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岗大队“联产承包”现场会会议记录

 新用户6525yWoI 2023-07-24 发布于湖北

白岗大队“联产承包”现场会会议记录

刘绍濂记录    黄清明推荐

县委书记戴诗清(前排左二),副书记刘仁元(前排左四)、张俊(前排左一)在洑水调研,后排是当年洑水的几位老书记,两位女同志是老妇联主任,都早已作古    摄影:易家镜(1975)

     会议组织者:中共安陆县委(时任县委书记刘仁元)

     会 议 地 址:洑水区白岗大队会计股长秦丰华家

     时         间:1981年1月30日(农历腊月二十五)

    与 会 人 员:省农委主任杨春亭及随员二人;孝感地区副专员王清和及随员一人;安陆县副县长张开源;洑水区区委书记陈文波;莲花公社党委书记许明源;白岗大队党支部书记王绍和;白岗大队第三生产队队长孙光前。洑水区驻白岗工作组辛达振、吴运涛、刘绍濂也参加了会议。

      上午8点半,与会人员到齐。张开源先介绍了省地领导,并请王副专员主持会议。

      王专员讲:省农委杨主任专门来调研“联产承包”的实际情况。请大队、生产队的同志实话实说,不必顾虑。其他同志也可发言。长话短说,不要妨碍大队、生产队的发言。

      大队书记王绍和第一个发言。讲话大意:县委决定在全县农村试行“联产计酬”。生产队天天开会。本人家在三队,作为社员,当然参加。队里22户都说联产承包好,先议承包到组怎么分组。本队住户按南、北、中三片划分三个组,田地、产量、任务(公余粮)按人口搭配。先把架子搭起来。再进一步,问题就复杂了,队长、会计、记工员、保管、出纳都分到各组去了,组里就得各配一套。还有,仓库、稻场、石滚都得分。大家正好笑。第二天就发现石滚真的少了一个。这不是分了队吗?不分队,不如干脆联产到户好了。这个意见一出,大家齐声叫好。接下来,按人口分田地,产量随田走,公余粮任务按产量分。讨论了几个晚上,当家田已经分了个大谱,基本是合作化以前的“物归原主”。剩下的就成了“腊肉骨头”不好分了!都是低产田、边远地,但都有定户、有公粮任务,必须落实,不能亏空。队里只好算细账,把地名定产写成小纸条,揉成纸团,让各户拈阄。拈完后还可以自顾交换,最后进入各户的包产总额。

      接着,三队队长孙光前发言。大意:本队23户,有一个孤老婆婆吃五保。实际包产到户的22户,98人。耕地145亩。生产条件一般。前几年,征任务勉强完成。社员人均口粮400斤,工资每十二分三角钱。对联产承包,社员有很大指望,想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王书记讲的都是实情。

      省农委杨主任发表意见:省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认为目前还是要坚持“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集体经济不能动摇,联产承包是为了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不是回到单干。三队分田到户已经搞了,怎么完善?请县、区党委研究、具体指导。拈阄,带有迷信色彩,不值得推广。

      王副专员:三队包产到户是个别情况。全区、全县的办法,县委已有指导意见,已经发了文件,你们再研究贯彻。

      张副县长:县委的文件已经印发了,区、社党委再深入贯彻。三队是自发搞的。拈阄,也是民间的老传统,遇到难分难解的问题,大家也只好拈阄,凭运气。联产承包到组,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张开源副县长(后调任汉川县县长,孝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摄影易家镜

      区委书记陈文波:全区现在都是联产承包到组。白岗大队,我驻在一队,搞的就是联产到组,大事都落实一下,有些具体问题,还在研究解决。

      11:00,杨主住起身告辞。宣称:任务在身,要赶前站。说罢,转身出门。

      王专员起身相送。又转回讲话:你们搞得不错,省里批评,地委承担。你们继续按你们的搞下去,有什么新情况及时向地委汇报。说罢匆匆上车,赶去陪同杨主任。会议结束。

后  记

      1981年,白岗三队终于实践了联产到户的承包责任制。社员们感激王副专员代表地委的勇敢担当,说:我们不是恢复单干,是生产队发包,年终结算。随着季节变换,队里充实,完善了兑现奖赔、结算分配的具体办法,并得到社员同意。

