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栖云真人《盘山语录》论高级静功

 色即是空0000 2023-07-23

  栖云真人王志谨:心安而虚便是清静,清静便是道也。


   栖云真人秉承重阳祖师思想,以“本来真性”为“金丹”,认为只要心性纯熟,明心见性,则直了成道,而水火坎离等是次要的辅助功夫。重阳祖师诗云:本来真性号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衮出赴仙坛。道性是人人具足的,金丹是本有的,却为外来的欲望、内在的妄想所蒙蔽了。正如《清静经》所云:“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因此修道的关键,在于祛除蒙蔽人心、掩盖真性的凡尘杂念、私心贪欲、是非妄想等。

    真人指出,人有道心,犹如石矿中有金,若没有经历大冶洪炉的锻炼,矿石就只是石头,但如果炼去渣滓,真金就显露出来。“修行之人,亦复如此,将从来蒙昧染著之心,便同顽矿。

    以志节为大冶,以慧照为工匠,殷勤锻炼,一毫不存,炼出自己本初无碍底真心。”只将内心的各种妄想、恶念,对外物的执迷贪染,都去除,经过长期的保持清明,本心就能显露,从而恢复本有的灵明通透。


全真派《盘山语录》论高级静功


《盘山语录》是元初著名全真派道士王志谨(盘山真人)的答弟子问集录,分别收入《道藏》第四卷和第二十三卷。这部专论性功修持的著作为历代学人所重视,对于我们了解宗教功夫的特点和高级性功的理法实证,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如何对待入静中的境界问题,是每个练功修道者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盘山真人有其独到的见解:“修行之人,静中境界甚有多般,皆由自己识神所化,因静而现,诱引心君。岂不闻古人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欲遗识,识神尚在,变化形象,神头鬼面,惑乱心主。若主不动,见如不见,体同虚空,无处住着,自然消散,无境可魔,无境可坏也”。由于修习者过去长期心理定势的作用,会在入静过程中呈现千姿百态的境界,这实质上都是潜意识功夫没有打好的缘故,是见闻觉知及习气在静功态中的曲折反映,这样就更牵动了身心的执着、留恋。《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确为修道者之警语。许多人习惯用意识来驱除妄念,强制实现入静,却不知用表层意识之力根本解决不好深层意识的问题,因为强化表层意识的结果,便转化为各种奇怪的形象,影响了心体的安详。若真能做到心体不动,见如不见,心识与虚空同体,于任何处所都不住心,那么各种幻境自然会消失,哪里还会遇到魔境、坏境一类的练功偏差呢?

关于如何对待修炼中出现的某些尚不稳定的预知等功能,他认为这些感应属心定神应而呈现的常见现象,不为奇特,执着于此便偏离正道,万般祥瑞不如无,平等安稳却合道。“常人之心,依着万尘,蒙昧不明初机,出家磨练初机,偶然得静,便生别个景象,或喜欢不休,或预知未来闻前事应验者,或见古师真人来嘱咐心地者。若有心承认,便是着邪,若不除去,养成心病无法可疗。岂不闻古人云:'见闻觉知亦是病患’,况是眼见耳闻,心思里皆属声色境界。经云:'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言之不可及,思之不可歪’,今已声色上认为真,便是落邪道也。”凡是动了脑筋,用了后天意识,或是心随耳目感觉所动,就已于先天道功之旨背道而驰了。“顶后有光亦是幻,足下生云不足仙。”

王志谨批评了初学道者我执和好胜心过重的缺点,“修行人有一分功夫,便生一分胜心,有十分功夫,便生十分胜心,即有胜心,则有我相,我相胜心作大障碍,如何得到心空境灭也。” 他认为“修行人先须识破万缘皆幻,次要识破此个形骸一堆尘土,平日事上洒脱,临行必得自在。身非我有,性必虚空,一念不生,全体放下。” 他同一些道教人物一样,用了佛家、禅宗一套理论来阐述高层次功夫心法:“起心无着,便是有着,心系无染,亦着无染,才欲静定,已堕意根,纵任依他,亦惑邪见。无染无着,等是医药,无病药除,病去药存,终成药病,言思路绝,方思到家”。意思是说,若用心在那里都不要放,便是有执着;心想不受任何染污,亦背上一个不被污染之造作心;若光想着静定,就又陷入了第六意识(表层意识)支配活动的固有习惯小圈子。意存顺其自然,不加意念干涉练功过程,这一个剩余的“意存”便是有相、有念、有住,应逐渐将其舍忘。用心污染无着,好比是治不能静定的医药,当妄念已除,若再存心无污染,心无执着这些有为法,便可能会成为修道障碍了,只有当不掺杂一毫后天意识的元神做主时才算升堂入室。

任何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都免不了接触人事,在修道初期,可一度远离世俗,但当功夫深厚时便敢于面对世俗的诱惑,经得起一切考验而不动心体,不影响功力的继续提高。王志谨深刻提出:“以静为心,全无功行,不遇境,不遇物,此心如何得见成坏?便是空过时光。”他认为对待外缘的态度应是,事来则应,事去不留,万缘俱化,不动心体,“修行之人,外缘虽假,不可不应,应而无我,心体虚空。事来无碍,则虚空无碍万事,万事无碍虚空,如天地间万象、万物皆自动作,俱无障碍。若心存我相,事来必对,便有触拔,急过不得,触着碰着,便动自心,自心发即动,平稳不得,,虽作苦终日,劳而无功也。居大众中及有作务,专防自心不可易动,常搜己过,莫管他非,乃是功行。事临头上,便要承担,诸境万尘不随他去,一切魔境,如此过目,初心不退,即获大功也。”我们从气功态日常生活化的角度来理解这些话,当会有教益可得。

他的理想境界是:“凡曰用者,心无杂念,意不外游,放而不逸,制而不拘,明心识法,去智离空。十二时中,念念现前,若滞现前,亦非其理,若离现前,无有是处。会动静,知去来,般般放下,无挂无碍,便是个逍遥自在人。”他这个放心而非绝对无束,制心而非强拘,离却各种对待又不滞于空,就是明心识法之活学活用。他认为修行人若滞于不断流动的现在心,当然不算合道,若消极回避意识的流动,亦非正途。惟有真正明了心的动静、来去,将平素所肩负的有为法、无为法之重担,彻底放下,心体一丝不挂,获此前所未有的轻松自由,亦算是得道。(景扶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