨询师对待来访者就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双方一般是互相满足的,又满足亲密关系,又有一定的距离,这是动态平衡的过程。


(2)10-16个月:实践——自恋达到顶峰阶段。


承受分离,形成独立个体:此时婴幼儿通过前面阶段的热身,充分练习承受分离焦虑,逐步形成独立个体。


一个经典情形就是离开-返回“情感充电”。幼儿从妈妈身上挣脱下来,一个人去玩,但不到一分钟马上回来看看妈妈在不在。因为一个人去玩很有成就感、刺激、自由,但跟妈妈分离超过承受能力会焦虑,害怕,如果他回来看到妈妈在,尤其妈妈还有鼓励的目光,此时婴儿就像充电了一样获得能量,又很兴奋地一个人去玩了,然后不到一分钟又回来,这是一个练胆的过程,不是一步达到的。


自恋达到顶峰:此时婴幼儿生理上发展了功能,会爬、翻、走等,但没有现实判断能力,他不知道是父母帮他准备好的,代替他做的,以为是自己完成的,自己要啥有啥,感觉宇宙中唯我独尊,笑得非常开心,此时自恋达到顶峰。这种健康的自恋,如果从小得到基本的欣赏肯定、鼓励和支持,会使其将来具有雄心壮志和进取心,碰到巨大困难时有勇气克服。而且,一个人在极度的困难、创伤当中,是需要那种大无畏的无所不能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撑一撑的。


母亲的回应:理性上,任何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独立长大,但潜意识里,分离使母亲内心产生焦虑,于是现实层面会采取防御,比如因怕烫伤、碰伤、摔倒而不让孩子独自去玩。所以,孩子能不能承受分离焦虑去探索,也是在考验母亲能不能承受危险。


(3)16-24个月:复合。


独立和依赖的矛盾。婴儿此时没有能力跟周围环境互动,不能够把力比多投注到外界,所有的情感能量都保留或固着在自己身上,称之为原始自恋,这有利于婴儿的快速成长。此时心理上婴儿和母亲完全融合,是母亲的一部分。


这一阶段幼儿更能包容分离焦虑,但付出的代价是承受很多孤独、脆弱和依赖。此时幼儿懂了自己其实不行,没有父母一个人什么也弄不好,感受到自己的单独、渺小,愤怒和无助,但又不甘心,于是产生独立和依赖的矛盾,会出现逆反行为。比如小孩子自己穿不上袜子,但妈妈帮他穿上他会愤怒地拉掉,他需要的是别人帮他穿上,但给人的感觉是他自己穿上的。这个阶段没有顺利度过,成年后要自己做主承受一些东西的时候,有些人比较困难,比如选择恋爱对象、毕业工作、跳槽的时候。


案例分析

         案例:某大学生以前习惯了按照别人安排好计划做事情,但到了研究生阶段需要自己做主的时候她就不适应了,甚至无法面对如何毕业的问题而想要自杀,以至于最后导师都打算替她写毕业论文了,她需要的就是像穿袜子的小孩一样,又想独立又想依赖,即要导师帮他完成论文,又要别人感觉是她自己完成的。这就是16-24个月的复合阶段没有顺利度过的结果。


逆反——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是走向升华的桥梁(比如明明很想要亲密依赖,偏偏反过来说不要;比如生二胎的情况,小孩子明明不希望,却会反向形成地说喜欢妈妈生个小妹妹或弟弟,自己会帮着爸妈照顾的,而一旦这种行为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表扬,以后会变成责任感,),此时千万不要戳穿他,只要是建设性的方向,还3是鼓励、肯定,等到他度过这个阶段,这些慢慢就会内化成他自我肯定的品质。


愤怒:应对防御无助的方式。


此时幼儿因独立、分离、无助产生愤怒,而愤怒一般指向最亲密的人,因为安全,因此愤怒指向母亲比较多——被过去的共生伙伴拒绝更容易感到伤害。所以如果一个人对你有很多负面情绪,一定是他对你也有很多正面情感。


性别认同:男孩必须分化更彻底,女孩与母亲相似而维持紧密的联系。


母亲稳定很困难:面对这样矛盾逆反的孩子,母亲左右为难。


咨询中:如果咨询师面对来访者发现要为他负全责,又拖不动时,这个来访者就有很明显的依赖特质,追溯起源应该是分离个体化最后一个阶段的问题,此时咨询师就要像一个母亲对待这样大的孩子一样对待他。


第四阶段(24-36 月):建立客体永久性。


这是一个终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逐步明确自己是谁。


一个人形成我是谁是被别人对待出来的。


该阶段幼儿能维持对母亲及其他一切的稳定形象。


后语


限于篇幅,本次课程的其他内容:偏执-分裂位、抑郁心位、投射性认同、依赖、权利、性欲(色诱)、迎合等在此暂不做整理。之所以分享0-36个月的分离-个体化部分内容,是因为本周六张老师在百思脸的客体关系课程会讲到自恋,而0-36个月中就涉及到人的原始自恋,自恋萌芽,自恋顶峰,所以希望该部分内容能为大家周六的学习做个铺垫准备。


在海音老师的临床案例中,自恋性人格的来访者越来越多,已明显成为各类来访者中比例最高的,这里有时代特点,有社会因素。这也使包括你我在内的很多人都逃不脱这个大环境而使自身带有比以往更明显的自恋特征。而自恋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特质,它能使个体自我超越,极度成功;也可能使个体成为极度退缩的人。因此不论作为个人修行、自我成长,还是在咨询中帮助来访者准确把握问题形成过程及根源,自恋的学习都是极其重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