     当年夏粮丰收。队里按夏收预分的老规矩,及时向各户发送了预分清单,并组织完成了夏粮入库。不幸,喜中藏忧。南风烈日,日复一日,严重威胁着茁壮的秧苗,社员们全力以赴,投入了求真务实的抗旱斗争。从徐家河水库搬来大水,滋润了禾苗,从6月初到8月13日,终于“久旱逢甘雨”,迎来粮食大丰收。

      从8月底到9月中旬,队里组织了登田验产,奖赔兑现。队长、会计在区经营管理站的协助下,向各户发送了全年结算分配通知单。组织秋粮入库。9月22日洑水粮管所莲花粮站贴出喜报,宣布:白岗三队已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的粮食征购任务,开创了历史新纪录。同时,生产队的集体提留(干部的辛劳补助、五保户的口粮和生活补助,集体公益金等)都已折实(粮食)到位,社员的实留口粮超过五百斤。家庭副业收入也首超历史。

      三队的年终分配结算情况,队里已列出明细清单,同各户核对后,印成表格。本人当时作为驻队干部,保留了其中的一份,保存至今。作为历史档案,特献给市史志办或可供参考。

     当年参加考察调研会议的领导干部多数已经作古,唯张开源健在,可作鉴证。

          2016年2月23日  刘绍濂(时年86周岁)回忆整理

中间为本文作者刘绍濂,左为其老伴唐优敏,右为其儿子  图片黄清明提供

附:中共安陆历史第三卷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一队三户”和“三户一联”的蓬勃兴起》的描述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分重视并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要求全党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生产搞上去,并把调动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作为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以这一思想为指导,县委带领全县农村干部、群众冲破“禁区”,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逐步使之完善。

      新时期安陆农村改革起步于300多个生产队实行不很完善的分组作业、联产计酬责任制。1978年11月,中央关于加强发展农业的决定下发后,全县很快恢复建立了定额管理制度,建立定额管理的队有3044个,占全县总队数的90%,绝大部分由单项活路定额记工向小段包工,连续操作,分段验收,定额记分方向发展,比原有的“大概工”、“平均主义”计酬方式有了进步和发展。而300多个生产队则在1979年1月搞起了很不完善的分组作业、联产计酬责任制。推行这种责任制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搞得又很不完善,一开始就引起了各方的议论,担心这样搞会动摇生产队的体制。当时又由于少数队在分组中甩了少数户,摆脱了队长的领导,出现了“搁户”、“搁队长”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县委一方面允许试验,另一方面又强调要稳定生产队的体制。这样,一些社队干部怕担当风险,不仅打起了“退堂鼓”,而且采取“压”的态度,没分组的不准分,分了组的做工作箍拢来。结果300多个分组作业的队中只有71个顶住压力坚持搞到了年底。当年全县干旱,这71个队有51个队增了产,9个队保产。赵棚公社联产到组的14个队粮食增产7.8%,而条件相同的14个吃“大锅饭”的队粮食减产5.6%。雷公公社庙岗大队三、四两个队条件相同,四队坚持联产到组,粮食增产4万斤;三队分组后又合拢了,粮食减产2万斤。搞不搞联产计酬责任制在生产结果上的鲜明对比擦亮了群众的眼睛,也坚定了县委的信心。县委对分组作业、联产计酬这种责任制形式进行了肯定,还适时以县委办公室的名义印发了一些联产计酬搞得好的典型材料在全县宣传。当年10月,全县联产计酬的队发展到214个。11月,又有352个队搞了部分油菜和边远岗地麦子定产到劳、联产计酬责任制。至此,全县实行不同形式生产责任制的生产队发展到566个。这时,县委明确表示在部分生产队实行的三种计酬形式(定额管理,分组作业、联产计酬,定产到劳、联产计酬)可以因地制宜推行。

     1980年春,联产到组的队越来越多,群众又创造性地实行棉花、油菜、多种经营小宗作物和工副业生产包产量、定产值的联产计酬责任制。4月,县委书记刘仁元到洑水公社洑水管理区就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问题进行调查后,县委打破长期以来对“包”字的忌讳,指出“包”字大有文章可作。到5月初,全县建立水稻田小段包工、连续操作责任制的队有2953个,建立棉花包工包产责任制的队有2382个,其中棉花联产到劳的队(分散产区)有652个,工副业、多种经营生产普遍实行“五定一奖赔”(定劳力、定面积、定产量、定工分、定费用,超产奖励、欠产赔偿)联系产量计酬责任制,从而把定额管理向包工包产方向推进了一步。其时的联产计酬范围还仅限于小宗作物、旱作物、工副业,因而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总结说:“联小不联大,丢了西瓜拣芝麻;联旱不联水,活见鬼。”

      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解决联“大”联“水”问题,5月,县委书记刘仁元到雷公公社白鹤大队和县委工作组的翁行德、宋祥明等一起搞了1000亩中稻联产到劳试点。秋收后,联产到劳的1000亩中稻亩产过千斤,比全队中稻亩产多300斤。县委从中认为,联产计酬可以扩大到全部农作物和全部农、副业生产。当年全县18万亩双季晚稻有6万多亩搞了联产到组到劳责任制。

县委书记刘仁元    摄影:易家镜

       联产到组到劳责任制的推行,再一次在安陆刮起了舆论的旋风。叫“好得很”的说,“联产联了心,谁联谁操心”;“上满意,下满意,上下满意;老操心,少操心,老少操心”。喊“糟”得很的说,“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是由小变大,现在分组到户又由大变小,田是我们从地主手里夺过来的,合作化是我们组织起来的,现在分田到户,倒退了”。还有一部分人在“好得很”和“糟得很”之间摇摆不定。此时,县委认为联产到组到劳责任制是好是坏,只有到实践中去检验。县委组织各部、办、委、局负责人共80多人到47个大队进行了为期10天的调查。调查后认为,实行联产到组到劳责任制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也没有改变生产队统一核算,而是更好地贯彻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联产到组到劳责任制优于其他责任制形式,联产计酬责任制由此出现了一个大发展的趋势。但仍然有一些干部想不通,怕错怕乱,群众要求搞,干部不敢搞或者压着不准搞。9月27日,中央75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下达后,干部群众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支持的胆子更壮,怕错的消除了顾虑,群众性的建立联产计酬责任制热潮开始形成。秋播前后,全县建立联产计酬的生产队达到2733个,其中联产到劳的1942个,联产到组的791个。这年9月,地委书记董玉森、行署专员张德润、地委副书记熊振华带队到安陆办了农业试点;11月,孝感地委召开县委书记会议,总结交流安陆县的经验。

      1981年1月20日,县委作出《抓住群众本质要求,建立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决定,要求在稳定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不断探索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4月15日,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做好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结算和收益分配的有关决定》,《决定》要求坚持以生产队为基础,在稳定和完善责任制的前提下,以合同为依据,搞好责任制结算和收益分配,以消除群众“怕变”的思想顾虑,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此后,安陆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进入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一期间,各种生产责任制处于并存的状态。

巡店公社洪山大队开会讨论联产计酬划分责任田      摄影易家镜

      哪一种责任制更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大发展?群众在实践中认为, “吃大锅饭”是“张大哥、李大哥,干多干少一样多,做起事来慢慢拖”;“定额记工”是“王大嫂、刘大嫂,只管工分的多和少,不管田里收多少”;“联产到组”是“砸大锅,烧小锅,一个组里一样多,'滑头’'懒汉’混着过”;“包产到劳”是“你操心,我操心,人人关心产量增,得多得少按劳分”。群众对包产到劳、联产计酬责任制的热情远远超过对其他责任制的热情。经过调查研究,1981年9月12日,县委以安办发[1981]9号文件印发了《五统一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章程》,强调“五统一”大包干责任制,是在生产队统一种植计划,统一经营能统的多种经营项目,统一农田基本建设,统一防灾抗灾,统一办好集体福利企业的前提下,实行生产资料固定到户,分户经营的大包干生产责任制。11月10日,县委13号文件《关于联产计酬责任制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对“五统一”大包干生产责任制作了明确规定。根据9月份召开的省委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把联产到劳和包干到户优点结合起来的精神,县委又实行了“统一经营,联产到劳,合同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使农业生产责任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当年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县全面推行,其他几种责任制随之退出农业生产责任制舞台。

     1982年起,安陆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向其他领域延伸,向专业化方向发展。1982年7月21日,县委发出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放宽政策,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决定》,把生产责任制拓宽到林、牧、副、渔以及加工等领域,并使承包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

巡店公社洪山大队开会讨论联产计酬划分责任田      摄影易家镜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改革的一项伟大壮举,为使广大群众高涨的积极性得以更好地发挥,县委还着重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落实国家提高粮食和其他部分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政策,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二是较早地把耕牛作价随田到户,保本保值,增值归己,杜绝以往集中喂、共同用而出现有人用、无人喂,耕牛非正常死亡的现象。三是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植保为中心的农业技术承保责任制、干部工作责任制'三制’配套,以实现“三增一降“(增产增收增贡献,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四是建立灌溉服务公司,解决一家一户难以搬远水搬大水抗大旱的难题,做到统一抗旱。五是改粮油入库非现金结算为现金结算,保证农业再生产投入的需要,促进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的发展。六是建立专业化的会计服务管理公司,解决集体财务管理不善的问题。七是建立畜禽防疫保险公司,对全县畜牧兽医人员实行“统一经营,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合同到户,上交提留,自负盈亏”的包干责任制,加强兽医人员责任,提高畜禽防治效果。八是将原有的4199个生产队并队减少到3170个,减少干部4542人,减轻农民负担。九是扶持各类贫困户,帮助他们摆脱贫困,促使他们成为“翻身大户”。

洪山大队划分责任田      摄影易家镜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基本特征是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把集体所有的土地用联产承包的形式分给农户家庭经营,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散经营,自负盈亏,从而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结合起来,不仅克服了以往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等弊端,而且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打开了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枷锁,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释放,全县农业生产因此得到快速发展。198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7959万元,比1978年的9604万元增长87%,年均递增速度为13.3%,比1949年到1978年29年间的递增速度提高9.8%。

巡店公社洪山大队开会讨论联产计酬划分责任田      摄影易家镜

(三) “一队三户”和“三户一联”的蓬勃兴起

      1981年,全县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开发性的生产热情开始沸腾,农村的资金、劳力投向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以改善生活,添置小型生产资料为主转到以扩大再生产为主,承包耕地多的农户集中资金、劳力发展粮食生产;承包耕地少的农户在满足粮食生产的劳力和资金后,把劳力、资金的重点投向家庭副业生产上,并开始了劳力、资金、技术合作经营,增产、增收、增贡献的先进生产队和以这些生产队为基础的带头户(科学技术应用好、产量高、贡献大)、重点户(多种经营发展快、家庭副业开展好、贡献大)、专业户(集体多种经营专业承包搞得好、经济效益好、信守合同)(简称“一队三户”)应时而生。随着“三户”的发展,一些群众为广开生产门路,尽快富裕起来,冲破单一经济模式的限制,打破行政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自愿办起了各种联合企业,走上了联合之路(简称“三户一联”或“三户一体”),成为商品生产的主力、劳动致富的先锋。

洪山大队划分责任田      摄影易家镜

      1981年9月5日,《孝感报》报导了应城县青年农民杨小运向国家超卖万斤粮,求购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的消息。随后,《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等新闻媒体竞相报导这一消息。地委于1981年10月14日发出《关于向杨小运同志学习的通知》,号召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杨小运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精神,用“一队三户”带动千家万户,把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引向深入。《通知》下发后,安陆县木梓公社王店三队会计黄汉涛提出要和杨小运开展对手竞赛,木梓公社党委因势利导,及时作出《掀起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热潮》的决定。全社3800农户结成1800对竞赛对手开展“看谁的责任田种得好,看谁对国家贡献大”的竞赛,从而在全县形成竞赛热潮。同年11月23日,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学习界岗大队和黄汉涛、周长明的决定》。《决定》指出,洑水公社界岗大队、木梓公社王店三队青年社员黄汉涛,雷公公社罗庙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大队长周长明是安陆县“一队三户”的突出典型。《决定》号召在人民群众中开展学习界岗大队、黄汉涛、周长明的活动,比一比谁的农副业生产搞得好,赛一赛谁对国家的贡献大,并使广大群众自觉地形成一个劳动致富光荣、遵纪守法光荣的优良风气。12月21日至25日,县委召开全县“一队三户”先进代表会议,会议总结交流了经验,广开了致富门路,制定了致富规划,讨论了增产增收的措施。会议还要求学习“一队三户”的经验,用“一队三户”带动千队万户,使全县社社队队、家家户户富起来。1982年7月5日至7日,县委召开全县人平收入千元户代表座谈会,参加这次代表大会的34名代表向全县群众发出倡议,积极开展竞赛活动,搞好农业生产,致富路上手牵手。全县“一队三户”和“三户一联”由此又得到了快速发展,1982年底,全县“三户”共有17848户,占农户总数的20%;有联合体2314户。

杨小运超卖万斤粮奖励永久牌自行车一辆    图片选自网络

      1982年10月,县委组织调查组调查了50个带头户、专业户、重点户、联合体以及一般户。调查后认为,现阶段的“三户一联”的生产和经营还处于一种孤立、分散、零星的状态,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三户一联”带动一般户致富的文章还没有做实做足。为把“三户一联”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11月10日,县委筹建了“三户一联”服务总公司,各公社、管理区和有条件的生产队随后也相应建立扶持“三户一联”发展的服务组织,实现了对“三户一联”服务的真正社会化、系列化、体制化,成为“三户一联”宣传党的富民政策的“宣传部”;发展生产、劳动致富的“参谋部”;排忧解难,提供便利的“后勤部”,为农民致富铺了方便路,搭了过河桥,“三户一联”的发展由此又完成了新一轮的撑竿跳。一是发展速度加快。1983年,全县“三户”有46573户,占农户总数的53%,比1982年增加1.6倍,其中带头户19285户,专业户2547户,重点户24741户;有联合体3131个,比1982年增加35.3%,参加联合体的农户8455户,占农户总数的10%,吸收劳动力10940个,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七分之一。二是经营项目增多,1983年,“三户一联”的生产领域已从田地扩展到山场、水面,经营范围从农业生产领域扩展到加工和流通领域,有经营项目38个,比1982年增加90%。三是商品量增加。粮食、肉猪、鲜蛋、鲜鱼等几种主要农产品的商品量,1983年比1982年增长都在1倍以上,鲜鱼1983年比1982年增加量高达14倍多。四是“三户一联”的生产量在全县农业生产中的比重加大。1983年,“三户”粮食总产达26752万斤,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43.4%,比1982年“三户”粮食产量占全县粮食总产量2.8%增加14.5倍;“三户”共育肥猪44750头,占全县育肥量的27.6%,比1982年“三户”育肥量占全县育肥量1.5%增加13.5倍。五是商品率提高。1983年,“三户”粮食商品率达到54.7%,比1982年提高29.3%;“三户”生猪商品率为88%,比1982年提高58.3%。

洪山大队划分责任田      摄影易家镜

      “三户一联”的发展及其服务公司的成立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善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它一开始就代表着农村新的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安陆的农业也因此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1983年11月12日,县委召开全县“一队三户”代表大会,会议指出,“三户一联”是新生产力的代表,是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的雏型,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会议要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精心呵护,使“三户一联”继续成长壮大,以开拓商品生产的新局面。

洪山大队划分责任田      摄影易家镜  (图片是从视频中截图的,效果不太清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